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12月28日星期一 天氣:晴
胖蟲蟲整晚睡睡醒醒,蟲爸索性於06:00放了一缸水讓他泡湯,07:00離開房間,經過寬敞的天井區,
來到汽車旅館出入口,
馬路對面是24小時營業的收費停車場,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六本木汽車旅館的外觀,
來到出入口的另一端,
我們到二樓餐廳吃飯,這裏的餐食種類不算多-但該有的都有,採自助式無限量供應,濃香的滷肉飯就足以讓胖蟲蟲飽食…,
吃飽飯回房間休息一會兒,08:20出發,來到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目前入園區參觀不收費(附註一),
蟲爸把車停在收費停車場-計次停車@$50元,
廁所設在停車場底部,
經過警衛室,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所有的出入口都暫時封閉,只能從警衛室旁的出入口進出,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遊客服務中心-遊客服務中心位於園區最具代表性的傘架下,樸實典雅且富饒著客家風情,同時也提供了貼心完善的服務,除了中英客語導覽及旅遊諮詢之外,硬體方面也提供輪椅、嬰兒車租借服務、遊客歇息座位區,及寄物服務等
進入園區得先測量體溫,
來到噴泉廣場舞台(靚靚傘)
此處為臨時性表演舞台-舞台背後是行政中心,適宜辦理各項中小型互動性與媒體行銷活動,
回望遊客服務中心,
遊客服務中心旁是工藝產業館 (技藝傘),
這座傘下是客家食堂,
客家食堂的主要攤商有六堆農產行-主要販售屏東可可產品、六堆在地果乾、台灣國寶牛樟產品;義香食品加工廠-主要販售麻油、香油、苦茶油、芝麻醬、炸醬;果品企業有限公司-主要販售海帶芽、薑母茶、海燕窩、一條根、紅棗、甘蔗花生;潮州紅肉木瓜牛奶專賣店-主要販售品項:現打果汁、咖啡;良辰吉食美食坊-主要販售品項: 萬巒林旺豬腳、客家特色套餐、素食麵/飯、飲料;廣原企業-主要販售霜淇淋、水果、高樹咖啡、茶葉、水果乾、米香、雞蛋糕;徐粄家-提供DIY項目:紅龜粄、麻糬DIY,主要販售草仔粿、粄條、便當、午餐、團膳
附近設有廁所
露天咖啡廳,
小學課本造景,
這裏是等路傘架區(等路傘)主要廠商有翠山房有限公司-提供手工皂DIY,主要販售手工皂、沐浴巾;美角生活風格-主要販售客家花布織品;台二藝工坊美學廚房-提供檳榔扇、祈福筒DIY,主要販售咖啡、飲品、親子活動
等路傘架區後方是紳裕單車
提供各式單車租借服務
來到等路傘架區的另一頭,
開始走園區步道
來到礱間展示館(附註二)
附近有一條小溝渠,讓胖蟲蟲在這裏餵魚,
站著餵魚太累-找個地方坐坐,
進到礱間展示館參觀,
附近有一間倉庫般的建物,
這一帶屬於自然及田園景觀區(附註三)
來到水頭廣場,
這座小型蓄水池有灌溉功能,
續行步道,
來到岔路口,
右轉岔路,經過田園餐廳
來到菸樓(附註四)
菸樓的規模比較小,一樓有菸草業的各種介紹,
二樓是斜頂式的閣樓,
展示多種農具,
來到田園餐廳正面-主要販售團體桌菜、熱炒,
來到田園餐廳後方,
田園餐廳後方的池塘可以餵魚,
後方是生態淨化池,
這裏有仿鍾理和故居門樓,
門樓後方是休憩廣場,
生態淨化池設有木棧橋,
附近的步道綠意盎然,
來到木棧橋的出入口,
進入環狀造景,
開始走木棧橋,
有一座造景涼亭,
讓胖蟲蟲進去坐坐,
續行木棧橋,
木棧橋結束後接上水泥道路,這裏是生態淨化池步道盡頭,
繞行一圈,
回到主步道,
經過引水道,
讓胖蟲蟲在岔路口休息,
這條岔路通往一處露營區,
這座露營區今天的生意不好…,
續行主步道,
通往田園餐廳的木棧道和竹涼亭整修中…,
這兩座建築物是火焰蟲的家,
從另一個角度觀賞木棧道,
生態池的對岸是傘架客家聚落景觀區(附註五)
附近設有造景,
這一帶屬於自然草原區(附註六)
《移‧墾‧耕‧讀》以四種意象融合於三組作品之中,這是墾-長900cm×寬600cm×高140cm 石材 2012
旁邊是耕-長620cm×寬80cm×高200cm 鑄銅、烤漆、石材 2012(從背面的角度看是讀-長750cm×寬750cm×高190cm 鑄銅、石材 2012)
景觀池後方是中軸廣場,
自然草原區設有穀倉造景,
後方是多媒體演藝廳-為園區的特展空間,位置緊鄰演藝廳,一樓設有特展室,不定時以特展方式展示客家文化。二樓設有「Hakka Land六堆小星球」兒童館,透過融合親子互動、角色扮演及高科技多媒體的體驗遊戲,帶領小朋友認識客家文化;兒童館另一側設有親子工藝研習教室,可容納組25組親子共同以手作體驗客家產業文化與藝術創作,空間內並設有兒童繪本空間,期中蒐藏2000餘本的兒童讀物與繪本。
來到多媒體演藝廳的正前方,
多媒體演藝廳前方設有觀景舞台,
觀景舞台邊緣設有草製造景,
生態池邊緣有造景:移-長1150cm×寬200cm×高180cm 鑄銅、石材 2012
中軸廣場就在眼前,中軸廣場位於六堆園區傘架聚落區,由行政中心、噴泉廣場、生態滯洪池及自然生態草原形成一中軸線,向遠望去應對大武山,天氣晴朗之午後,倒影於生態池的大武山,清晰可見平日為遊客休憩遊園散步必經之道,更可用於活動辦理舞台或市集設置之場地
讓胖蟲蟲在中軸廣場前方餵魚,
回望自然草原區,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一:
六堆是自清代以來,客家移民渡臺在下淡水河(今高屏溪)拓墾的自衛組織,依照地理位置分為前、中、後、左、右、先鋒共六堆;其中「右堆」包括現今屏東縣高樹鄉及高雄市美濃、甲仙、杉林、六龜等鄉區,係六堆各堆域中最後開拓者。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座落於屏東縣內埔鄉,於民國100年10月22日正式開園,園區位於內埔、長治及麟洛三鄉交界處,佔地約30公頃,定位以展示臺灣客家文化、常民生活體驗為主軸,具備語言文化傳習、展演行銷及休閒遊憩功能,空間規劃有自然草原區、田園地景區、傘架客家聚落區及九香花園伯公區四大區域。從象徵六堆客家人開墾精神的自然景觀為起點,到建立農田水利的田園地景區、再到象徵團結合作的傘架聚落景觀,最後以現代建築作為新原點,用全新的詮釋觀點,刻劃六堆先民與土地互動的歷史軌跡,傳達南部客家文化永續的繁衍。
園區地標以「為大地打傘遮蔭」的設計概念,打造出六座傘架聚落式建築,結合客家元素笠嬤(斗笠)與紙傘意象,傘架上的太陽能光電系統,利用南臺灣豐富的陽光資源,提供了園區環保的綠色能源,響應節能減碳概念;開園後展示主題以六堆聚落歷史及在地人文資產為主軸發想,包括紀錄六堆客家聚落開基故事的常設展區、透過地方居民捐贈的大阪式菸樓及日據時期留存至今的礱穀機、建構傳統客家建築形式、提供兒童從遊戲中體悟客家文化意涵的兒童探索空間等,多元豐富的生態與展示景觀,讓到訪的朋友們,不僅親近客家自然生活,體驗客家敬天愛地的生活態度,進而開展客家文化的豐富視野。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開放時間:室內空間:9:00~17:00;戶外空間:8:00~19:00(3月至9月);8:00~18:00(10月至2月)-若遇晚場演出延長至22:00 ;最後入園時間16:50,每週二/農曆除夕/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公告之必要休園日 (國定假日,遇週二開園),地址:91251屏東縣內埔鄉建興村信義路588號; 電話:(08)7230100
附註二:
礱間是稻穀變成白米的加工場所,也是六堆先民揮灑汗水的勞動象徵,更是屏東米倉之譽的歷史見證。園區的傳統式礱穀機(含周邊設備)來自屏東市歸來,由百年碾米廠的第三代傳人─施信德先生的無私捐贈,這座日本昭和年間設置跨越世紀的礱穀機,歷經台灣稻米產業的興衰,直到民國83年,隨著施先生的退休而正式引退。民國96年,對礱穀機有著深厚情感的施先生,決定將不忍丟棄而閒置多年的礱穀機捐出,藉此希望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稻米文化。因此,在客委會的委託之下,由謝欽城博士指導,歷經浩大的拆卸、修護工程,最後於民國98年移至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內重建完成。這座跨越世紀的礱穀機,不但為園區刻劃出六堆客家農村最寫實的一面,亦肩負起傳承與教育的嶄新使命。
礱間展示館《世紀礱間─稻歲流金》展覽,以農夫阿金的故事,串聯稻穀進出礱間前後,所萌發的人文情感與知識內涵。
早期要將穀物碾搗成白米,首先要在「礱間」把稻穀最外層的粗殼剝離成糙米,稱為礱穀或稱籾摺作業;由於碾除穀殼會造成漫漫塵埃,因此「礱間」多位於鄉間田野中。將糙米脫去糠層製成白米的工作,會在「精米所」進行精米作業;由於「精米所」沒有礱穀的穀皮塵埃污染,因此多位於市街並作為白米的販賣場所。
六堆園區礱間展示館內所典藏之礱穀機,在當時屬新式一貫化礱穀機具,而新式碾米機組的發明,是將原本傳統「礱間」及「精米所」作業有關的動力、輸送、篩選、脫穀、倉儲等5個系統,串連編組成一貫作業化的室內機組。此外,為增加產量,園區所典藏之礱穀機,更將機組擴增為2台礱穀機,是較為少見的機組案例。
附註三:
自然及田園景觀區在山林與平原間開拓是先民的生活史,客家人崇尚自然,樂天知命,以田園與自然景觀搭配,營造客家人取之自然的生活環境,田園區規劃以稻作、菸葉為主,並有客庄常見果樹及經濟作物,另配置菸樓、夥房及壟間等傳統建物,作為文化體驗之戶外展場。
附註四:
菸樓是菸草從翠綠肥厚變成黃金輕薄的乾燥室,也是六堆菸農製菸程序中最艱辛的過程,更是菸草王國留下的輝煌史跡。園區的菸樓來自屏東縣高樹鄉梁堃和先生的無私捐贈,此傳統大阪式菸樓建造於民國50年,出自梁堃和先生的雙親─梁連定與廖輝妹之手,在歷經一代傳承,近20年的烘烤歲月,最終於民國71年新式烤菸機的引進之下,逐漸成為閒置空間。民國98年,梁堃和先生決定將菸樓捐出,並於同年整體搬遷至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菸樓展示館《百年菸樓─記憶燻烤》展覽,以菸田少年─阿堃牯的故事為軸線,述說昔日種菸人家辛勞又溫馨的菸葉農事生活。
菸樓在型式上大致分為「大阪式」與「廣島式」兩種,其功能相同,外型相似,唯天窗式樣略有不同,主要在於考量外在天候環境的影響;台灣菸樓多以大阪式為主,六堆園區菸樓展示館即為傳統大阪式菸樓,內部典藏展示之「菸葉乾燥室」,指的是菸樓中央部份的建築本體,也就是用土磚疊砌,內有聯架,上方有小屋頂的烤菸空間,菸農稱其為「本灶」。
附註五:
傘架客家聚落景觀區為大地打傘遮蔭:重建雨林樹冠層的遮蔭作用,避免過度曝曬,讓各式熱帶植物生長;適合人類活動。原屏東此地記載「阿猴林大樹蔽天」「行數日不見日色」,可見當年本區原始森林之茂盛與廣闊。
輕觸大地的建築行為:盡量保持建築的彈性調整空間,建材構成可拆卸、重複組裝與更替。隨著空間營運的需要,可調整使用型態、配置與面積。 以「客家笠嫲」為意象,為阿猴城遮蔭,傘下規劃客庄產業與文化聚落作為營運主軸,而為減少傘下活動區域耗能,傘架建築除結合節能設置太陽能光電板,傘下建物亦規劃以可回收環保建材進行設置。
附註六:
自然草原區是六堆客家人最豐富的寶庫,也象徵著六堆的起點。在六堆先民開山闢地,物資貧乏的日子裡,阿猴林所孕育的多樣化生態環境,是供應六堆先民日常生活中,各種需求的最大來源。無論是飲食、衣著、建築,還是娛樂,阿猴林中的原生植物是先民就地取材的不二選擇。從各種植物與生活的連結,亦能深深地感受到先民樸實的生活智慧。
據六堆新墾民表示,園區為重現豐富的原生植物群,依季節於環園景觀自行車道旁配置不同的喬木植栽,隨著氣候的轉變,呈現不同的景觀變化;並於園區中央設置生態池,在環湖的木棧道周圍,栽植多種水生植物;竹林廣場種植了桂竹與建置面湖背山之竹涼亭,迎著涼爽的微風望著湖面景觀倒影,不但提供遊客一個舒適的歇腳空間,也喚回許多久違不見的自然訪客,充分地展現在地的原始生命力。
客家農民渡過黑水溝,抵達嘉南平原南端,由於來台較晚,在西部平原主要屯墾區已無棲身之地,遂南下渡過下淡水溪,來到大武山腳下的沖積平原上,「就殘山剩水為宗社」,他們虔誠立石,奉為開基伯公,「祭告山川,懇祈上蒼,佑此土可大,亦因可久」。在未知未名的洪氾地上,六堆先民撿石作堋,犁耕蠻荒,土地從此有了地理。因此,藝術家在創作前實地訪談客家庄耆老、客家文史工作者與歷史悠久的伯公廟,深入瞭解客家聚落文化的核心,作品《移‧墾‧耕‧讀》以一群組式作品,結合現有地景,將客家精神實踐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公共藝術創作,詮釋斯土斯民文化內在的靈魂。《移‧墾‧耕‧讀》以四種意象融合於三組作品之中;以大武山為屏障,與生態水塘為鄰,坐落於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幅員廣闊的自然草原區,與傘架聚落建築區可隔水相望,草原後方有兩座土坵,左右彎臂造形,中間有大武山軸線貫穿其間,頗有如伯公廟前拱圓化胎之勢。依山傍水環境連結三組作品的關係,表現客家族群富饒人文氣質地傳統精神,並將客家文化歷史脈絡及內化的崇天敬地的精神深刻體現,亦使觀者在遊走場域時,不僅賞析作品在空間中的動感力量外,亦能透過作品省思天地、人與自身的關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