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12月29日星期三 天氣:陰轉雨
06:30起床,06:45離開旅館,來到附近的怡味餐店-旅館未提供早餐,
這家店以麵食類為主食,價格並不貴,
除蛋餅現點現做,飲料需向店員點餐外,麵食類餐食採自取式取餐…,
這一餐吃得飽足…,
吃飽飯開始逛街消食,這家店設有壁畫,
花蓮城隍廟規模不小,
廟前方設有泰式造景,
回到房間在沙發區吃蟲媽準備的水果,
讓胖蟲蟲在浴室裏玩一會兒水,08:30離開房間展開今天的行程,先到位於花蓮縣吉安鄉中山路的林媽媽飯糰買中餐-特大綜合飯糰加蛋@$70元,
第一站來到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附註一),
因為園區前方的馬路施工中,只能將車停在外圍停車場,
這裏設有管制哨,蟲爸遵行指示方向右轉,
走一小段鄉間小路,
左轉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這裏的水圳水量豐沛,
來到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大門口(免費入場),
警衛室前方設有防疫檢查哨,
原子炭工廠施工中,
木雕作品後方是廁所,
來到機具展示館
這裏陳列了退役鋼索集材,
機具展示館旁是露天展示退休工程器械,
這處建物是工作人員的住家,
路旁農地被開闢成果園,
經過椴木香菇農場,
福安宮的規模不大,
路旁設有休憩涼亭,
讓大家進去坐坐,
來到機械修理工廠-隨台灣興業株式會社設立而成立,為林場維修總樞紐,顛峰時期編制人員多達30人,在東部僅次於舊台鐵花蓮維修廠
左手邊是園藝館-休息中,
右手邊設有機具展示,
機械修理工廠施工中…,
來到天主教森榮露德聖母堂
聖母堂前方是森坂步道
森坂步道東側出入口也是森榮露德聖母朝聖地,蟲媽累了,在附近的駁崁休息,蟲爸帶胖蟲蟲開始走森坂步道,這一段是步道A段-總長度223公尺,設有第一處苦路-耶穌被判刑,
俯瞰下方的森榮國小,
岔路出現,
左手邊岔路旁設有聖母像,
參觀完聖母像後回到主步道,直行陡上階梯路,
第二處苦路-耶穌揹十字架,
步道蜿蜒向上,
第三處苦路-耶穌第一次跌倒,
木棧道轉角是第四處苦路-耶穌遇見聖母,
檳榔樹叢中是第五處苦路-西滿幫助耶穌,
泥土路旁是第六處苦路-耶穌的聖容,
涼亭的下方是第七處苦路-耶穌第二次跌倒,觀景台就在附近,觀景台是步道A段終點,也是步道B段起點-總長度545公尺,
岔路出現,右轉續行步道B段,
蟲爸左轉來到涼亭,從涼亭起算是步道C段-總長度107公尺,
開始走陡上坡階梯路,來到第八處苦路-耶穌遇見婦女們,
第九處苦路-耶穌第三次跌倒,
第十處苦路-耶穌被剝衣服,
陡上木階梯轉角處是第十一處苦路-耶穌被釘死,
第十二處苦路-耶穌斷氣,
木棧階梯路的轉角是第十三處苦路-聖母懷抱耶穌,
竹林旁是第十四處苦路-耶穌被埋葬,
觀景台是步道C段終點,
這裏設有苦路像紀念碑,
還有基督教的十字架造景,
在觀景台上賞景,
原路回程,植被間隙可以觀賞風景…,
岔路左轉步道B段,
這段路屬原始土徑,
開始走下坡路
經過殉職員工紀念碑,
路旁出現建物-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森榮禮拜堂背面…,
來到森坂步道西側出入口-也是步道B段終點…,
森坂步道西側出入口旁是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森榮禮拜堂
俯瞰森榮國小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一:
林田山林場為一般民眾對此區山林事業區之稱謂,在日治時代稱為「森坂」,是「森林茂密的山坡」之意,戰後保留森坂的日文發音(もりさか),以漢字寫作「摩里沙卡」,目前隸屬於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林田山於日治時期官營三大林場之後,首先設立的伐木區,亦為東部最早開採的林區,面積13.9公頃,日治時期因日人發現萬里溪有一溫泉,進而將泉水引出修建旅社經營管理,到民國28年(西元1939年)開始探採紙漿原料,開啟了林業之經營管理;林田山林場位於中央山脈東側,行政區跨於花蓮縣鳳林鎮、萬榮鄉與秀林鄉,以萬榮鄉為主,北與木瓜山事業區毗鄰,西與濁水溪事業區、丹大事業區相接,南頻巒大山事業區東與花蓮縣鳳林鎮交界,南北共長二十七公里,東西約寬二十六公里,全區均屬於國有林野地。
1918年7月,日人在花蓮設立「東台灣木材合資會社」,1919年改組為「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開始進行伐木事業。因此,林田山的開發相當早,是繼阿里山、八仙山與太平山後最早的民營伐木事業區。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初期所開發之林木,位於林田山事業區之北端。1939年,「台灣興業株式會社」獲得台灣總督府的特許權,於鳳林郡萬里溪畔森阪(今鳳林鎮森榮里)開闢一地成立林田山砍伐事業所,在林田山事業區北部繼續伐木。林田山事業地伐木的方式主要以輕便鐵道與架空索道為主,二戰期間因為物資缺乏,還曾經以牛隻拉輕便車的方式來運材。由此可知,日治時期林田山事業區的發展,是由兩間不同公司所經營。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主要以林田山事業區西北側(大安山區)為主,為了運送木材,還在花東鐵路增設一站「平林驛」(今鳳林鎮林榮里,二戰後改為「林榮站」,之後廢站直至2018年7月10日復站),從平林驛再由輕便鐵道至知亞干溪南岸之安木,再由安木設置索道抵大安山。林田山事業區北端因開發較早,當林區資源枯竭時就逐漸廢棄。林田山事務區南端則因台灣興業株式會社之開發而興起,開發之時正當日治末期;二戰後持續經營,並發展成頗具規模之伐木區,即為今日所稱呼之林田山林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林田山林場由國民政府資源接收委員會接收,隨後交由台灣紙業(台紙)經營。令人好奇的是,林田山是當時唯一沒有直接交給林產管理局(林管局)的國有林地,因此林管局不斷要求收回林田山之管轄權,但一直沒有得到正面回覆。民國43年(西元1954年)台紙民營化,林管局趁此機會收回林田山管轄權,但伐木作業之權利仍在台紙手上:當時伐下之木材,一級木交由林管局統一標售,二級木則賣至羅東紙廠做為製紙原料。民國47年(西元1958年),台灣中興紙業成立,接收台紙在林田山之伐木權以及羅東紙廠,主要是配合政府規定供應報社廉價新聞紙,但其林田山伐木經營方式不變。民國49年(西元1960年)為林場伐木發展高峰期,約有2,000名員工,宿舍擴建約123棟。民國61年(西元1972年)改為省營的中興紙業公司,民國62年(西元1973年)林業發展時代式微,由林務局接管至民國77年(西元1988年)林田山伐木終止,林務局合併光復、鳳林兩工作站,更名為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萬榮工作站,而後將林田山林場規劃為「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民國95年(西元2006年)由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公告為歷史聚落。園區目前仍約有60多戶150多人居住於內。目前仍居住在園區宿舍內的退休員工成為最生動的活歷史。
中興紙業經營期間,正是林田山林場鼎盛時期:萬榮、大觀、溫泉與高嶺(戰後興建)四條載運木材之鐵路四通八達,將伐木區連接在一起,配合四條架空索道,來回不停地運送木材,最後靠著花東鐵路(有萬森線鐵路連結至萬榮車站)運至花蓮港。民國61年(西元1972年)林田山98-101林班地發生森林火災,火勢延燒一個月,燒毀森林一千餘頃,不只林木受到損失,連砍伐器材與運輸設備都損失慘重。要重振伐木業,需要大量資金;經評估後,中興紙業決定放棄在林田山的伐木權。1973年,林務局接收林田山林場,包括員工、器材與相關設施等。經過大火的肆虐與林業政策的轉變,林田山的伐木顛峰期已過,民國76年(西元1987年)停止伐木,為林田山數十年的伐木事業劃下句點。
林田山林場的伐木事業雖然停止,卻保留了大量的日式建築:無論是辦公廳或住宅,大部份是用檜木所興建打造的魚鱗黑瓦屋;為避免濕氣的影響和改善通風,房屋採取高腳式建築。林田山的日式建築群,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日式檜木住宅。雖然民國90年(西元2001年)發生大火使得許多建築慘遭火吻,卻也使林田山繼民國61年(西元1972年)森林大火後再度受到世人重視;政府決定將林田山規劃為一個林業園區,檜木打造的中山堂和林業展示館重新開放,並修復部份林鐵,以供遊客體驗曾經風光一時的林田山林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