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2月1日星期六 天氣晴
蟲爸在新年期間每天早上6:45起床(平時5:00起床準備晨泳2,500公尺-3,000公尺),7:00叫小蟲蟲起床看航海王卡通重播,全家也差不多在這個時間陸續起床…,這種模式應該會持續到博嘉運動公園游泳池開門營業…,蟲爸寫完部落格昨日的行程後,決定今天上午去位於北投的復興三路櫻花隧道和吳氏宗祠賞櫻花,下午到位於陽明山的花卉試驗中心賞茶花,9:50出發,建國高架今天大塞車,蟲爸繞路上洲美快速道路下北投大業路,從大業路往新北投捷運站方向右轉大同街,接復興四路依路牌左轉復興三路,在賞玩幾段或疏或密的零星櫻花後就在一個急彎看到叫櫻花隧道的牌子(附註一),後再經過取名白宮山莊的社區,過彎處一間土地公廟轉彎後,蟲爸馬上被一圈圈粉紅花海所吸引,
在路的兩旁櫻花樹密集的排在一起,枝木茂密的彎入路中間,看起來果真像是由櫻花佈成的粉紅隧道。
這一段路是介於復興三路152巷~230巷的公車站牌之間,如果搭乘公車前來,只要告知司機先生你是要來復興三路賞櫻花,司機先生就會在最近的距離放你下車,今天的櫻花尚未全開-盛開時櫻花樹下會擠滿賞花遊客,
復興三路雖然很長,但櫻花隧道密集處約在復興高中上方500公尺處起算的大約300多公尺距離,此地櫻花的品種全為山櫻花,目前雖然尚未到達櫻花的全盛時期(約開了6-8成),但還是吸引了眾多遊客汽車、機車、單車車友來此賞櫻,
最後一段約50公尺馬路人車較疏,遊客的停車場也設於附近-但還是一位難求,櫻花隧道雖然有部分人行道,
但是許多地方必須走在車子走的柏油路上,人行道與馬路平行,搭有棚架-有攤商在此招攬生意,
復興三路並沒有管制車輛進入,所以不時可以看到人車爭道,拍照時得注意安全,美景當前再多拍幾張照片留念。
經過大屯國小後沒多久,吳氏宗祠牌樓映入眼簾(附註二),
把車停在牌樓對面的停車場,停車場的規模不大,蟲爸的運氣很好,停到最後一個位子…,吳氏宗祠創建於民國42年;是台北市難得一見可以近距離賞櫻的旅遊勝境,位於臺北市北投區復興三路348號,吳氏宗祠的牌樓,深具中式傳統建築之美,典雅悠靜,上懸吳氏宗親會理事長吳三連先生棣書「吳氏宗祠」匾額蒼勁樸質。
走進吳氏宗祠的牌樓後,大門口就有一顆盛放的櫻花樹。
往裡面走進去到大堂路上沿路兩邊都可以看到美麗又茂密的櫻花。
往左上走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中國式的涼亭,涼亭叫「江雨亭」,
亭內有台北市吳姓宗親會與財團法人吳氏宗親會,在民國91年設立的石碑,碑文中簡述吳氏宗祠的創建過程,跟曾任台北市第三、四任市長與自立晚報社長,台南幫大老吳三連先生有深厚的淵源,
讓蟲蟲們在這裏休息,
涼亭旁有一種茶花樹,茶花正在盛放期,蟲媽對這株茶花樹的興趣頗大…,
但因為拍照的人太多,我們還得排隊…,
廁所在主建物左方,這一側的櫻花開得茂密,
上完洗手間後我們循車道往上走,接近祭祀的主建築「讓德堂」前,可以看到一大片的櫻花林,
除了櫻花外,還有滿山遍野的杜鵑花樹,在往左上走向「讓德堂」之前,右側還有一條通往面天山的登山步道,左側則是前往上清宮。
吳氏宗祠是私人產業,只有遇到重要慶典才會開祠-每年農曆2月19日與9月18日開祠,全台各地的吳姓宗親,會聚集在此祭祖,另外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上元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與冬至會進行團拜聯誼,吳氏讓德堂正廳中,供奉了吳氏列祖列宗神位七尊,包括了主祀吳姓開始祖「至德三讓公泰伯,」並祀傳代祖恭孝王仲雍、繼世祖延陵王季札、保生大帝吳真人、成仁義士元輝吳鳳,以及吳氏歷代先聖與先賢總位神主。會員晉主長生牌位二千個,還預留了四千個位置,總共區分為五房,推算至少可供兩百年用。廳堂神位上方壁面闊大,足可容下五百人站立,正廳神位上方壁面之浮雕栩栩如生。正廳堂通天的格局,絕不允許疊床架屋,意含服侍祖先要虔誠無他,至上敬意直上雲霄,每天晨昏,宗祠管理員必定到此向祖先燒香膜拜。
吳氏宗祠裡面的「讓德堂」,於民國42年落成,但最早不在北投現址,而是在南京東路三段215號,遷到北投現址背後,還有一段歷程。
走上大殿前方的瞭望台,除了可以看到整片的櫻花樹還可以看到整個大北投、大台北盆地的景色-包括新光三越、101大樓都盡收眼底。
右手邊是關渡平原,綠意盎然,
中間到左邊就是北投、石牌等城市景觀,
登高眺遠,整個台北城市美景一覽無遺盡收眼底,這裏也是台北賞夜景的知名地點。
蟲爸規劃到位於大度路和承德路交叉口的貴族世家牛排館吃中餐,新年期間營業時間調整為12:00-21:00,除了取消基本消費餐點外加收一成服務費(新年以外時間不分平假日不收服務費),這家店的沙拉吧普通,但主餐還不錯,蟲爸誤判形勢-吃得過飽,回到家胃還不太舒服…,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一:
為了要讓長達2.5公里的復興三路成為一條「櫻花隧道」,當地居民從10年前就開始在沿線種植山櫻花及八重櫻,復興三路旁原本就有山櫻花,為了讓櫻花成為當地特色,才提出櫻花隧道的概念,也成為北投知名美景,滿山的山櫻花從安國寺一路往上接到吳氏宗祠、白宮山莊等地,粉白、粉紅花朵開滿枝頭,十分壯觀。
北投的復興三路「白宮山莊」社區前面,過彎處有一處,長約300公尺的公路兩側道路兩旁種滿各式櫻花,兩側的櫻花大肆綻放,沿著步道盛開綻放,形成一條浪漫的「櫻花隧道」,沿線櫻花盛開,粉嫩花朵讓賞花遊客紛紛停下腳步猛按手中的相機快門!北投復興三路密集的櫻花,櫻花盛開時期成了粉紅櫻花隧道,賞櫻人潮不斷!
除了復興三路外,北投山區的東昇路、幽雅路、中正山產業道路、復興高中外側圍牆,也都是櫻花的大本營,萬朵櫻花高掛枝頭,隨風搖曳,讓人心曠神怡,
附註二:
吳氏宗祠讓德堂,主祀吳姓開始祖至德三讓公泰伯,並祀傳代祖恭孝王仲雍、繼世祖延陵王季札、保生大帝吳真人、成仁義士元輝吳鳳,以及吳氏歷代先聖與先賢總位神主。吳氏姓源,出自姬姓。擾“姓篡”記載,周太王子之子泰伯、仲雍封于吳,後為越所來,子孫遂以國為氏;季札之後,北遷到齊、魯之間。
吳姓子孫自始祖泰伯開源迄今,已歷三千年,其間枝繁葉茂,脈絡遍及全世界。吳氏渡海來到臺灣,始始於清康熙末期,至乾隆年間最盛,渡臺後散居南北各地。目前臺灣地區吳氏人口約為六、七十萬之譜。其中臺北市就超過七萬人,數目可觀。
臺北吳姓宗親,于民國42年組成宗親會,借此聯誼,並在今天南京東路三段二一五號“泰伯大樓”與新中華大樓位置。這座祠堂于四十五年落成,外觀極像臺南市赤崁樓,當時“讓德堂”設在宗祠裏,橫匾“讓德堂”是由基隆市吳姓宗親會獻贈。宗祠四週環以圓柱,給人一種堅實厚重的踏實感,柱上並刻有宗親們咏聯,皆以“讓”、“德”、二字冠首或鑲句。例如:讓乃避炎荊蠻,無得而犯法,天下為公弘祖澤;德見重於洙是泗,難能曰至,我生毋忝守宗風。又如:講讓溯家風,祖武繼繩,泰伯延陵昭至德;聯宗敦族誼,椒聊蕃衍。濮陽渤海匯洪源。
及至1970年,吳姓宗長鑑于南京東路一帶發展甚快,因而有將宗祠遷建他處之議。民國60年,先在原地改建泰伯大樓,民國62年另十年另成立財團法人吳氏讓德堂,負責將大樓出租,再以賃金收入支應興建新祠堂的經費,同時, 原宗祠祖先牌位暫移奉天母臨時宗祠,得使煙火薪傳,奉祠有處。
不久,執事族人在頂北投舊地名小粗坑附近半山腰上,看中一處零秀良地,背坐面天山,面向新舊北投及關渡平原,淡水河淌流橫過,坐南朝北,山明水秀,地理風水及視野俱佳。這塊坡地五千八百多坪,于民國67年11月13日破土興工,民國74年11月建祠工程提前完竣,民國75年3月27日舉行落成開祠大典。
頂北投新建的吳氏宗祠,氣象恢宏,環境優雅,是臺灣地區難得一見的宏偉壯麗祠堂。進口大門牌樓,裝飾精美,上懸吳氏宗親會理事長吳三連先生棣書“吳氏宗祠”匾額,蒼勁樸質。門內景色幽雅恬適,曲徑步道,配以庭園、花池、拱橋、涼亭等,傳統中國庭院落式造型,又參和平共處現代建築之特色,新穎兼不失古風,使得“讓德堂”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公園式宗祠。
“讓德堂”外觀看似忠烈祠、關渡宮,又像行天宮或圓山大飯店,是建築上的巨構。中國傳統建築有宋式和清式之分,宋式屬於北方建築,為宮殿式,比例較為粗壯;清式屬於南方建築,為合院式,比例則較為纖細。為了結合此處背山面水的“龍抬頭”氣勢,也由於地形陡峭,腹地伸展不開,沒有辦法營造合院,只能就地設計,故在形式上較易見宋式建築風格。本堂沒有匾額,也沒有楹聯,只見大會堂上有幅對聯: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
“讓德堂”建坪二百五十坪,入口臺階八十級,建築物全高二十二點三公尺,地上兩層為祭祀正廳,兩旁則為五層樓式,充作先賢史績陳列室及宗親會辦公室;地下一層為大會堂,其中可容納六十張餐桌。本堂週邊迴廊,朱經柱梁,自具特色,迴廊壁飾古典而雅致。屋頂採用歇山式,鋪以橙色琉璃瓦,鬥拱採取宋式建築比例,以現代建材代替木質構造,別有風味。正廳為至尊,屋脊為鴟尾形式,配以行龍飛鳳盤旋其上,以示神靈護衛,有避邪防災的意義。吳氏讓德堂正廳供奉了列祖列宗神位七尊,會員晉主長生牌位二千個,還預留了四千個位置,總共區分為五房,推算至少可供兩百年用。廳堂神位上方壁面闊大,足可容下五百人站立,正廳神位上方壁面之浮雕栩栩如生。正廳堂通天的格局絕不允許疊床架屋,表示服侍祖先要虔誠無他,至上敬意直上雲霄。每天晨昏,宗祠管理員必定到此向祖先燒香膜拜。每年春秋兩季,農曆二月十九日,及九月十八日,各地吳姓宗親都將聚集祭祖,勢必蔚成傳統。除此之外,每年的上元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冬至、農曆正月初一,他們也要團拜聯誼,倍極敦睦。屆時,吳氏登高眺遠,山川秀麗,盡收眼底;近攬瀏歷,路側堂邊,花團錦簇,間有小橋曲水,樓臺亭榭,遊魚浮現,悠哉遊哉,誠為臺北市近郊攬勝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