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6年1月30日星期一 天氣陰

 P_20170130_145611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今天是大年初三,上午七點多蟲爸帶著蟲蟲們興匆匆的趕到文山運動中心-早去早回,到門口發現08:00才開門營業,開門後泳客們又是一窩蜂的擠進游泳池…,今天蟲爸等人潮過了才進場,但游泳過程一樣累人…,回到家早、午餐一起吃,蟲媽今天沒游泳-留在家裏準備餐食,吃飽飯休息一會兒,蟲爸帶胖蟲蟲出門放風-蟲媽陪小蟲蟲在家讀書,今天文山區整天都是細雨陣陣,蟲爸考慮了好一會兒,最後決定到中正紀念堂碰碰運氣(附註一),

 P_20170130_130517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一過公館天氣就轉為陰天,順利的把車停在兩廳院地下室,我們開始逛中正紀念公園, 

相關圖片

停車場出口在正門牌坊附近,

 P_20170130_130143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右手邊是整修中的國家戲劇院,

 P_20170130_130043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左手邊是國家音樂廳,

 P_20170130_130055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中正紀念堂主堂體就在前方,

 P_20170130_130101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穿越民主廣場-副車道設有車輛拒馬,

 P_20170130_130618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我們從右手邊開始逛公園,以逆時針的方向繞行一周,一開始就遇到有人在餵麻雀-數大就是美,現場景像還蠻壯觀的,先帶胖蟲蟲去餵魚,錦鯉的食慾比夏天差很多-但還是會進食,空檔時胖蟲蟲還可以用魚飼料餵鴿子,

 P_20170130_132250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胖蟲蟲餵魚的時候非常專注,蟲爸每次打嗑睡醒來他都在認真餵魚…,

 P_20170130_131008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等魚飼料餵完後我們開始逛雲漢池(附註二),雲漢池分為左、

 P_20170130_130711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右兩大區塊,

 P_20170130_145440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以白色仿古拱橋為界,

 P_20170130_145412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旁邊有一座防空洞,防空洞的出口是魚飼料販賣機,

 P_20170130_145533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這一帶的景色無限亮麗…,

 P_20170130_130755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再往下走是多肉植物區(附註三),

 P_20170130_145521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多肉植物區旁邊是樂活花園(附註四),樂活花園的規模很大,出入口設有造景圖騰,

 P_20170130_145627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尾端還有圓拱形涼亭…,

 P_20170130_145643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帶胖蟲蟲到附近上廁所,接著來到日本櫻花區,這一區的櫻花還沒開,

 P_20170130_150303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熱帶雨林區在邊邊角角(附註五),這一區的植物比較不起眼-很容易被忽略,

 P_20170130_150450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這一塊花園步道走完了,右手邊是大孝門,

 P_20170130_150631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左手邊是中正紀念堂主堂體的側面-這面有一個出入口,

 P_20170130_150623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下一個景點是桂花區(附註六),站在林中很有感覺,

 P_20170130_150721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親民健身場就在旁邊(附註七),

 P_20170130_150906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健身場的規模不小,四周圍設有座位區,有不同的運動器材置於其中,

 P_20170130_150926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虎背生態園區到了(附件八),這一區步道兩旁的櫻花樹比生長於斜坡上的生態植物搶眼多了,

 P_20170130_151213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有一條岔路可以往上通往南洋杉步道(附件九),

 P_20170130_151626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這一區的路面撒滿了止滑石,植被高聳濃密-很有高山氛圍,

 P_20170130_151424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虎背生態園區設有小步道,

 P_20170130_151453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回到主步道繼續賞櫻-尚未開花,

 P_20170130_151344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路旁有加了蓋子的池塘,植物培育區,

 P_20170130_151316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各種奇花異木…,

 P_20170130_151633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一:

中正紀念堂是一座為紀念故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而興建的建築,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也是眾多紀念蔣中正總統的建築中規模最大者。全區250,000平方公尺,主樓高76公尺,管理機關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而園區廣場的南北側,另建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管理的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落成以來成為臺北市在國際上最著名地標之一。

 P_20170130_155342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園區廣場除了供民眾休憩外,也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常舉辦展覽;邦交國元首訪台歡迎儀式也在此舉行。園區主體建築及牌坊等以「臺灣民主紀念園區」之名義,被登錄為國定古蹟 ;園區及園區周邊以「中正紀念堂」之名義被登錄為文化景觀 。

 P_20170130_130252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中正紀念堂現址的土地,為1905年(明治38年)啟用的台灣日治時期台灣軍山砲隊基地,以及1944年(昭和19年)11月啟用的步兵第一連隊基地。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兩者廢除。1950年後,建物拆卸,此地曾成為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憲兵司令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所在地。林森南路原從中穿過,至興建中正紀念堂後改為興建地下道通過。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因心臟病逝世後,行政院成立治喪委員會,並於當年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茲紀念,並聘請俞國華林金生蔣彥士高魁元趙聚鈺費驊賴名湯謝東閔蔡鴻文周宏濤秦孝儀張豐緒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慶等16人為中正紀念堂籌備小組籌備委員,後又於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紀念堂籌建指導委員會,聘請張群何應欽陳立夫倪文亞王雲五于斌錢思亮黃少谷谷正綱黃杰林伯壽吳經熊連震東陳啓天徐慶鐘張寶樹謝東閔孫亞夫劉闊才戴炎輝劉季洪周百鍊蔡鴻文林挺生林洋港等為指導委員。籌建小組成立後,行政院擇定臺北市城中區(今中正區東門里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並對外徵件。經評選後,決定採用圓山大飯店設計者楊卓成之設計,其建築設計融合南京中山陵許多元素。隨即於1976年10月31日動土,1977年11月施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行政院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籌備處」。1980年4月4日上午十時,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與蔣中正逝世五週年紀念大會舉行,各界人士四千餘人參加,並有外賓約四百人觀禮。典禮肅穆隆重,「情況為國人所共贊」。隔日對外開放。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臺北市政府。1986年,中正紀念堂改隸教育部管理,並完成組織條例立法程序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07年3月2日,民主進步黨主政的教育部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更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並降為四級機關,該組織條例未依循行政程序送審立法院修法通過,以及教育部卸下中正紀念堂匾額以及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字樣,而引發爭議;隨後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依《文資法》將中正紀念堂的建築主體、大中至正牌樓、公園廣場、圍牆以及迴廊,認定為暫定(市定)古蹟。5月10日,教育部部長杜正勝發布教育部令,訂定《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5月19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宣布正式改名。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聯席委員會決議廢止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在舊組織條例未失效,新組織法未生效下,泛藍陣營認定民主紀念館不存在,也依此凍結民主紀念館預算。2007年11月9日文建會則將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的主體建築、正面牌樓、自由廣場、迴廊,登錄為國定古蹟,但排除北市府認定的圍牆以及「大中至正」字樣。2008年馬英九總統就任後,8月21日行政院院會中,直接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同日回復「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2009年7月17日,文建會公告,國定古蹟名稱由「台灣民主紀念館」變更為「中正紀念堂」。2009年7月20日,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但在大門口牌樓上的匾額題字仍維持「自由廣場」,並未將原本的「大中至正」掛回。2009年7月,行政院核定中正紀念堂將連同國父紀念館等國立文教機構改由文化建設委員會管理。2012年5月20日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後,改隸屬文化部。

 P_20170130_154915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中正紀念堂園區全區面積達250,000平方公尺,除了高76公尺的主建築外,還有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合稱「兩廳院」),以及主建築前的瞻仰大道、中央藝文廣場(亦稱自由廣場)、園區環外迴廊、中式庭園(光華池及雲漢池)等。

 P_20170130_130830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中正紀念堂設計時,即隱含豐富的象徵語彙。外表以藍、白2色為主,象徵中華民國國徽中的「青天白日」,紀念堂平面為方形格局,象徵蔣中正的「中正」,坐東面西,遙望大陸。仿效北京天壇廣州中山紀念堂琉璃瓦八角攢尖頂代表八德,而隱藏其中的人形象徵天人合一。紀念堂正面共有花崗石84階、大廳階梯5階,合計89階,表示蔣中正享壽89歲。臺階中間為中華民國國徽圖案的丹陛,在中國傳統建築上,只用於宮殿或廟堂。

 P_20170130_155932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正堂上層青銅大門高16公尺,重達75噸,其上天花板則有大型藻井設計,其中為青天白日十二道光芒的國徽。蔣中正銅像位於正堂後方,高達6.3公尺,重21.25噸,面露微笑坐姿,穿著傳統長袍。銅像後方牆壁則懸掛有「民主、倫理、科學」字樣,以及「生活的目的在於增進全體人類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等蔣中正生前語錄。由中華民國三軍儀隊常態進駐,而每整點的交接,亦為重要景點。

 P_20170130_160224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正堂下層陳列了蔣中正的衣冠、文獻、照片、座車等。內部廣大的藝廊與展演空間,也常外借舉辦展覽,或招待外賓。

其他堂內具有的設施如下:

  • 文物展視室:陳列了蔣中正的生活物品、文獻、照片等。
  • 中央通廊:陳列中正紀念堂全區模型與堂內模型。
  • 中正演藝廳:可供學者專家作專題演講。
  • 中正藝廊、介石廳、瑞元廳、美齡藝廊、采玉藝廊:可供藝術家或藝文團體舉辦藝術作品展覽。
  • 圖書室:專以蒐集蔣中正總統文獻和近代史等資料為主。
  • 蔣公紀念室:依當時蔣中正在總統府之辦公室還原陳列。       

 

另外,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之前,正堂上層(二樓大廳)的大型銅門就以「整修」的名義對外關閉,參觀民眾只能由一樓樓梯前往。經過五個多月的「整修」後,二樓大廳於2008年1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並由陳水扁總統親自主持開館典禮。並以「空間解嚴」的概念,使用大量的裝置藝術(如風箏、新聞照片等)布滿整個大廳,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名單也陳列於大廳兩側,以和蔣中正銅像代表的「威權統治」相對,後來移除部份展品,目前二樓大廳已經恢復更名民主紀念館之前的樣貌。

 P_20170130_152458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中正紀念堂牌樓,面對中山南路國家圖書館,高30公尺,是台北市區內最大的牌樓。牌樓之上的牌匾題字原為「大中至正」,故此牌樓也被稱為「大中至正門」;2007年12月8日之後,被更換為「自由廣場」四字。牌匾更換期間,曾引發反對者與支持者的對峙與衝突。該牌坊規制是「五門六柱十一間」規格,與古代皇陵前「神路」建築的牌樓相同,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最高等級,氣勢磅礡。每逢國家慶典,牌樓前都會擺設數十幅大型中華民國國旗。昔日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四字為歐陽詢體,由秦孝儀指定,出處是蔣最崇拜的思想家王陽明講學語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由於未落款,官方也從未說明出處,廿餘年來民眾皆不知為何人所題,甚至謠傳為蔣中正親筆墨跡。直至2007年牌樓存廢爭議時,書法家楊家麟出面表示原字係由棍棒、鐵絲縛以麻繩沾紅土水而寫成。而當時招募書法家時即規定需以歐陽體書寫、不得落款,且需配合八卦占卜時辰,當場揮毫。「大忠門」、「大孝門」等亦出其手。2007年12月7日,在陳水扁政府主導去蔣化的情況下,「大中至正」四字一一卸除。12月8日,改由新鑄的王羲之體「自由廣場」四字,以由左往右的新式書寫取代,字體並非現代書法家所寫,而是蒐集晉代書聖王羲之在各帖中的字而成。台灣民主紀念館在2008年8月21日被撤除後,教育部於2009年7月20日正式復名「中正紀念堂」並將舊匾額掛回,但牌樓的「自由廣場」牌匾保留至今。

 P_20170130_130358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中正紀念堂園區(亦稱「中正紀念公園」)包含位於中央藝文廣場兩側的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但管理單位是國家兩廳院,為行政法人機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所屬場館,不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管轄。整個園區全由楊卓成和睦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規劃。

 P_20170130_130341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環繞整個中正紀念堂園區的環外迴廊,每隔4.5公尺就崁一個中國式燈籠窗,共有26種造型,聚集了燈籠窗各種樣貌,別富特色。內部亦有多處庭園造景,人行步道總長約5公里。而庭院內雲漢池及光華池,寓意「漢影雲根」及「光復中華」,池內飼養許多錦鯉,也是園區內著名景點。藝文廣場也是為邦交國元首訪台時舉行歡迎儀式的場地。

 P_20170130_150052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中正紀念堂:2007年3月臺北市政府進行市定古蹟審查程序,中正紀念堂進入暫定古蹟身份,指定範圍包括「中正紀念堂」主體、「大中至正牌樓」、「公園廣場」、「圍牆」、「迴廊」。2007年11月9日文建會以「臺灣民主紀念園區」之名義,指定為國定古蹟(文壹字第0963132772-1號),定著土地範圍建堂基地25萬平方公尺,包括當時園區內的「臺灣民主紀念館(現中正紀念堂)」、「正面牌樓」、「自由廣場」、「迴廊」、都包含在國定古蹟,但「圍牆」被排除在外。2008年7月17日,文建會將其指定古蹟範圍中的「臺灣民主紀念館」變更為「中正紀念堂」,但園區古蹟名稱「臺灣民主紀念園區」未變迄今(會授資籌二字第0983110272號)。中正紀念堂:2008年3月17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以中正紀念堂建築形式及結構均未見於其他建築物,兩廳院部份建成後即為藝文活動重鎮為由,將園區與周邊以「中正紀念堂」之名義,登錄為文化景觀(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21300號),範圍包括國定古蹟臺北府城東門、中山南路(信義路口至愛國西路口)、中山南路、信義路、杭州南路、愛國東路圍合之中正紀念堂全區。

 P_20170130_160109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中式園林造景的中正紀念公園,以大孝門、大忠門及正面牌樓為三大主要出入口及參觀動線,可直通主堂體。園區內大小不一的花圃星羅棋布,栽植超過30萬株各式特色花卉,常青的樹木四季蒼鬱茂盛、綠意盎然,時令花木,如潔白的梅花、緋紅的櫻花、多彩的杜鵑、耀黃的台灣欒樹,隨著四季遞嬗,為公園綴上豐富的色彩,妝點出不同的風情。

 P_20170130_150214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除了特色花木外,位於民主大道兩旁的中國傳統式如意圖樣的毛氈花壇,大量運用紅色花卉,創造亮麗景觀,綠意無邊的大草坪、筆直的林蔭大道、波光澰灩的魚池、蜿蜒通幽的曲徑、奇石峋嶙的假山、小巧玲瓏的拱橋、鍛鍊體魄的健身場,在這精緻的園區內,無所不具。

 P_20170130_145326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生態良好的中正紀念公園,吸引許多鳥類(紅冠水雞、夜鷺、黑冠麻鷺、綠繡眼等)、昆蟲(蝴蝶、蜻蜓等)及動物(赤腹松鼠)駐留繁衍,在欣賞花卉外,亦是就近觀察生物的好場所。

 P_20170130_145333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附註二:  

公園左右正前方,分別建有雲漢池及光華池,「雲漢」之名取自明監國魯王朱以海手書之「漢影雲根」,「光華」則為光復中華之意,兩池面積皆約三千平方公尺,為不規則形狀的人工池,配以人造假山及半圓形拱橋,景緻十分優美。池內飼養各色各樣、紋彩斑斕的錦鯉,為紀念堂開放之初,由何應欽將軍及國內外喜愛錦鯉的人士自動捐贈。 

 P_20170130_131002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附註三: 

多肉植物區位於紀念公園的樂活花園對面,由愛國東路大孝門進入後直行,遇安山岩步道左轉,前行約1-2分鐘即可看到。本區由臺北新東扶輪社贊助成立。

在園藝學上把一些肥厚多汁的植物,統稱為多肉植物,包含「仙人掌」與「其他多肉植物」,以科別來說,含括仙人掌科、景天科、番杏科、大戟科、百合科、蘿藦科、龍舌蘭科、菊科、夾竹桃科、馬齒莧科、瓜科及唇形科等等。這類植物具有肥厚多汁的肉質莖、葉或根,大部分生長在乾旱或一年中有一段時間乾旱的地區,因此這類植物多演化成有發達的薄壁組織以貯藏水分,甚至為度過嚴酷的旱季,還分別有不同程度的夏眠或冬眠習性。而依照其貯水組織在植物中不同的部位,又可分為3大類型: 1.葉多肉植物:葉高度肉質化,而莖的肉質化程度很低,以景天科和番杏科為代表;2.莖多肉植物:植物的肉質部分主要在莖部,多具有類似仙人掌類植物的形態,有的莖分節,有稜和疣狀突起等等,以大戟科和蘿藦科為代表;3.莖幹多肉植物:植物的肉質部分主要在莖的基部,形成膨大而形狀不一的肉質塊狀體或球狀體;無節、稜和疣狀突起等,以薯蕷科和瓜科為代表。

多肉植物的原生環境主要是沙漠及海岸地區為主,其外形為適應不同的生長環境而有所演變。多肉植物除仙人掌類的分布局限於美洲外,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乾旱地區或乾燥環境(南極大陸除外)。在歐亞大陸和大洋洲雖有多肉植物的分布,但數量及種類比起非洲和美洲少得多,栽培種也以非洲和美洲的種類為主。台灣雖氣候多雨,但在西部地區冬季卻有數個月的乾季,因此也有原生的多肉植物,包括有景天科的1種八寶屬(Hylotelephium)、3種燈籠草屬(Kalanchoe)和14種佛甲草屬(Sedum)植物。另在一些鹽沼地區,亦有藜科、馬齒莧科和番杏科的鹽生性多肉植物分布。

本區以營造多肉植物棲息環境而設置,植物種類除有仙人掌科外,還有景天科、馬齒莧科、百合科、番杏科、蘿藦科、唇形科、大戟科等,走在其中,您是否有如親臨沙漠之中的感覺呢?

  P_20170130_145304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附註四: 

樂活花園不僅僅是一般花園,而是藉由特殊的景觀設計,以自然美學,創造出一個充滿陽光、綠樹、紅葉、花香及鳥鳴的花園空間。在樂活花園中,不論是觀賞植物形態的各異其趣、觸摸植物葉片質地的變化、呼吸植物散發的香甜氣味,亦或體驗陽光的溫暖、聽聽大自然的蟲鳴鳥叫,有助於放鬆身心、減輕壓力,帶領您提升正向的心情能量。 

 P_20170130_145657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附註五: 

為增添更多元的生態環境與景觀,乃規劃此一熱帶雨林園區。榕樹具有生長茂密,為雨林生態環境之素材,為更呈現雨林生態,園區增加種植多種森林底層植物、設置具有調節水量的水池及自然造型的碎石步道,以營造創意戶外教學園地與多元公園景觀,增加公園之教育、觀光休憩及推廣之功能,請您慢慢體驗!

 P_20170130_150543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附註六: 

桂花區位於中正紀念堂體附近,由堂體往愛國東路方向沿著安山岩步道左行,至親民健身場前即可到達。乃為中正紀念公園最早成立之植物專區,民國69年開堂時即種植,民國75年前後,因應園區其他區域之景觀規劃,遂將園區內所有桂花移植此處,目前約有80株,平均高度420公分。 

 民國95年,本處園藝組同仁全面修整桂花老株,將靠近基部之細弱、雜亂枝條剪除,並予以整型,增加桂花區之透光度與通風性,同時讓民眾更容易與桂花親近。清晨至上午9時許,常有民眾於桂花樹下運動、調息,既有樹蔭遮蔽強光,又有桂花飄香,是個修養身心的好處所。

所謂「八月桂花香」,入秋後即開花,花期至翌年4月,期間行經附近,皆可聞到陣陣淡雅的香味,有時風強,在他處亦可嗅到桂花飄散餘味。

 P_20170130_150655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附註七:  

園內設有「忠勇」、「親民」、「自強」等三處水泥地健身場,分別位於紀念堂右前方的大榕樹下,及「虎背區」左右兩側,是民眾練拳、跳舞及做早操等健身的最佳場所。

 P_20170130_154749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附註八: 

為增加中正紀念公園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景觀,提供民眾與中小學生教學、環境教育與休憩的場所,同時提供動物覓食、棲息、繁殖的環境,特別於虎背區闢建「生態教學園區」。園區內依植物的生長特性與屬性,區分為臺灣原生植物、果樹植物及花卉植物等區,臺灣原生植物乃配合國中小學自然學科及生物科教科書中常見的臺灣低海拔原生植物為主,按北、中、南不同緯度之自然分布方式配置種植;果樹則區分為常綠與落葉性;花卉則依其生長特性與屬性分區種植。為方便民眾與中小學生更容易接近與學習,除於植株旁設立解說牌外,並編印生態教學園區步道手冊及自導式摺頁簡介,提供遊客能更進一步認識園區內的植物,進而能更關懷本土的生態與環境。 

 P_20170130_151506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附註九: 

由信義路與杭州南路角門,或是愛國東路與杭州南路角門進入中正紀念公園後,即可發現南洋杉步道入口。南洋杉步道與杭州南路平行,貫穿虎背生態區,行走其中可沿途欣賞左右兩側種植於虎背生態區的植物。 

此區多為肯氏南洋杉,少部分為小葉南洋杉,為民國69年開堂時即種植。在堂體與南洋杉步道中間有一排肯氏南洋杉,則為民國75年3月5日所舉辦之「先總統 蔣公百年冥誕植樹紀念活動」,由當時臺灣省政府主席邱創煥先生、臺灣省議會、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以及臺灣省21位縣市長親手栽植了24株肯氏南洋杉而來。 

此區林蔭茂密,即使於酷夏之中,仍是涼爽沁心,早上多有民眾於此快步健走運動,午間亦常有上班族於此區散步放鬆身心。為便於民眾行走,本處園藝組於95、97兩年均購置砂土鋪於步道之上,避免下雨造成泥濘。目前市區中無一處所栽植如此多、廣之南洋杉,歡迎大家來中正紀念公園感受市區難得之南洋杉步道,不論是緩步徐行,或是快走健身,均別有一番滋味~ 

 P_20170130_151433_vHDR_Auto.jpg - 106.1.30.中正紀念堂.初三媽慶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nson56622 的頭像
    benson56622

    benson56622的部落格

    benson566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