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承前篇文章:

103年1月31日星期五 天氣晴

蟲爸原本規劃下午到宜蘭走拳頭姆步道,蟲媽被高速公路上的車流嚇壞了,小蟲蟲提議到北投溫泉區玩(附註二),

飯後讓大家在車上睡覺,蟲爸上市民大道下環河南路右轉,直行接洲美快速道路往北投接大業路直行到底即達北投溫泉區,今天的車流量很大,蟲爸一路走走停停的,好在中餐的附餐喝的是冰咖啡…,在新北投捷運站旁的地下停車場停好車,走出停車場就是大公園, 

一過馬路就是北投公園(附註三),

北投公園可說是新北投的門面。這座闢建於大正2年(1913)的公園,擁有悠久的歷史, 園內有不少老樹。公園入口處有一處噴水池,北投公園,共有三座噴水池,這一座是台灣光復後才建造的。

另外兩座較小型的歐式噴水池,位於公園內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的前面,

是北投公園初闢之時,就已存在,至今已有90幾年歷史,造型與與當時的台灣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庭園的噴水池相仿, 

北投溪繞經公園旁,有支流小溪迂迴曲流於公園內,園內有數座小石橋跨越溪水,連接園內各區,至今仍保存一座大正2年建造的石拱橋。 北投溪,也是著名的「北投石」產地。明治38年(1905),日本學者岡本要八郎在北投溪發現了一種新的礦石,後來被正式命名為「北投石」, 這也是迄今唯一以台灣地名所命名的礦石。

大正12年(1923)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巡視,遊覽台北近郊的草山(陽明山),回程時,走紗帽路(陽投公路)抵達新北投, 參觀北投公園內的溫泉公共浴場,並走入北投溪觀賞著名的「北投石」。後來台北州廳在溪畔設立一塊「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石碑, 這塊石碑至今仍在,存放於公園旁「瀧乃湯溫泉浴室」的庭院內。

北投公園機能齊全,包含噴水池、荷花池、溜冰場,以及各式涼亭、石橋等。除了溜冰場外,其他設施都以古木精製,散發古色古香的氣息。浪漫的景緻,長年吸引許多婚紗攝影公司前來取景、拍照。 


北投公園門口的音樂水柱好像失靈了-只能簡單噴水,

但一旁有一位走唱的老先生用英文老歌來彌補不足…,

噴水池周邊涼亭好多,

我們走到一座涼亭前,這裏有很多運動器材-蟲蟲們來這裏必玩,

接著到溜冰場旁,這一帶的器材更多,

蟲媽是低頭族,坐在旁邊看她的平板電腦,

蟲蟲們堅持每樣器都要玩到…,

隔著馬路是高聳入雲的凱達格蘭文化館(附註四),今日休館, 

繼續往上走是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附註五),

最鮮明的是塞滿殘花敗柳的荷花池,

荷花池旁有一座頗具水準的廁所,

上完廁所讓大家休息一下,

我們接著繞向圖書館正門,正門附近的造景頗多,

我們坐在一座好大的涼亭裏休息,有一位大嗓門老媽一路抱怨,目標從小孩、老公到沒開門展示的圖書館…,

因為圖書館休館,蟲爸帶大家在圖書館前方的凹形噴水池旁休息,

這座噴水池還設有環式座位區供遊客休憩,蟲蟲們分別躺在蟲爸的兩側大腿上,小蟲蟲是胡鬧,胖蟲蟲是真的睡著了-今天的天氣實在是太好了…,

我們往溫泉博物館的方向走(附註六),

右方是上市公司日勝生經營的高檔溫泉飯店加賀屋,日勝生集團將日本加賀屋原汁原味引進台灣,座落於台灣最負盛名的溫泉區-北投,緊依台灣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興建,名為北投加賀屋溫泉飯店,天狗庵是北投第一家溫泉旅館,也是台灣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因為是北投溫泉旅館創始的老店,所以旅館占地很大,有一樓及二樓的建物。現址已廢棄,改建為房舍,目前僅存的階梯已指定為台北市指定紀念物。

北投溪旁除了一隴一隴的溫泉小瀑布外,溪旁設有好幾座大型休憩涼亭,

溫泉博物館今天同樣休館,

旁邊有一座類似羅馬競技場的表演場,

從這裏可以看到溫泉博物館的部份內部景像…,

沿著大路往上走,

露天溫泉池到了(附註七),露天溫泉池還沒到分段賣票的時間-門口羅雀,但有賣冰棒-蟲媽承諾回程會買全家或麥當勞的冰淇淋給小朋友們吃…,

露天溫泉池隔著馬路的對面是兒童樂園,

梅庭在露天溫泉池隔壁(附註八),今天沒有開門展示,

從人行道往上走,有一條岔路往下通往北投溪,這是台北市政府新規劃的北投溫泉親水公園露天泡腳區(附註九),

讓民眾有機會享受免費的溪邊泡腳,只見北投溪的兩旁擠滿了遊客,不過蟲媽對這裏沒有興趣…,再往上走就來到地熱谷(附註十),

地熱谷外有商店區,此時人山人海,

走進地熱谷首先映入眼簾的地熱谷小鋪,這裏主要以藝品銷售為主,今日沒有對外營業,

從小鋪旁的座位往下可以清楚的看到地熱谷,小鋪的下層是廁所,廁所旁可通往觀景台,這時一片熱氣蒸騰,蟲爸趕快拍了照片離開,

地熱谷因為曾經發生嚴重的燙傷遊客意外,重新整建時取消了溫泉煮食服務,全區域都建了中式水泥圍欄,

蟲爸一家人沿著賞景步道往裏走,胖蟲蟲好喜歡倚著欄桿眺望湖水,

一路走走停停的來到步道最深處,從這裏可以清楚的拍到一整座湖,還可以看到進進出出的大批遊客,

往外走還是一走一停的,

門口的地熱谷小鋪彷彿永遠走不到…,

回程我們走另一邊馬路,這一段馬路很寬-中央還設有造景,

有一座附空壕公園(附註十一),這是一座小公園,讓小朋友們玩捉迷藏用的,

公園的出入口是露天溫泉池,剛好遇到換場,門口排了長長的購票人龍,

我們從露天溫泉池旁邊的階梯往下走,

從這裏可以通往北投溪的另一邊,

隴乃湯就在旁邊(附註十二),

隴乃湯的門面不大,收費低廉,絕大部份旅客都是來拍古蹟的…,循著北投溪一路往下走,

走到底就來到光明路商業區,全家便利商店沒有賣霜淇淋,蟲媽到麥常勞買了4支,

邊走邊吃,回到停車場上方的公園坐著吃完

再下地下停車場開車,回程車流頗多,走走停停的,蟲爸只好四處繞路,在18:00前回到家,結束了大年初一的行程。

附註二:  

北投溫泉的正式開發,最早可追溯自光緒20年(1894),德國硫磺商人奧里發現這裡的溫泉,於是計劃興建溫泉俱樂部, 這是北投溫泉開發的開始。次年,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又隔年(1896年),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在北投溪畔開設北投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 1898年,台灣總督府也在北投興「衛戍醫院北投分院」,做為官兵的溫泉療養所。

明治43(1910),當時擔任台北廳長的井村大吉先生,計劃將北投發展為大型的遊憩區,於是著手規劃興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及公園。 大正2年(1913),公共浴場、北投公園同時落成;大正5年(1916),新北投支線鐵完工通車,從此北投溫泉鄉邁向繁榮與發展。 地方人士為感念井村大吉,而於昭和9年(1934)在北投公園內豎立了井村大吉的紀念銅像,以表彰他對於北投發展的貢獻。

一直到台灣光復後的二、三十年間,台北市主要的觀光飯店都集中於北投溫泉區,這裡可說是台灣溫泉鄉的代表。 民國五十年代(1960-1970),台語片蓬勃的年代,許多電影都以新北投一帶為拍攝場景,也為新北投贏得「台灣好萊塢」的美譽。

百年前起,新北投就是著名的溫泉鄉,此地擁有不少歷史古蹟建築,其中的北投溫泉浴場(溫泉博物館)、 不動明王石窟、臺灣銀行舊宿舍、普濟寺、吟松閣、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 北投文物館等七處建築已被登錄為歷史古蹟

除了這些古蹟之外,這裡也有不少日據時代的歷史遺跡,例如北投公園的噴水池、石拱橋,都已有近百年歷史, 公園內還有「井村大吉紀念銅像」的遺跡,北投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遺址則位於公園旁;此外, 「新北投神社」的狛犬(位於逸仙國小校門口)、皇太子殿下御渡涉紀念碑(位於瀧乃湯浴池的庭園內)等, 也都在附近。當然,舊稱「地獄谷」的地熱谷,也是大眾所熟悉的新北投地景,都值得一遊。

北投溫泉從日據時代便有盛名,深受喜愛泡湯的日人自然不會錯過,瀧乃湯、星乃湯、鐵乃湯就是日本人依照溫泉的特性與療效給予的名稱,據說對皮膚病、神經過敏、氣喘、風濕等具有很好的療效,也因此成為了北部最著名的泡湯景點之一。新北投溫泉的泉源為大磺嘴溫泉,泉質屬硫酸鹽泉,PH值約為3~4之間,水質呈黃白色半透明,泉水溫度約為50-90℃,帶有些許的硫磺味 。

目前北投的溫泉旅館、飯店、會館大部分集中於中山路、光明路沿線以及北投公園地熱谷附近,總計約有44家,每一家都各有其特色,多樣的溫泉水療以及遊憩設施,提供遊客泡湯養生,而鄰近的景點也是非常值得造訪,例如被列為三級古蹟的三寶吟松閣、星乃湯、瀧乃湯以及北投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都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而北投公園、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文物館、地熱谷等,更是遊客必遊的景點,來到北投除了可以讓溫泉洗滌身心疲憊,也可以順便了解到北投溫泉豐富的人文歷史。

  

附註三: 

北投公園103年6月17日已滿101歲了,百年來北投公園始終是在地人的後花園、孩子們的遊樂園,近年來北投溫泉博物館、于右任先生故居梅庭、全台第一座現代綠建築北投圖書館的興建,以及親水公園的整治,則體現了政府單位與在地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努力。 

北投公園位於捷運新北投站往地熱谷方向,恰好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尾巴上,以北投溪為中心的公園,涵蓋北投公園一直到地熱谷之間,總面積約有6萬多平方公尺。

整個主體包括了以下幾個部份,溫泉教育中心、北投石保育區、管理中心及室內浴場、露天溫泉、兒童溫泉親水區、兒童綠色迷宮...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有五個溫泉小瀑布「瀧」,在日據時代便有「一之瀧」到「五之瀧」之稱,每個瀧皆是一處露天溫泉池,溫泉區的部分規劃十分完善,可以讓遊客盡情享受泡湯的樂趣。

此外建於日據末期的「梅亭」沿北投溪河谷而建,樹蔭之中,涼爽舒暢,庭園花草扶疏,古樹參天,目前已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

整個公園不但是泡湯的好去處也有著豐富的北投人文歷史。

  

附註四: 

凱達格蘭文化館記錄了平埔族相關的歷史脈絡,以及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及文物,

「北投」此一地名是由凱達格蘭族語音譯而來的,語義是「女巫」的意思,四百多年前曾是凱達格蘭族人的生活源居地。為了保存、發揚原住民族文化藝術,於2002年11月新建落成的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凱達格蘭文化館,整棟建築皆以展示原住民文化藝術為目的,讓都市原住民有一個文化傳承及技藝研習的專屬空間。

走進文化館前,路旁佇立了一成排的木樁,上面裝飾有各式表情的錫塑品,有象徵族群融合的手牽手動作,其表示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原住民裝置藝術創作。內部各個樓層則依主題規劃展示,以生動活潑的導覽動線展示原住民歷史文化脈絡,是近距離接觸原住民文化的遊憩景點。

十層樓高的主體建物,外牆是錯落分明的石板建材,彷彿是一棟會呼吸的房子,設計強烈簡約,與周圍的溫泉旅館、北投溫泉公園相呼應。明亮寬敞的一樓大廳,絢麗的族群拼織圖騰地磚引領遊客走進部落的懷抱;帶有歷史風味的石刻畫和風格強烈的木雕相當引人入勝,牆上還懸掛了各種狩獵工具,想像原住民追逐水鹿、山豬的傳統生活,文化館中的一景一物都能感受原住民生活的足跡!

一至三樓除了是展出原住民文物和平埔族群重要的珍藏外,文化館的公共空間也是表演、活動、集會、技藝研習中心,更是都會原住民凝聚族群的情感場域。文化館也提供原住民主題圖書閱覽服務,多元族群的藏書可增進遊客對原住民文化藝術的欣賞與認知,啟發學童對多元族群的探索、認識。臺灣的高山峻嶺、平原盆地,孕育出十四族原住民多元文化,凱達格蘭文化館保存其自然崇拜的祭儀節慶和生活習俗,讓遊客認識這一群最早在臺灣生活的族群、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還有許多令人驚艷的先祖智慧,若是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可以遇到穿著傳統服飾的原住民團體在文化館內聚會、表演,展現純真熱情的一面。

凱達格蘭文化館自啟用至今,舉辦了許多原住民文化系列活動及傳統手工藝展,許多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在這裡展出,讓原鄉與都會、傳統與現代,融合在一起,發揮文化館重要的涵義。

  

附註五: 

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以太陽能發電、木造外型及雨水回收系統等設施, 成為國內首座符合「綠建築」概念的圖書館,受到相當的好評。地下一層、地上二層,樓地板總面積650坪。木造為主的建築,也與公園綠地的景觀相融合。

這座圖書館榮獲綠建築九大指標候選證書,整棟建築物採用大片落地窗,大量的利用自然光線,並且巧妙地向大自然借景。建築物以木構造為主,搭配鋼材,外觀像是一座大型的高架樹屋,看起來十分親切。

圖書館由內到外,都很環保喔!屋頂上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經過白天日光照射後可儲存16千瓦的電力;陽台的柵欄也有特殊的環保功能喔,垂直的木格設計,可以降低進入室內的輻射線,達到節能效果。屋頂上的草皮的特殊排水設計,可以回收大自然的水,用來澆灌植物和作為廁所用水。建物使用木材及鋼材,該建材皆可回收再利用,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在室內健康與環境指標方面,對於木材建材除做白蟻防治外,並使用生態塗料及免除不必要的裝修工程,減少污染及有毒物質的釋放,避免影響人體健康。

  

附註六: 

大正2年(西元1913年/民國2年)6月,台北州廳運用了公共衛生的經費5萬6千餘元,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了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始建的規模為兩層,入口處在二樓,有涼亭、換鞋玄關,進入經樓梯下到一樓後有男女更衣室及個別的沐浴大池,重要的賓客在南側還設有獨立的浴室和休息間。
浴場內最主要的是以服務男賓為主的大池,顯示當年泡湯的男女比例較為懸殊,圓拱列柱圍起的浴池與兩側牆上的鑲嵌彩色玻璃,提供了極為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

戰後,公共浴場因管理單位更迭,而終至荒廢,1998年10月31日在地方熱心居民的奔走下,經過臺北市政府的斥資整修,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定位,正式重新開放使用。

北投溫泉博物館這座早在日據時代就享有盛名的溫泉公共浴場,有著英國都鐸時期的鄉村建築風格,沉穩的紅色磚牆與黑色的瓦與綠蔭相稱,是個讓人放鬆休憩的好地方。

1樓的羅馬拱柱環繞浴池,陽光穿過彩色玻璃,投影出異國情調。2樓的和室格局、日式地板,搭配著空氣中淡淡的溫泉味,昔日的氤氳時光,彷彿就在眼前重現。

館內主要介紹北投的歷史及發展,包括凱達格蘭族的足跡、大屯燒、鹹草、臺灣好萊塢、北投石、溫泉由來等等。館外的露天劇場則有不定期的表演活動,成為一個另類的社區活動中心。北投溫泉博物館不但是歷史的珍貴記憶,更深刻凝聚著北投居民對這片土地的感情。

昔日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也就是今日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溫泉博物館是頗具地方特色的一座博物館,也是來到新北投旅遊的首選景點。這棟建於1913年的溫泉公共浴池, 充滿了大正時期特有的歐洲風味,兩層樓的建築,混合了和式與歐式建築風格,入口設於二樓。館內展覽北投人文歷史及溫泉產業的史料,資料頗為豐富,收藏了不少北投老照片, 也放映以北投為拍攝背景的台語舊電影。館內洋溢著濃濃的舊時風情。

溫泉博物館內也設有北投石的展覽專區,讓遊客可一睹這珍貴稀奇的礦石。館內的空間設施以溫泉浴池為主, 一樓的大浴池,以服務男賓為主,這座羅馬式的浴池,周圍有圓拱列柱的廊道,兩側牆上則鑲嵌彩色玻璃, 泡湯空間既寬敞又明亮。浴池的底部採斜坡式,由淺漸深,浴池頗深,不像一般的溫泉浴池,反而像是一座小型的游泳池。 這種規劃設計,是為了讓民眾採取站立泡湯的方式,使大池可以同時容納更多的民眾享用溫泉設施。

大浴池的正上方,是二樓的「榻榻米活動大廳」,提供泡湯完畢的民眾一處舒適休憩的空間。

 

附註七: 

北投溪畔的露天溫泉浴場,已規畫六個溫泉浴池,讓民眾有機會身體浸泡在熱騰騰的溫泉裡,臉上吹著微風,聽著風聲享受露天泡湯樂,別忘記穿著泳裝泡湯。 另外,銀星橋下游的大榕樹區的溪流中,也設置泡腳,讓民眾有機會身體浸泡在熱騰騰的溫泉裡,臉上吹著微風,聽著風聲、樹葉聲溪水聲、鳥叫蟲鳴,閉眼靜靜地體驗大自然的天籟和大地的恩賜。

開放時間:05:30~07:30(第一場)      08:00~10:00(第二場)      10:30~13:00(第三場)      13:30~16:00(第四場)      16:30~19:00(第五場)      19:30~22:00(第六場) 門票:全票40元/優待票20元 電話:02-28972260

 

附註八: 

梅庭建於1930年代末,曾是「一代草聖」于右任先生的避暑別館,現為市定歷史性建築。建物格式特殊並保有日式木構架建築風格,地下室之RC防空避難室屬太平洋戰爭初期之形式,庭院外牆係以城垛型式建構,後院綠樹成蔭,幽雅蒼鬱,俯臨北投溪,水流潺潺。入門口柱上並刻有于右任先生其手書之「梅庭」題字。

「梅庭」為一棟見證戰爭時代的日式民宅建築物,順應地形而建,共分上、下二層。上層面臨中山路,正立面為地面層,為日式木構架。考究其牆面施工,為防潮隔間灰漿牆,木條架上內層以「赤泥土沙」鏝抹,外層以白灰漿粉飾;外觀是以石砌台基、魚鱗牆板、黑瓦、木隔櫺為建築風格。下層為鋼筋混凝土造,是作防空避難室用,可直通後院,其日式建築構造與地下防空壕,呼應著對面大型防空壕的種種特殊意義,皆具其歷史價值。

為使民眾進一步瞭解歷史建物及推廣北投觀光意象,市府決定在此設置遊客中心及策劃「北投梅庭常設展」,可望結合鄰近之觀光景點資源,作為一遊憩及旅遊服務資訊之提供據點。 

附註九: 

北投公園近年來在市政府的規劃整建下,已經結合鄰近的露天浴池、地熱谷,以及溫泉區內的五處公園地,增闢為全新的「北投溫泉親水公園」。親水園區以北投公園 為起點,沿途設立具有日式風格的木製拱橋、涼亭,並以木棧道貫串整個園區。更重要的是,園區還為遊客精心設置了溫泉泡腳區,落實公園親水的機能。

北投溪在日治時代所稱的「一之瀧」到「五之瀧」所在的溪段,從銀星橋後下方的「五之瀧」開始,到溫泉公共浴場旁「一之瀧」止。這是北投溫泉親水公園中最具特色的一段,往昔先民曾在河段中任何一個「瀧」下的小淵,或天然小池中泡露天溫泉。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將在梅庭旁邊的北投溪畔已規畫露天溫泉浴場,並在銀星橋下游的大榕樹區的溪流中,設置泡腳區,讓民眾有機會身體浸泡在熱騰騰的溫泉裡,臉上吹著微風,聽著風聲、樹葉聲、溪水聲、鳥叫蟲鳴,睜眼觀賞藍天、白雲、飛鳥,閉眼靜靜地體驗大自然的組曲。

由圖書館分館到溫泉公共浴場小徑橋下開始,經日式拱石橋,環繞溜冰場到光明路為止。因為河床較為寬闊且平坦,適合小朋友在溪中或全家在溪中嬉戲,而且上下岸都很方便,所以規劃成「兒童溫泉親水區」。

  

附註十: 

地熱谷位在北投溫泉公園旁邊,是北投溫泉的源頭之一,因為終年瀰漫著硫磺煙霧,讓人聯想到恐怖的地獄,所以又被稱為「地獄谷」或「鬼湖」。這裡的溫泉是大屯山火山群內水溫最高的溫泉,硫磺煙霧濔漫的景色,如夢似幻,有如仙境一般,

地熱谷中的石頭具有放射性元素「鐳」,叫做「北投石」,是世界數千種礦石中,唯一用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石,目前只有臺灣北投和日本玉川有這種礦物。最近幾年為了復育北投石,成立北投石保護區,來此參觀,除了能感受到溫泉鄉的情懷,更能對於這獨特的礦石有更深入的瞭解。

地熱谷為北投溫泉的源頭之一,是北投編號56的公園,總面積約為3500平方公尺,為大屯山群區域內水溫最高的溫泉,硫磺煙霧的景色擁有「礦泉玉霧」的美稱,是日據時代台灣八勝十二景之一;地熱谷早年是遊客煮食和遊樂的所在地,不僅容易發生燙傷意外,更會造成溫泉水質的污染,造成護欄常崩坍,因此在民國83年自來水處將地熱谷重新整修,溫泉池四周設有欄杆、賞景涼亭和親水溝渠,民眾雖然無法在煮食但可在親水溝渠泡腳,讓民眾來到地熱谷依然能享受到溫泉。

地熱谷溫泉泉水清澈,溫度約在90℃至100℃,水質是屬鹽酸酸性泉,PH值約1.6,又俗稱「青磺泉」,當地居民亦稱為「磺水頭」,不可用肥皂洗身,屬強酸類,對建築物及金屬品腐蝕性強。不可飲用,但據說此類溫泉對關節、筋肉、皮膚、支氣管、神經均有益;地熱谷因終年瀰漫著硫磺煙霧,讓人聯想到恐怖的地獄,且谷底地質鬆軟,常常有來此民眾失足跌倒被燙傷,所以又被稱為「地獄谷」,也有人稱為「鬼湖」。  

附註十一: 

梅庭對面中山路旁的一群百年老樹、古木參天,一片綠意,樹蔭之中,涼爽舒暢,其間依稀可見日治時代的防空壕溝,也伴隨40歲以上的北投在地居民的成長,往日影像,歷歷如在眼前,當年就讀小學時期,每逢防空演習警報響起,老師帶隊前來防空壕溝避難,小朋友擠滿小小的溝渠,又玩又鬧,免不了老師的斥喝,不過倒是今天太平年代,孩子們所不曾有的經驗。未來的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將此一防空壕溝規畫為兒童綠色迷宮,兼具好玩、接近大自然和緬懷歷史的義意。

 

附註十二: 

瀧乃湯的前身為「天狗庵旅舍」,是日本人在台灣興建的第一家溫泉旅社。這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浴池,由於火山熔岩在北投溪上堆積成幾處高聳的岩塊,與其下的溪流產 生落差,於是便造成一處溫泉瀑布。在溫泉瀑布下面的小淵搭建一個簡易涼亭式的棚子,即可形成一所溫泉浴場。瀧乃湯的建立年代最早可推算到西元 1896年,到了明治 34年3月(西元1901年),瀧乃湯因敗壞風俗的罪名,被警政單位以竹籬笆圍起來嚴禁入浴。於是日本人平田源吾率先推動建築設備改良,增加浴場的密閉性,才又在明治35年4月1日恢復一般遊客入浴。

瀧乃湯的建築自然純樸美麗,浴場與設備瀰漫著強烈的庶民風格。自日據時期以來以收費低廉著名,當時的價錢很便宜每一位入浴客人一次只收三分日幣,因此又被稱為「三仙間」,是目前僅存早期沒有營業餐食與宿泊的日式「純浴場」。原本對外營業的部份共計有:一座男用大型浴池、兩座女用中型浴池,以及十七間家庭小浴池,全部為石造設備。如今男女大池保存良好仍在使用中,但小浴池損壞破漏,已停止開放。每人每次入浴只收取新台幣70元,價格實惠,值得多加利用。

僅存早期不兼營餐食與宿泊的日式「純浴場」。原本對外營 業的部份共計有:一座男用大型浴池、兩座女用中型浴池,以及十七間家庭小浴池,全部為石造設備。如今男女大池保 存良好仍在使用中,但小浴池已破壞,所以停止開放。每人 每次入浴只收取新台幣70元,價格實惠,值得多加利用去使用。

隴乃湯的地址位在於: 台北市北投區光明路244號  

 

以上部份資料來源: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25)[北市北投].北投公園.溫泉博物館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625/tony062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nson56622 的頭像
    benson56622

    benson56622的部落格

    benson566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