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2年2月13日星期三 天氣陰

 

今天是大年初四,依慣例是要去新北投附近走走,

 

蟲媽中午準備了豐盛的食物讓蟲蟲們吃得飽飽的,連向來吃飯很慢的胖蟲蟲也在下午1:30前把中餐解決了,蟲媽留在家裏處理家務,蟲爸帶蟲蟲們出門,蟲爸走建高接中山高下重慶北路交流道往士林方向循指標接洲美快速道路往北投,接大業路然後一直走到底就到了捷運新北投站,在捷運新北投站

旁邊的停車場停好車,

第一個景點是北投公園,

 

位於台北捷運新北投站出口對面的北投公園,建於1913年,是台北市繼圓山公園和台北公園(現二二八和平公園)後,第三座綠地公園,也是全台第一座溫泉公園。北投公園內花木扶疏,石由大門進入,有一噴水池,樹蔭下桌椅是社區居民平日活動的場所。公園依天然地勢起伏闢成,園中林木茂密,曲逕通幽,景觀十分雅致。造型拱橋古樸典雅,遊人特別喜歡於此徘徊留影,而昔日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就座落在公園一隅,曾經是全島最負盛名、規模最大的公共浴場,如今經過重修復原,已成為極具歷史意義的溫泉博物館。北投溪畔,溫泉親水公園新闢的木質棧道曲折通幽,路旁斜坡上還有雅致的公共石砌浴池,遊客可在此享受難得的露天湯浴。北投公園是北投溫泉區的中心點,園內大樹參天、楓香颯曳,北投溪挾帶著溫泉潺潺流過,霧氣蒸騰;行走在石砌步道間,拂面而來儘是幽幽古意。公園自1913年設立以來保留完整,溪上石拱橋日治末期的風格,已被列為歷史性建築物,兩座噴泉池也是日治時期保留至今。園內有從地熱穀的北投溫泉溪流經,因此硫磺味處處,形成一種奇觀!附近溫泉旅館林立,是著名的溫泉旅館區,在熱氣繚繞的溫泉裏,細細感受渾身毛細孔的通暢,讓筋骨得到徹底的舒解。

北投公園由北投1、2、4、54、55號等都市計畫公園所組成,面積達6萬1,129平方公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98年度完工的入口跳泉,每日固定時間隨著音樂,有著燈光及水泉飛舞,為北投這個具有豐富文化的老台北地區,重新注入一股新生的活力,沿著光明路側,途經白千層及魯花樹等珍稀老樹,為即將滿百歲的北投公園見證他豐富的歷史,旅途中,也會經過由臺北市立圖書館首次建築的綠色圖書館,強調節能省碳,也為北投公園帶來書香氣息,門口的的噴水池更是電影取景之首選,沿著北投溪前進,世界上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北投石」,即出產於此,雖然現在已不復見。

 

1911年,北投溪被選為明治維新的實驗地之一,日本政府在此地動工建造臺灣首座公園─北投公園。北投公園裡有石造拱橋和噴泉等設施。其中石造拱橋為全臺罕見,以北投特產唭哩岸石建造的。


新北投公園除了新建的溜冰場等現代設施外,其餘皆屬陳年古木!漫步園中,綠葉隨風搖曳,自涼爽的樹蔭下,彷彿猶可嗅 出古老的樸實呢!另外園內有從地熱谷的溫泉溪流經,因此硫磺味處處,形成一種奇觀!而鄰近的溫泉旅館如雨林般林立,是著名的溫泉旅館區。

 

北投公園每整點水舞表演18分鐘,時間不對,蟲爸直接到附近的運動公園走走,

 

這裏有許多遊樂設施,

 

蟲蟲們最喜歡在這裏輪流玩-不管他們做得到做不到…,

 

北投公園並不大,我們很快的玩了一圈,

 

胖蟲蟲有慣性,往凱達格蘭文化館的方向走,

 

凱達格蘭文化館緣起 400多年前,這裡曾是凱達格蘭人的族地文化館之所以成立於北投,主要是因為400多年前,這裡正是凱達格蘭族的族地。 「凱達格蘭」一詞代表平地原住民族的圖騰象徵,也具有廣義「原住民」之涵義。 拓建 凱達格蘭文化館是全國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文化藝術及教育研習中心臺北市政府為了保存及發揚原住民文化藝術,經過多方爭取下,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決定於北投溫泉親水公園、中山路口北側憲兵隊舊址,利用其建築地基興建「凱達格蘭文化館」。 文化館總面積907.5坪,其中展示空間(B1、1F、2F、3F)比例最大,面積為250.5坪。展示空間採垂直式的導覽動線,由下層往上層分別以海﹙B1﹚、平原﹙1F﹚、丘陵﹙2F﹚、高山﹙3F﹚的意念,明確地表現出各樓層的特色,形成活潑的樓層規劃。館內不僅呈現靜態展示,另建構展演廳、研習教室等空間,具備會館之多功能性。

 

凱達格蘭文化館今天休館,我們往北投圖書館的方向走,

 

北投溫泉圖書館座落於林木茂密、生態環境豐富的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相比鄰。是台灣第一座綠建築設備的圖書館。擁有特殊木造的外型而與一般水泥建築的圖書館有很大的不同,其建築結合北投溫泉特色是採木構造搭配鋼材,是臺灣第一座採用最高9項指標綠建築的圖書館,而其中「生態保育」更是館藏典藏重點,讓經過的遊客都想進去一窺究竟。

 

北投圖書館其設備是利用太陽能發電及雨水的回收系統,不僅節能又環保且減少浪費。北投圖書館共有三個樓層,其中最特別的是陽台的戶外閱讀區,環境整潔又寧靜,在此閱覽書籍時還會有蟲鳴、鳥語的陪伴,讓人有更接近大自然的感覺,因此也時常吸引了不少愛好閱讀的朋友們前往此處,而形成北投的另一個新的觀光特點。

 

北投圖書館前的荷花池開得正盛,

 

以圖書館為背景拍照如臨仙境,

 

蟲爸帶蟲蟲們在荷花池旁的公廁上完洗手間,循步道走到圖書館門前,

 

圖書館門前有一個圓形的休息區,

 

我們在這裏休息了一會兒就朝溫泉博物館的方向前進,

 

北投溫泉博物館以前叫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西元1913年,由當時的日本殖民政府台北廳興建,花費五萬六仟圓,佔地700坪,當時的臺北州廳,為了要避免露天泡澡的不雅,提昇享用溫泉的品質,於是花了大筆經費,興建此浴場。1923年為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來臺,又增建了特別休息所,成了今天所看到的規模。
一樓為磚造,設有大型溫泉浴池;二樓為木造,內有休憩室、娛樂室、餐廳,為當時最富盛名,也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公共浴場,也是北投溫泉發展的象徵。

這座溫泉博物館具有英國鄉村別墅風格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為國家三級古蹟。臺灣光復以後,這座建築因為年久失修而逐漸荒廢,甚至被人遺忘。直到1994年,北投國小師生在鄉土教學時,才偶然發現這處遺址,經地方人士努力奔走陳情,才由內政部核定為古蹟。後經修復整建,成立了北投溫泉博物館,於1998年正式開館,館內共展出:北投的歷史、人文、產業及火山、溫泉、世界級的北投石、大浴場、溫泉博物館的歷史等說明。

 

溫泉博物館今天休館,我們在旁邊的音樂表演場休息,

 

從這裏可以通到溫泉博物館的院子,許多遊客從這裏進出…,

 

兒童遊樂區就在對面-目前已架上圍籬整修中,

 

露天溫泉浴池到了,

 

親水公園以北投溪為主軸,從新北投公園到地熱谷,結合了週邊公園規劃,將北投的自然景觀及人文特色結合在一起,兼具知性及與休閒。一片煙霧濛濛的景象,感覺像是在夢境裡一樣,北投地熱谷園方雖然已經禁止民眾煮蛋,但少了吃溫泉蛋樂趣的遊客,仍可脫去鞋襪,悠閒的享受泡腳的時光。漫步在北投溪旁的林蔭步道裡,走累了還可以到一旁的露天溫泉浴池泡湯,這個溫泉浴池是仿造日式建築,在這裡泡湯感覺絕對不輸給日本。北投溪在日治時代便有「一之瀧」到「五之瀧」之稱,每個瀧皆是一處露天溫泉池,從公共浴場旁的「一之瀧」至銀星橋後下方的「五之瀧」目前已規劃成三池溫水池、一池冷池及兩池熱水池,熱水池水溫大約是50度至60度之間,其中一池是按摩池,已於民國88年12月4日正式試辦免費對外開放,此外並在銀星橋下游的大榕樹區的溪流中,設置泡腳區。園區內除了溫泉浴池外,還新闢了沿溪棧道、咖啡座、露天劇場,未來還將陸續興建兒童親水區、溜冰場等,重塑溫泉鄉的新風貌。

 

這裏的路好窄,蟲爸讓蟲蟲們坐在對面的公園裏欣賞溫泉浴室前排隊等候入場的人龍…,

蟲爸到溫泉浴場買冰棒,蟲蟲們吃得好愜意…,

 

溫泉浴場的旁邊是梅庭,新北投公園裡有一個歷史性的建築物─梅庭,約在1930年日治時代末期建造的,柱樑以級斜狀屋頂架為木造,基礎及地下室為鋼筋混凝土構造,門口門柱上有于右任先生書寫的「梅庭」題字,屋內並有一溫泉池,庭院寬廣、古樹參天、綠意盎然。

 

接著循溪流往上走,由北投圖書館到溫泉公共浴場小徑橋下開始,經日式拱石橋,環繞溜冰場到光明路為止,因為河床較寬闊且平坦,適合小朋友在溪中或全家在溪中嬉戲,而且上下岸都很方便,所以規劃成兒童溫泉親水區,

 

地熱谷到了,

 

地熱谷昔日有「磺泉玉霧」的美稱,是日據時代台灣八勝十二景之一,地熱谷位於北投公園旁中山路底左側的山谷窪地,係日式地名,日語讀音Zigokutani,意為「宛如地獄的山谷」,因終年瀰漫硫磺蒸霧,使人聯想成怖的地獄。本地居民稱之為「磺水頭」,也有人稱為「鬼谷」,除了瀰漫外,也是因為常有人誤踏谷底鬆軟濕地,失足跌到而被燙傷、燙死,所以大多習慣稱之為「地獄谷」。地熱谷泉水非常清澈,微綠似玉,所以有人稱為「玉泉谷」。

地熱谷經年瀰漫濛濛的蒍氣,緩緩上升,旭日初照,光影變化萬千。地熱谷為一盆狀窪地,可能為一蒸氣爆裂口遺跡。底部有多處溫泉湧出,有硫氣味,熱氣瀰漫。冒出溫泉口水溫達98℃,其他部分多在60~70℃。窪地由溫泉匯合地表水成一淺水潭,池水從西南側缺口流出注入北投溪。池底沙、礫表面多附著由溫泉沉澱之粉狀或皮殼狀之物質或黃、白色等之藻類著生。沉澱之礦物有石膏、明礬石、黃鉀鐵礬、硫黃、雄黃等。此處溫泉屬酸性硫化物泉。

 

地熱谷門口設有商業區販賣各種吃食,

 

門口的標示吸引了眾多遊客圍著拍照,

 

造型遊客中心清楚可見-目前規劃為特色商品販賣區,

 

二樓有觀景台,可以清楚的看到湖面,

 

店門口還擺設了北投石供遊客拍照留念…,

 

一樓是廁所,帶蟲蟲們上完洗手間後順著道路走向湖邊,

 

這裏是遊客最接近湖面的地方,有許多遊客在這裏拍照留念…,

 

回到主步道,胖蟲蟲沒走幾步就倚著護欄看湖水,

 

走到底有一個小瀑布,

 

在這裏休息了一會兒就帶著蟲蟲們離開,

 

離開前再帶蟲蟲們上一次廁所…,

 

回程我們走另一頭,這裏有一個小公園,公園裏有一個防空壕迷宮,

 

日本因珍珠港事件,逐將戰區擴大,為躲避美軍的空襲,才開挖此防空壕,範圍從逸仙國小後方,順著目前兒童樂園所在處,延伸至新民國中、國軍北投醫院後方,另外,靠近地熱谷附近之防空壕,則是為疏散溫泉旅社的遊客而逕行開挖的,但這個故事卻鮮為人知。
迷宮的前身是日治時代的防空壕,多年來已廢棄不用,除叢生的雜草外,垃圾也堆積不少。由於兒時的防空演習經驗,和其內部四通八達的壕溝,在協會推動溫泉親水公園的規劃時,當時任總幹事的陳慧慈先生建議將其整建為「兒童迷宮」。
防空壕位於中山路三叉路口處之山坡林地(梅庭對面),包含停車場預定地、環保局垃圾車停車場及鄰近部份林地。壕寬1公尺,深約1~1.5公尺,有部份保留完整,部份土壁已崩塌埋沒,做為綠色迷宮遊戲空間,串連成北投溫泉文化巡禮的旅遊動線。

小蟲蟲和蟲爸比賽誰先出迷宮,其實這條迷宮的規模很小,而且每條路都可以通往出口…,

 

露天浴場已經熱火朝天的排隊了,

 

蟲爸帶蟲蟲們從浴場旁小步道過溪,

 

這裏有一家瀧之湯溫泉,

 

日治末期,北投溪原有簡易涼亭式的「湯瀧浴場」,但由於結構簡陋,雜亂無章,所以,有關人士便於北投溫泉鄉推動設立北投溫泉浴場及其他溫泉浴場設施。據昭和5(1930)年6月21日發行的「臺北近郊北投草山溫泉案內」記載,已有登錄「瀧乃湯」,所以瀧乃湯浴室創建至少有68年歷史。
目前,瀧乃湯浴室保有男女大浴池各一,以唭里岸石造浴池,簡樸雅素,加上歲月的痕跡磨平石壁,令人流連歷史歲月,其他小型浴池已破漏停用。日治時代瀧乃湯的入浴費非常便宜,僅需三分錢,所以素有「三仙間」雅號,今天也是收費80元,庶民大眾即可享受源自地熱谷的青磺溫泉,可說是一個難得可貴的活古蹟。
1896年,全臺第一座溫泉旅館「天狗庵」在北投溪邊開張。而北投「瀧乃湯」浴室,則堪稱臺灣現存的最古老溫泉浴室,距今已超過七十年歷史,為私人經營的平價浴室。瀧乃湯除了以來自地熱谷青磺原湯作為號召,浴池更採用著名的唭哩岸石打造,古拙樸實別具特色。經過的話不妨感受一下歲月的痕跡吧。
瀧乃湯至今外貌看起來依然非常古老有趣。另外一個有趣傳說是北投早期有個私人聚會叫「脫褲會」,會員經常相約到瀧乃湯脫褲泡澡。他們雖名為脫褲會,卻紀律嚴明。

 

沿路邊拍照邊回到噴水池,讓蟲蟲們坐在池邊等下午五點的水舞秀,

 

蟲爸去光明路旁的肯德基買晚餐-蟲媽交待的,蟲爸買完回到公園又等了好一會兒確認今天的水舞秀停止,就帶著蟲蟲們回停車場開車回家,一路車行順暢,回到家蟲媽準備了豐盛的晚餐等著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nson56622 的頭像
    benson56622

    benson56622的部落格

    benson566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