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文章:
108年12月27日星期五 天氣:陰
來到二樓,
參觀主題特展區
這裏的設計相當前衛,
有各式益智遊戲與遊客互動,
有蜂巢式的休息區,
精品區的上方吊掛了水母的手工藝品…,
從另一個角度觀賞展示大廳,
這裏是參加魚我同行的特別通道,
經過白鯨留影館
可購買加工照片
後方是蟲爸一家人多年前參加員工旅遊時曾經光顧的餐廳,
離開展示大廳,後方是珊瑚王國館,
我們往世界水域的方向走,這裏設有食品販賣區,
來到世界水域館,
世界水域前方是海天一色逍遙魷造景-以波浪型管狀的曲線線條搭配五隻不同姿態的大王魷魚所構成;俯瞰整體,大王魷以S型動態泳姿游向世界水域館,乍看之下仿佛正在追捕獵物;其周邊波浪型的曲線鋼管,象徵無垠的滔滔大海。
世界水域館大廳充滿科技感-世界水域館以時空探查艇遨遊時空及各海域為故事主軸,藉由即時運算之虛擬科技,配合3D或2D的成像方式,重新呈現無法到達或難以到達之水域。並透過展示手法的運用,讓遊客穿梭於虛擬與真實之間,感受遠古時期的海洋、巨大的海藻森林,深不可測的深海水域及寒冷的極地水域
左手邊有一家餐廳,
餐廳後方是探索教室-探索教室包含化石傳奇、海藻迷宮、極地探險、超時空探查艇,透過遊戲手法,來啟發兒童對於海洋生物的興趣。
探索教室一樓是化石傳奇,以發現化石的一連串過程做為故事主軸,透過挖掘、復原、比對等遊戲過程,讓參觀者由不同角度認識化石及培養基本常識,並提升對化石與古生物的認識和學習意願
這裏設有彈珠台-蟲媽帶胖蟲蟲玩了好一會兒…,
二樓是海藻迷宮
遊客可在海藻迷宮中的各角落遇到海藻森林中的生物,
並從互動中去認識牠們的大小、重量、形狀、行為、聲音、質感等,
並從中獲得啟發
二樓的另一區是極地探險,
極地探險區藉由進入極地生物的遊具世界讓小朋友在安全的環境下遊戲並認識極地生物
超時空探查艇位於探索教室三樓,包含多人及單人的探查艇互動遊戲,以及可檢索四大水域特有生態系的「一點靈海洋百科」查詢台。其內容包含了古代海洋生物及現代海洋生物的CG圖鑑,及其行為丶生態環境等資料,並有保育生物介紹及研究成果等,同時也介紹深層海流循環和湧出原理
首先來到迷你單人潛艇,
這種電動玩具不容易玩…,
後方公開區封閉中,
接著來到艦橋區,
這裏的玩法更複雜…,
戶外區空間不小,
可以欣賞遠方的海景,
搭電梯上二樓,
來到古代海洋區-古代海洋重建各個地史年代例如前寒武紀、寒武紀、侏羅紀、白堊紀等之古海洋生態,透過大銀幕,真實展現在觀眾面前
海洋的形成-由火紅的地球形成開始到蘊育生命的藍色海洋為止,以空間意象呈現地球從沒有到充滿生命力的環境轉變。大雨過後火山的活動稍稍緩和,仍有些微岩漿熔岩,較冷卻的地殼泥濘不再,天空偶有閃電雷擊,也稍稍透出藍光,強烈的紫外線筆直射入海中。泥黃的海洋漸漸形成一抹藍綠,呈現海洋形成後開始有藍綠藻釋放氧氣。海水變藍,海中漸漸有多細胞生物出現。
來到埃迪卡拉海洋花園-在五億四千五百萬年前溫暖的淺海砂底,出現一群不知是動物或植物的多細胞生物。身體柔軟、形狀多樣有圓盤、葉狀、分節等。彼此間互不侵犯,呈現祥和的景象。
澄江生物群於五億三千萬年古生代之初,在溫暖的淺海突然出現許多型態多樣、生活各不相同的生物,為現在許多動物種類的始祖,動物間開始相互捕殺,形成複雜的海洋世界。
三葉蟲與魚類之繁盛-許多生物在環境劇變後僥倖存活並持續繁衍,軟體動物出現巨大物種成為奧陶紀的優勢種,三葉蟲所屬的節肢動物則演化出各式各樣的種類,海口魚則為魚類演化的先驅。魚類最早出現在奧陶紀早期,從無頜到顎骨的出現使得魚類可以捕殺獵物,魚瞟及鰭的演化加強了游泳能力及方向操縱,讓魚類更具競爭力,因而成為泥盆紀的優勢種類。
進到海洋爬行類劇場-海洋爬行類劇場 海洋中雖尚有些生物存活下來,而陸生爬蟲類動物避開了滅絕的厄運,演化出各種適應不同環境的種類,有些重新適應水中生活,返回海洋中,進而成為優勢種類。海生爬蟲類為了適應在海洋中的環境,演化出巨大且流線型的體型,並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游泳方式,口巨大牙齒尖銳捕食能力強,為卵胎生,稱霸中生代的海洋。
重返海洋的哺乳類-海洋哺乳動物最早出現在新生代,前肢演化成胸鰭,尾端變化成尾鰭,身體流線化,呼吸孔往上移,使游泳能力增強,並發展出回聲定位系統,因而能生活於海洋之中。
活化石類-活化石是出現在古代海洋,歷經多次物種滅絶事件,至今仍存活的生物種類,其外型特徵及生態習性與古代的物種十分接近。活化石見證了古代海洋存在的真實性。
有一座3D海洋劇場,敘述古代海洋的生物鏈,情節還不錯但觀賞的遊客不多,

來到古代海洋生物模型區,
海藻森林區到了-在美國西海岸有著一股來自北方冰冷的海流,因此巨大的海藻才得以在此像森林班茂密。海藻成為小於魚藏身之處,以及螃蟹與貝類多種生物的生活空間。因為有此優點,吸引著海獺丶海豹等生物的來訪。
海藻森林透過展示窗重現美國加州沿岸海藻森林的豐富動植物生態,包含巨大海藻林及海豹展示。其中展示高達10公尺以上的巨藻,讓遊客體驗每日可生長達50公分巨藻所帶來的震撼。
這裏是海豹區,
海豹不斷的在池裏巡游,
旁邊有一家商店,
下方是世界海藻森林-由多種大型藻類組成,提供充裕的食物與多樣的棲所,吸引許多生物前來覓食與繁殖,是最具生產力的生態系之一。生物間彼此制衡、相互依賴,形成穩定的生存環境。
來到台灣水產養殖實境探索區,
紗帳是虛擬實境,
高科技的螢幕,
來到光之水母隧道,
場面很壯觀,色彩變化多端,
這一區背後連接探索森林
循著環狀無障礙步道下樓,
來到海藻森林側面,餵食秀剛結束,全副武裝的蛙人還在巨大魚缸裏活動…,
來到巨大海藻林-巨大海藻森林分布於北美太平洋沿岸海域,在湧升流豐富營養鹽的滋潤下,巨藻可長於60公尺以上,葉片基部的氣囊,使海藻能向海面上延伸,形成巨大海底森林景觀。

鯨骸區造景呈現海底地形,有鯨魚殘骸生物群丶海底火山丶熱泉噴口及一旁以碟維生的豐富生物群。透過虛實場景的搭配,遊客能感受到鯨骸世界的深邃灰茫外,同時還會驚奇地發現其實這看似不毛之地,郤四處暗藏著無限生機。
深海生物能適應高壓、低溫與食物稀少的環境。為了達到欺敵、捕食、求偶等目的,許多生物發展出特殊的型態,例如:發光(器)、大嘴,甚至以寄生的方式來解決尋找伴侶的問題。
來到極地水域-極地水域極地的生物多樣性雖不高,但生物各自發展出很好的適應方法。本區介紹南北極海域的生態特性,除透過虛擬實境解說南北極的海洋生態外,並藉企鵝及海鸚鵡的展示,讓遊客見識到在如此寒冷的環境下,牠們是如何生存下來。
北極是歐亞及北美大陸所包圍的海域。冬季時被冰層覆蓋,夏季時因洋流及溫度改變,造成冰層裂解、融化及漂移,形成了水道及浮冰的環境,提供多樣性海洋生物棲息。
南極的海洋是指包圍南極大陸的海域。冬季冰封,生物生存環境惡劣;夏季冰棚下的冰藻及南極蝦大量繁生,吸引魷魚、企鵝、海豹及鯨類等到此獵食,形成特殊的食物鏈。
極區動物多具有緻密的羽毛、皮毛或豐厚的皮下脂肪來抵禦寒冷,其中大多數隨季節更替而遷徙,少數留在極地過冬的動物則演化出冬眠、群聚取暖等適應方式。此區展出五種企鵝及一種海鸚鵡。
國王企鵝並不築巢,將近二個月的孵育期間雙間必須輪流將蛋夾在腳掌和腹部的皮膚間。在生殖季會形成高達百萬對的群體,為了求偶牠們會不斷製造多種叫聲、動作和搖晃黃色的眉毛來吸引對象。
我們剛好遇到企鵝餵食解說,工作人員正在準備遊客座位,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企鵝水箱,
海鸚鵡水箱在企鵝水箱隔壁,海鸚鵡築巢於懸崖峭壁上,挖洞深度可達1.5公尺。由於翅膀短不利起飛動作,所以住在高處得以往下俯衝而節省體力。
企鵝餵食解說開始了,現場人山人海,
蟲媽終於過足癮了,
我們來到探索Dr.鯊神秘研究艇,
這裏有大魚缸,
經過一座賣場,
四處都是造景,
回到海藻森林,出口賣場很有賣點,
離開世界水域館,經過珊瑚王國館,
台灣水域館
續次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