108年12月27日星期五 天氣:陰
因為昨天晚上的停電事件,蟲爸睡過頭了-07:00起床,和木屋合照,昨天下了一整晚的雨,今天早上地還是溼的,
白天的造景明亮許多
大草皮上空無一人,
看板上有恆春半島精華景點圖示,
來到遊客中心
餐廳的菜色依舊豐盛,
蟲爸記取昨日吃太飽的教訓-今天吃得很節制…,
吃飽飯回到房間休息,
09:00出發開始今天的行程,第一站是出火,古代的出火可能只是小火,會受晴雨天影響,時有時無,尤其是在雨季,地層的裂隙被雨水阻塞,天然氣上不來,就出不了火。然而,現今所見的出火,是中油公司在墾丁鑽探石油氣所留下來的,孔隙大,出火旺,雖亦有春夏火之分,但終年不息。
停車場邊設有木質平台,
平台後方設有樓梯
步道很短,
來到一片草原,
出火到了,出火是墾丁半島上很值得一遊的景點,經由國家公園整理後,增建停車場,在出火處構築圍籬,周圍還有一大片青青草原,時常會有水牛跑來吃草,
回到車上繼續出發,接著來到恆春古城東門,恆春古城創建於清光緒元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雖然目前只保留了東門、北門、西門、南門四座城門,但仍是全台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列為國家二級古蹟。停車場旁有一座城牆,東門是恆春古城四座城門中,擁有最大的停車場空間的城門。
馬路的對面是恆春古城東門,東門城垣擁有恆春古城最完整的城垣遺跡
走上城牆,在城門上方休息,背後是東門城門延伸向南門的城垣步道
城門上方保有地基,在這裏可以遠眺豎孤棚,
也可俯瞰街景,
東門城門上方的雉垛、槍孔及砲口
位於東門北側的豎孤棚-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的恆春古城國際豎孤棚觀光文化活動已成地方盛事-搶孤是閩南民系的廟會活動,是中元節普渡的重頭戲,台灣最有名的二大「搶孤」活動,就是頭城搶孤與恆春搶孤,先民是為了搶奪孤棚架上的供品,現在已變成競賽活動,以恆春搶孤來說,總共開放36個隊伍競逐,選手必須以團隊合作方式攀爬塗滿牛油的柱子,必賽誰先拔得頭籌。場面刺激又熱鬧,是恆春鎮一年一度的大型傳統祭典
來到豎孤棚的下方
從安全梯俯瞰防護網,
馬路的對面有一座小公園,
從公園回望豎孤棚,
下一站是今天的重頭戲-墾丁海生館
海生館前方廣場可以遙望一棟顯眼的鯨魚造型建築-鯨典館
入口旁邊設有賣場,
咖啡廳,
來到收票大廳驗票,
進到園區來到太平洋親水廣場,太平洋親水廣場以等比例製作的實體模型展示,呈現台灣東部海域常見的海豚,旗魚等,供遊客夏日戲水消暑,
虛擬海世界好像要另外買票才能入場,
後方的商場大多還沒開始營業,
戶外公共藝術品-愛與新生,是國內戶外首見超大型琉璃作品,命名為愛與新生,是由聞名國際的琉璃工房創作;以黑色鏡面大理石為基礎,由琉璃縷刻、可發光的軸孔珊瑚結合而成的蛋型雕塑,象徵台灣海洋環境,正以新生之姿,散發光與熱。
客服中心以山、水的義涵為設計理念,將造型景觀的語彙藉由海浪的斜型屋頂,自然地融入潮間帶的生態公園中。而動線上設計引導遊客進入海生館參觀之互相交流,提供展示功能〈墾丁國家公園展示區〉、諮詢服務、購票驗票、購物餐飲、休憩‧‧‧等等。
來到一處地標
穿過廣場,到達鯨魚親水廣場-鯨魚親水廣場也是以等比例製作的實體模型展示, 有大翅鯨跟幼鯨躍出水面,抹香鯨噴水換氣,遊客可在此廣場中戲水消暑,享受南台灣的陽光和沁涼的水意
鯨魚親水廣場的背面是展示館大廳
挑高21公尺的大廳,迎面可見屋頂懸吊的海豚、大章魚、鯨鯊、殺人鯨等逼真模型,另有高聳的瀑布和精緻的銅雕,大廳前後方皆設計為大片帷幕玻璃牆,可眺望晨曦與夕照之美,是兼具科學知性與藝術價值的空間展示。
首先來到魚我同行的報到區,
先逛珊瑚王國館-珊瑚王國館以珊瑚礁漂潛為故事主軸,藉由逐漸下潛海底所看到的海底生物景觀及沈沒的海上交通工具「沉船」,是如何成為海底生物的樂園。最後,介紹全球努力拯救珊瑚的觀念在告訴遊客珊瑚在海洋中的重要性
珊瑚礁預覽區提供珊瑚礁不同的生態區域的預覽,作為珊瑚礁之旅前的準備。從岸邊激浪衝擊的珊瑚礁頂開始,隨著深度增加,我們可以看到斜緩的礁緣,陡峭的礁壁,彷彿潛行於海底,觀眾可以仔細觀察,為了適應海水深度、地形、光線的變化,生成了哪些不一樣的珊瑚種類,居住其間的生物又有哪些不同。
穿越空間的奇幻之旅-海底隧道承受150萬加侖水量的工程技法,長達81公尺的海底景觀展示動線,為全亞洲最大的海底隧道,提供了身歷其境的潛水之旅,海底隧道-除了珊瑚,還有活力充沛的熱帶珊瑚礁魚群,讓遊客體驗宛若水晶宮般的世界,也滿足了探索珊瑚礁的好奇心
水下工作站-在模擬的工作站裡,觀眾除了可以看見各種研究設備外,還可以實地感受於工作站裡的生活
來到第二段海底隧道-遊客可以在這目不暇給的參觀中緩步下潛,進入81公尺長之壓克力隧道,穿梭於150萬加侖水量之巨型人造海洋中,帶您親自體驗絢爛多采、生氣盎然的珊瑚世界
洞穴生物區展示池安裝於洞穴隙縫中,以龍蝦族群和面貌兇惡之海鰻為重點,人們可以藉由觀察與說明了解到難得一見的洞穴生物生態與習性。
來到第三段海底隧道
礁岩區漂潛-穿過魚群漫遊之礁岩洞穴,海底沈船便漸入眼簾。三座扶手解說牌提供詳細的海洋生物資訊
沈船探險-感受一艘沈船是如何成為海底生物絕佳的生存環境。不同的船身部位隨著明暗,居住著不同的物種
沉船探險-在這個單元裡遊客會進入一艘沈沒的輪船底部,穿梭於破敗的甲板、船艙之間。除了可以觀察附著於沈船上的各類珊瑚外,還可看見活潑鮮豔的各種魚類與海洋生物。
珊瑚礁保育-展因工業污染以及人為損傷,造成之珊瑚礁破壞與衰亡。此區提醒人們海洋保育的觀念,有健康的海洋才有健康的環境。
有一處紀念品賣場,
讓大家休息一會兒,
探索海哺類-完整介紹海洋哺乳類的生活、生存、生殖等生態行為,以及其所面對的環境問題與生存壓力,
以海底隧道展示白鯨,透過近距離的接觸,來真實感受海洋哺乳動物。
有著80加侖水量之白鯨展示池,在這個池子裡住著最聰明活潑之海中金絲雀-白鯨。當置身於透明隧道時,可以看見這些頑皮的動物優游於你的身邊,與遊客做近距離之接觸
探索海哺類區透過互動式與平面解說,可以從中學習到海洋哺乳動物是如何進食,呼吸、游泳、育幼、保暖、潛水技能等相關知識,並比較海洋哺乳類動物與人類之間的異同。
來到珊瑚王國館的末端,
附近有餐廳,
魚類造景,
讓大家到位於與魚共舞報到區旁的用餐區吃午餐-蟲媽在曾記麻糬買的零食,
吃飽飯開始逛台灣水域館,入口瀑布在大廳的左前方,遊客將被高聳的瀑布吸引進入台灣水域館,由此開始進行水的旅行,
台灣水域館-以水的循環為故事主軸,藉由一滴小水滴的旅行,呈現台灣從冷冽的高山溪流到一望無際的海濱外洋等等,多樣的水域生態環境。並逐一介紹棲息於其中的各式物種及其生物多樣性
從山到海-從高山上匯集融雪、雨水的溪流,順流而下,挾帶各種物質,到平緩的中下游,最後流入經河口大海
高山溪流-台灣河川大都發源於高峻的中央山脈,高山溪流短而急。本項展示將真實環境中,高山溪流河道狹窄,兩岸林蔭濃密﹐溪水冰涼清澈,空氣中瀰漫著霧氣的感覺營造出來。觀眾可以觀賞到河川水面上、下之高山溪流自然生態及珍貴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
水庫明亮寬廣的表層水域、暗而幽冷的底層水域與土石堆積的岩壁,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多樣生活空間,讓具有不同特性的水庫魚類生物,都能擇其所好,棲居其間。
河口區-此處為淡海水交際之處,生態受到潮汐和降雨影響,進而有了許多不同的及多樣的生物生存。
牡蠣養殖是台灣西海岸最傳統的淺海養殖漁業,北從新竹,南到大鵬灣,密密麻麻的蚵田,一望無際。這個展示則利用半環形的展示水槽來製造出身處水底的感覺,觀眾可見到水下由繩子吊掛的之牡蠣架,牡蠣集結生長,魚群穿梭其間的生態族群。
河口生態環境主要介紹台灣西部紅樹林生態系,這種泥灘地形的紅樹林沼澤區不但匯集來自河川及海洋的養份,枯枝落葉分解而成的有機碎屑,也是魚蝦蟹貝和蠕虫的食物來源,是一個高生產力的地區,許多生物將此區作為覓食、產卵孵育、成長或迴游的臨時棲地。
觸摸池是一個特別設計給兒童可接近的生物池,鼓勵他們親自去探索、親手去觸摸海洋生物。EX:海星、海參、海膽、海兔、螃蟹
潮間帶為漲潮最高線到退潮最低線,環境變化劇烈且受波浪的衝擊,但仍有生物在此生存,岩岸潮間帶-從海水漲潮時所達的最高線,到退潮時所及的最低線,兩線間的區域稱之為潮間帶。環境變化雖劇烈,但仍然是生物棲息最密集的地區。這裡礁岩底質堅實,不但可讓生物固著生長,且有許多坑洞和縫隙,可以讓生物攀附和躲藏。
兒童探索區為戶外陽台展示區,本區設施都是海洋生物造型,提供兒童休憩與遊戲的場所,有各種活潑造型的海洋生物,鼓勵兒童透過豐富的想像力,以遊戲的方式來探索海洋世界的奧祕
南灣珊瑚礁的珊瑚呈現出艷麗的色彩,加上五顏六色的魚群和底棲生物,豐富了灰暗單調的海底世界。這區展示南灣魚類、無脊椎動物及珊瑚的世界。
魚的生理區-魚類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者﹐約有兩萬八千種,進入此區可藉由互動性展示及視聽媒體等,來探索魚類世界,共計展示四大單元主題:魚類的行動、魚類的感官、魚類的覓食及魚類的生存之道。
有一座圓柱形魚缸,此區展示水母,因其體內90%以上由水所組成。水母身體透明柔軟,游動時靠傘周緣膜的收縮向前挺進,停止時可懸浮水層中隨波逐流,是水中大型的浮游動物。
來到大洋池-大洋池指大陸棚深度達兩百公尺以下的外洋海域,依照水深、光線、水團特性,可分為表、中、深層。居住著許多洄游性物種。
大洋池是台灣水域館中最大的生態展示區,它將帶領您進入一個幾見邊際的海洋世界。大洋是指離岸較遠,特別是水深兩百公尺以上的海域,故此區以4.85公尺高,16.5公尺寬,0.33公尺厚的巨型尺寸的超大型壓克力玻璃展示窗,展示台灣東部海域魚群洄游,除承受100萬加侖水壓,亦可承受0.97G的震動安全係數,防火係數為三級與97%透光,讓遊客可在此駐足感受海的壯闊與人的渺小。其中展示鯊魚、魟魚、鰹魚及海鱺、石斑等數十種大型魚類。
讓大家在座位區休息,
台灣水域館的末端設有造景,
回到展示大廳,
續次篇文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