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文章:
108年7月25日星期二 天氣:陰
蟲爸一家人離開梅山公園,下一站是車埕車站(附註三),
蟲爸把車停在路旁白線區,讓大家在老榕樹旁的休息區裏坐坐,
旁邊是小農市集
小農市集的另一頭是由水里農會經營的真梅館
真梅館的盡頭是廁所,
停車場計次收費$100元,
後方是以車埕酒莊為首的販賣區,
遊客中心到了
這個角度可以觀賞老榕樹,
號誌樓
鐵道文物陳列館,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臺灣鐵路管理局合作,利用既有的鐵軌、月台、鐵路號誌等鐵道設施塑造場景,展示國寶級列車10C1216篷車,10R104冷藏車,以及S316機車等十餘輛古董列車,
為全台唯一的戶外鐵道博物園,也是鐵道迷朝聖之地。
附近的水鶴加煤平台,早期行駛集集支線鐵路為蒸氣式機頭,火車行駛至車埕後必須駛入加水站補充所消耗的用水,並加煤炭,至今車站仍保留當年蒸氣火車的加煤平台和水塔(鶴嘴),另外,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竹南之號誌樓移來此處重建,成為鐵道文化的歷史遺跡。
遊客中心的另一頭出入口,
讓大家休息一會兒-吹吹冷氣,
遊客中心對面是車埕梅莊,
我們買了四支冰棒,
在路旁的小木屋裏把冰棒嗑掉,
林班道是木工手作DIY中心,
天車是車埕地區相當醒目的地標,在車埕木業蓬勃發展的時候,天車是搬運木材的起重機,在車埕木業的發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車埕這邊一共有兩座天車-是車埕的地標,完全是木造的,內部有馬達帶動,抓重量為11-13噸。天車的主要功用是把木材吊起來放到蓄木池,或裝到運材車上送往工廠,原木泡水為了是要讓樹脂釋出,延長木材的使用年限。
車埕遊客中心已改為茶屋-座落在昔日的貯木池旁,日式的木造建築顯得優雅而寧謐,這裏有很棒的觀景平台
木茶房餐廳,
木桶便當造景-車埕木桶便當裝便當的木桶吃完後可拿來再利用。便當除了有排骨和雞腿飯兩種口味,現在已經發展出多樣性,吃起來可回味60年代農村社會家庭生活的古早味。
貯木池到了
附近是員工辦公區,
讓胖蟲蟲餵魚,
蟲媽和小蟲蟲在旁邊休息,
這一帶風光秀麗
開始走環湖步道
步道一景,
這裏的青山綠水讓人忘憂,
有一座觀景台,
看到天車了,
這一區的魚很捧場,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三:
車埕位於南投縣水里鄉明潭壩頂下方, 日治時代為了輸出埔里糖廠所產的蔗糖,於1916年修築埔里至車埕的輕便車鐵道,後來為因應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大觀發電廠)的興建,便拓寬車埕至二水間的七分車鐵道匯入西部幹線,1922年完工,成為今日的集集鐵路支線;工程技師、建築工人再加上輕便車的客貨運,為車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熱鬧景象;由於車埕的地勢平坦、腹地廣大,當時由埔里運出的蔗糖皆在車埕裝車轉運,常有上百台的輕便車停放於此,於是有人以閩南話稱之為「車場」,因此這裡就叫做車埕;直到1937年電廠完工,工程人員撤離,讓車埕這個小鎮又恢復原來的平靜。
車埕是一個與電廠為鄰的小型村莊,在水里溪沿線總計有大觀抽蓄電廠分大觀一廠、大觀二廠、明潭抽蓄電廠、水里電廠及鉅工分廠,其密度之高全台罕見,因此使得車埕與水力發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此之外,車埕在木業發展方面也有一段十分輝煌的歷史。四面環山的車埕聚落,散發出昔日木業小鎮風華。不論是貯木池、天車、以及木業展示館,結合鐵道文化與木材工業,重新帶動一股懷舊風潮,同時開發出木桶型鐵路便當盒以及木製生活用具,你也可以捲起袖子一起來傢俱DIY。
車埕為集集支線的終點站,故有「最後的火車站」之稱。舊火車站原為鋼筋水泥結構,921地震後,由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整建,以木質材料為主要外觀;新的火車站材質素樸、造型典雅,匠心獨具的建築風貌,和山城的景觀搭配相得益彰,被譽為「最美麗的火車站」。車埕車站是集集支線的起迄站,末班列車抵達車埕後,車長與鐵路員工在職員宿舍休息,隔天再出發,列車則停進機廠進行保養與維修,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整修昔日存放雜物的鐵路倉庫,轉變為車埕管理站辦公室暨遊客中心,與周邊鐵道設施、商家,形成鐵道文化園區;日式建築的職員宿舍,則依原建築樣貌整修,復原當時鐵路站長及員工宿舍生活場景,體驗日式生活美學;同時也將機廠遺址保留下來,讓遊客得以感受當年的情景。
1958年振昌公司取得大林區的採伐權,於車埕設立丹大事業部,投入巨資,開築丹大林道,運送木材到車埕加工,因車埕為集集鐵路的終點站,為便於轉運木材,於是在車埕建木材加工廠,並引進近千名技工,開啟了車埕的熱絡景象。至1986年由於政府禁伐政策,振昌公司於當年12月底停工。現今的貯木池、天車等設施,皆為當年遭跡加以整建而成;貯木池已轉型為生態池,四周栽植原生種植物,景色相當怡人。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了讓遊客了解昔日丹大林區的林業發展史,以及車埕地區林產事業的實況,斥資興建木業展示館,所有建築皆按當時比例設計重建,並採用透視性視覺設計,讓參觀者得以盡覽建築體結構之美,佐以實物模型,解說系統等設施,呈現當年鋸木廠原貌,提供遊客身歷其境的參觀與學習。
日月潭略位處台灣地理中央位置,最高水位海拔748.48公尺,水里溪中段海拔約400公尺,利用兩者之落差約300餘公尺形成之位能,來進行慣常式與抽蓋式水力發電,使日月潭躍居為台灣水力發電的重鎮,總裝置容量2768.3千瓩,佔台灣水力發電的62%,被譽為「白煤變黃金」的最佳寫照,現今提倡節能減碳與再生能源,日月潭正是知性旅遊的最佳園地。日月潭為台灣水力發電重鎮,近80年來,台電先後在日月潭及水里溪畔建大觀、鉅工、明湖、明潭、水里等電廠,以及供抽蓄水力發電之用的明湖、明潭水庫,車埕比鄰的電廠,水庫密度之高為全球罕見,遊客參訪各電廠或水庫,可以體驗「水力變電力」的實境,並從中學習如何珍惜大自然的資源。位於車埕聚落上方的明潭抽蓄水庫是依水里溪河谷地形而築起的大壩,再攔蓄由日月潭發電沖下來的水,形成具環保概念的「抽蓄發電廠」。是一個群山環抱、山明水秀的遊憩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