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8月19日星期日 天氣晴
蟲爸錯過了鳳山寺,先到意樓參觀,意樓經過翻修,很難看出是古蹟-蟲爸找了半天才找到,
從旁邊的小巷弄中隱約可見女兒家閣樓的意境,
意樓是鹿港慶昌古厝的一處閣樓,閣樓旁還有一棵楊桃樹,據說居住於閣樓中的女子為尹娘,其丈夫為求功名,在新婚不久後便前往赴試,並在閣樓旁種植楊桃樹,囑咐尹娘:「見樹如見人,吾試畢即返」,只是這一赴試便音訊全無,尹娘仍在閣樓裡等待遲遲未歸的丈夫,最後抑鬱而終。故事中尹娘倚窗等待的窗戶為圓形,象徵著圓滿的意思,木窗紋路則由代表「福」的葫蘆以及「錢財」的古錢組成,相當具有典雅的氣息。為慶昌古厝中間式閨樓,今名天遺室,以淒豔的愛情故事馳名。古窗圖案由葫蘆與古錢交錯變化而成,極具古典美。到意樓之前,會先經過一棟大宅院,門板上留著斑駁的『長慶』、『宜昌』字樣,這便是昔日廈郊旗下的大行號『慶昌』。而意樓,正是慶昌大宅院中的閨樓。
下一站是甕牆,鹿港中山路和興派出所旁的巷弄中,有著以120個酒甕所堆砌而成的甕牆,為目前遺留下最龐大的甕牆古蹟。早期富貴人家將空的酒甕當做建材,不僅可物盡其用,還提升圍牆裝飾的美觀程度。關於甕牆的酒甕流傳有兩個說法,一是因早期鹿港的海上貿易相當頻繁,船隻以酒甕與杉木來壓艙,保持船隻在航海過程中的穩定性;二是古代家庭中若有嬰孩誕生,就會將紹興酒埋入地底,若是兒子長大後高中及第,便以紹興宴客,稱為「狀元紅」,若為女兒則稱為「女兒紅」,將之作為陪嫁的物品之一。
甕牆不好找,謝老師請教了路人才知道它竟然隱藏在派出所旁的小巷弄中,
甕牆只剩二樓的女兒牆還算完整,為了突顯古蹟,整條巷道兩旁都貼滿了甕牆的圖片…,
大家都累了,先到中山路買涼的,蟲媽在一家冰店前買了五杯冰品-買5送1,
謝老師在隔壁饅頭店訂了一批饅頭,蟲媽也跟進,蟲爸先帶蟲蟲們回到意樓旁休息,過了好久蟲媽和謝老師才帶著冰品回來…,
意樓的對面是九曲巷,
鹿港有著許多的九曲巷,而其中又以「金盛巷」最為著名,因「金盛巷」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也是曲折特色最為明顯的九曲巷。鹿港早期以商船貿易為主,許多據點則建在海岸與河口的碼頭附近,冷冽的海風毫無遮蔽的直吹,尤其中秋過後的秋冬之際,強勁的東北季風造成諸多的不便,於是將巷弄建成T型交叉路口與曲折迂迴的模樣,可有效的阻隔強風的吹襲。
巷道不寬,彎彎曲曲的不利單車行走,為了閃避行人,大家索性牽著單車參觀,
十宜樓位於九曲巷口,十宜樓是一座連結兩側房舍的跑馬樓,因跑馬廊與底下的金盛巷形成十字,且因「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故取名為「十宜樓」。早期鹿港地區文風鼎盛,相傳十宜樓的主人是位好客的文人雅士,建造十宜樓為騷人墨客聚會吟詠詩卷的場所,一嚐在高處倚欄望月的感受,許多文人常相聚於此吟詩、品茗、望月。為一跑馬樓,是騷人墨客夜宴吟集意著論對聚會所。在金盛巷內,抬頭可看到一段『天橋』橫空而過,這便是『跑馬廊』。而兩邊相通的樓房,就是鼎鼎大名的 『十宜慺』。
我們找了老半天才看出橫過巷子的屋子是十宜樓…,
先到中山路拿蟲媽和謝老師先前訂的饅頭,
再穿過通往甕牆的巷子,
丁家大宅就在眼前,
丁家大宅位在鹿港中山路的老街上,早期丁家祖先渡海來台,並在鹿港經營兩岸貿易商行,光緒年間丁家子孫丁壽泉考中進士,並於白沙書院擔任院長要職。丁家大宅興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一坎一落的長型宅院,共有店面、深井、照聽、中井與大廳等區域,建築格局較為罕見,而使用的建材皆為自大陸運抵台灣的花崗石板與杉木等,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丁家大宅於民國九十四年修復完工,為縣定古蹟,可進入參觀。
鹿港丁氏開台人,於清朝道光五年,攜年僅十三歲的四子克家公到台灣,在碼頭跑單,後來從販賣雜貨到經商,置屋(今中山路92、94、96號),經營「船頭行-貿易商」,與大陸沿海做買賣,堂號「協源」,就此後便在鹿港定居下來。據目前資料得知,丁氏族人應屬回族族民,當年樸實公攜子來台,為了「入風隨俗」就漢人拜佛登祖,延續至今。
當年克家公育有七子三女,雨豕居人口暴滿。於是在五福街中段(當時稱「大街頂」今中山路130、132、134號)向王家買下瓦店三座(約是西元1880年),即今「丁家大宅」。經過修建後,七位兄弟抽籤決定,由三房、五房和六房搬到新居,稱謂「新協源」。原住家稱「舊協源」。
日據時代,日本人佔據台灣時把五福街(今中山路)拓寬,前面改為洋式二樓,丁氏前面仍然擁有三個店面。後來在日據時代末期,三房因生活之方便,將權屬頂讓給六房而搬至清水,所以目前丁家大宅權屬五房、六房所有。
丁家六房二十世祖 壽泉(醴澄)公,賜進士出身,同知銜,誥封廣東即用知縣。後來回台灣掌教白沙書院,是故「丁家大宅」、「新協源」亦稱「進士宅」。丁進士宅興建於光緒年間,是鹿港碩果僅存的進士第,當時興建材料均是從大陸載運花崗石板、 杉木、磚瓦等建材而成,迄今已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丁家大宅乃「閩南式」建築,與大陸陳埭的「進士宅」一模一樣,只是佔地面積稍大一些。一百多年來雖經過好幾次的修建,但是面目不改當年的古風貌。
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地震,一百多年的古厝,整棟房屋給震壞了。屋頂牆壁嚴重倒塌、柱子傾斜龜裂,危險重重而被列為「危險房屋」。早年被列為古蹟保存區,於民國八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核定為「縣定古蹟」。後來由縣政府文化局主導,在民國九十二年三月十七日開工動土修復,經過兩年多的修繕,於民國九十四年八月三日重修落成。
丁家大宅追逆自「王」家開始居住,到現在約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前面三間店舖共寬約15公尺,深度約70公尺,總面積約三百一十多坪。店舖為一進、二進開始構成四合院。經過「照廳」再過「深井」便是大廳,兩邊是廂房,共有十間。後面有兩個院子,出去還有一處小花圃景光。在鹿港整修中山路上,如此大宅第可以說獨有僅有,堪稱「丁家大宅」。
我們在丁家大宅玩了好一會兒才離開,
丁家大宅的旁邊是民俗文物館,
鹿港民俗文物館的外觀為維多利亞式的洋樓房,共有三棟建築物相連,分為ABC三館,原為當地富豪辜氏家族的宅邸,目前捐出用來展示具有文化特色的文物。
A館落成於民國八年,為西洋式的樓房,C館是閩南式的長型店屋,B館則是連接AC兩館之間的台灣傳統式建築。A館一樓有著許多鹿港早期的模型,包括街市、龍山寺以及鹽田等,二樓則展示了辜家所捐出的眾多民初的家具等。B館陳列早期農業社會中的農具,C館又稱為古風樓,以實景的擺設展示出鹿港傳統生活的風貌。
當地人稱鹿港民俗文物館為大和大厝,大和便是辜顯榮的的貿易商號。洋樓便是在1919年興建的,據說是由曾參與總督官邸的匠師設計。民國62年,辜家捐出大和館,成立鹿港民俗文物館。昔辜顯榮華宅於日據時代仿巴洛克式建築,收集了鹿港文物,器具,古意盎然。歐式風格的民俗文物館,在古風洋溢旳鹿港街鎮上,顯得格外突出。這棟建築原是鹿港聞人辜顯榮的宅邸。豪華的外觀和華麗的裝飾,正是辜氏一生榮華的最佳註腳。目前館內收藏有極為豐富的民俗文物,規模與特色都相當可觀。這棟歐式洋樓,當地人習稱為『大和』大庴,『大和』便是辜顯榮的貿易商號。
民俗文物館要收門票:全票$130元,半票$70元,團體票$90元,大學(含)以下學生團體票$40元,營業時間09:00-17:00,可提供三小時免費租用單車…,
我們買票入園,門口有民俗遊戲區,
小蟲蟲玩扯鈴、
滾鐵圈、盪秋千,
胖蟲蟲當然不能免俗的也要盪秋千…,
榕樹是秋千的支柱,榕樹下有人工瀑布,
基本上整座園區的四周圍繞了一條人工溪流,
溪流旁有小橋流水、
涼亭飛瀑,
從涼亭裏看主建物,氣勢非凡,
涼亭的四周遍植楊柳及四時花卉,
蟲媽戲稱辜家主人熱愛紫色-現階段花園裏充斥著紫色系的花朵…,沿著人工溪流往主建物的旁邊走會看到耀星樓的木製階梯,盡頭的大門深鎖,回到耀星樓的正門才知道這裏沒有對外開放…,
主建物不能拍照,大家在門前補充飲水-這裏四處都有提供開飲機,
我們循著參觀方向的標示牌前進,這裏的冷氣好涼,參觀的過程十分舒適,我們的前方有一個大團體,館方有提供導覽,蟲爸對導覽的內容興趣缺缺-節奏實在不快…,
好不容易超越他們,我們到達B區,B區的展覽物品沒有其他區域豪華,但更人性化,是傭人或小孩房,這裏還有介紹一般人日常生活用品、洞房花燭夜的造型展示…,
最後的展區外有一個空間,
這座廣場的設計非常富麗堂皇,小蟲蟲很喜歡玩一個綁在樹頭的拉球,
蟲媽、
胖蟲蟲、
謝老師都有參與…,
依依不捨的離開民俗文物館,
屁股又開始接觸熱燙的單車座墊,蟲爸沒有找到元昌樓井,直接到玉珍齋報到,蟲媽和謝老師被太陽曬到冒火,對購物的興趣不大,表示回程再來逛,依經驗回程必然會取消這個行程-果不其然…,玉珍齋旁連接著第一市場,此時人山人海,蟲爸依地圖轉到後車巷去尋找鶴棲別墅,
鶴棲別墅主人王生,生於光緒元年(1875年),曾任鹿港製糖公司支配人。王生之子王煌,生於明治33年(1900年),王家經營金融信託放貸業,並以三泰行商號與大陸貿易經商,為泉郊商號之一,今鶴棲別墅後人王俊傑先生,擔任鹿港金長順泉郊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鹿港鶴棲別墅為二進一院建築,第一進內部已倒塌,僅存大門外觀,第二進為傳統閩南式建築,受損嚴重。日治時期,第一進院門曾重修,中央為圓拱門,兩旁裝飾西洋柱式風格。正廳面寬五開間,中為為神明廳,兩旁廂房為起居空間。正廳中央門板原書有「鶴、龜齡,棲、引鳳」墨跡,正廳內原有郭啟勳的彩繪,可惜已受損嚴重。郭啓薰,人稱乾師,字貞卿,號鹿溪釣徒,鹿溪漁人,鹿溪釣客,玉湖漁人、醉癡道人、癡墨主人、癡墨子、癡墨老叟、墨癡、醉墨軒癡墨子,大正3年(1914年)施做鶴棲別墅彩繪。正廳書法對聯及「菜根潭」墨跡,為鹿港鄭鴻猷的作品。鄭鴻猷,字澄川,號贊侯,別署湘舲,白鶴山樵。鄭鴻猷為清末秀才,擅長真草隷篆,為鹿港名書法家。鶴棲別墅荒廢已久,經公所連絡屋主後代,同意由公所整理環境並將屋內文物交由公所保管。鎮長王惠美表示,感謝屋主的支持與無私的付出,整理之後成為後車巷一處新的特色景點。
鶴棲別墅前方賣青草茶的攤販很熱心的指點我們,蟲爸不想買青草茶,拍完照後就開始尋找泉郊會館,「郊」是由多家「行」所組成的貿易公會,泉郊會館創立於清乾隆四十九年(西元1784年),清朝時期是鹿港的八郊之首,因貿易對象多為泉州商行,因此命名為泉郊會館。後因在日據時期對於兩岸貿易有諸多限制,港口也因淤塞而停擺,泉郊會館成為八郊唯一營運中的會館,並在民國七十二年時轉為經營慈善公益事業至今。泉郊會館因是鹿港八郊之首,加上一直以來對於公益事業不遺餘力,因此獲頒「海濱領袖」的匾額,現今仍懸掛於廳堂之中。這裏的屋宇感覺上都很新,
蟲爸找了半天找不到,直接去找石敢當,因中國人的信仰認為巷弄、河岸、池塘、村落的出入口以及正對著道路的位置皆屬於不吉利的地方,易有鬼邪侵害,相傳以大石刻有「石敢當」三字擺設於路口等處,即可化解路沖,具有驅邪鎮煞的功用,因此現今在台灣的古巷弄內都還可看到石敢當的蹤跡。要製作擁有效力的石敢當必須由道行高深的道士主持,具有一定的程序方可完成。蟲爸的粗線條讓自己錯過了古蹟,蟲媽和謝老師找到石敢當時蟲爸已經走遠…,
接著是到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初建於清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原址於中山路與民權路的交接處,三山國王指的是巾山、明山與獨山,為客家族群所信仰的神祇,是早期定居於鹿港的廣東客家人所建,為台灣早期族群遷移的證明。後因在日據時期實施市區改正的政策,三山國王廟才遷於現址,此廟宇歷史悠久,並有一塊清乾隆五十五年(西元1790年)的「奉憲示禁」石碑,是目前鹿港年代最為久遠的古碑。三山國王廟就在中山路的旁邊,非常不起眼,香火看起來也不太好,只有一位上了年紀的廟祝和我們大眼瞪小眼…,
城隍廟到了,
城隍廟創建於清乾隆19年,係由泉州府晉江縣石獅市城隍廟分香而來。所奉祀之金身及匾聯文物等,皆涵濡悠遠,古色古香。經列為三級古蹟,並由政府整修完竣,重現巍峨莊嚴的廟貌。尤其神靈顯著,香火鼎盛,於勸化人心,維護善良風俗上功不可沒。城隍廟也稱為鰲亭宮,根據廟中的文物所推測應為清道光十九年所建,但確切時間已無從考訂。城隍廟年代久遠,亦經過多次的增建與修築,可惜於日據時代實施市區改正的政策,使得城隍廟的拜亭與前殿遭強制拆除。城隍廟的格局包括三川殿、前殿與後殿,大致上保持清道光三十年時的模式,廟中主祀主持正義的城隍爺,配祀文武判官等神祇,廟宇中有許多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古文物,相當珍貴。城隍廟的規模不小,這裏已經很接近鹿港的鬧區-天后宮,只看到滿坑滿谷的遊客和車輛…,
天后宮的前方是市集,
這裏是全鹿港最熱鬧的地方,因為遊客太多,大家只能牽著單車逛,
這裏是中山路的延續,路雖寬但人潮更多,
小蟲蟲一路很認真的盯著路旁的商家,他和蟲媽表示吃飽飯想再回頭逛這一區-有條件的交換買航海王公仔…,
時間已經過了下午1點,天后宮就在旁邊,蟲爸原本想把單車停在天后宮前廣場,蟲媽認為停在路邊比較保險-天后宮前的不確定性比較大…,
天后宮旁的橫向及縱向都是攤販區,
此時攤販區的氛圍和天氣一樣熱,
手裏拿著蟲媽剛買的烤玉米-這裏的玉米大根、好吃又便宜-4支$100元…,
我們從天后宮橫向的街道開始逛,這裏盛產蚵仔,四處都是海產店,基本上訂價都不貴,但清一色的都是店面狹窄、復古,逛街就是比價-哪有一開始就鑽進店裏吃喝的道理…,
沒走多久就遇到永安宮,
永安宮-薛府王爺建於乾隆三十年,舊稱「營盤地」,係清代軍隊駐紮地。清康熙末年,鹿港地方不安寧,幸賴薛府王爺顯靈庇佑,眾鄉民感戴而於乾隆30年建廟供奉。配祀有陳周全叛變時,英勇殉職的水師游擊曾紹龍,世稱「曾大老」。薛府王爺(白袍將軍,主祀)、曾大老、五府千歲、三府王爺。原只在營盤地,後因祀曾老大而成為閤港廟、角頭廟、合港廟兼具祀陳周全事件殉職之曾紹龍水師游擊,成為閤港廟分香。另有營盤地普渡公神位,是鹿港分區普渡的明證。永安宮的招牌明顯,讓人想看不到都困難…,
我們接著往下走,路上還是以賣海鮮的攤販居多,有的是烤大卷,有的是不知名的海鮮-蟲爸不敢吃…,
有一條岔路可以通往鹿港古蹟保存區,蟲爸原本想吃完中餐後順便繞去逛逛,但眼看蟲媽和謝老師的狀況-還是下次再來好了…,
這條老街的距離好長,攤販的種類逐漸轉換為以娛樂為主,密集度也不如前段市集,
蟲媽開始抱怨,蟲爸眼見就要走完了-裝聾作啞,市集的盡頭是天后宮的免費停車場,停車場停滿了遊覽車-難怪今天的遊客如此的多…,
回程的速度就快多了,因為天氣熱-大家都沒胃口,蟲爸藉口找冰店,轉到中山路前的熱炒區逛,
不知不覺的就走到了奉天宮,奉天宮:蘇府大、二、三王爺之開基祖廟,三百年來神威顯赫,分香遍及海內外,故有泉州王爺抵台謁祖之盛事。不僅四月十二千秋俗稱「小過年」,元宵拜斗、安大營、端午汲水,及押散魂之場面浩大,尤其奉旨南北大總巡的壯舉最足稱道,難有出其右者。奉天宮的蘇府王爺原是以爐主輪奉的方式,後於民國五十一年時興建,到民國五十七年時竣工,並且定名為奉天宮。蘇府王爺是傳聞在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864年)時,有位漁夫在海上撿拾一塊發光的木塊,返家後夢見神明顯靈,指示欲在鹿港保佑子民,漁夫就將木塊雕成神像祭拜。寺廟的建築主體充滿濃厚的藝術氣息,神龕、供桌與雕花窗櫺為鹿港薪傳獎得主國寶級雕刻大師李松林所雕製,門神彩繪則是出自繪畫大師郭新林之巧手,為奉天宮增色不少。
奉天宮的招牌明顯,旁邊就是北頭福德祠,北頭的土地公祠位在奉天宮旁,是屬於五方福德祠中的北方,創建於清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至今已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是五方福德祠中唯一僅存的,也是年代最為久遠的北方土地公祠。土地公因手持象徵著錢財與福運的元寶與葫蘆杖,因此商人都相當崇敬土地公,每月農曆初二與十六都準備供品祭拜,而農曆二月初二與十二月十六日,分別為「頭牙」與「尾牙」,這兩天皆會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並且宴請員工,犒賞員工一年來的辛勞。早期鹿港四方入境處皆設有福德祠--土地公廟,宛如城門般的護守著。其中又以北頭福德祠最悠久,也是當前碩果僅存者,象徵著鹿港的興衰史。每逢初二、十六,善男信女爭先膜拜,蔚為奇觀。特設有「財利廳」,供信徒點燈祈求生意亨通。
拍到北頭福德祠讓蟲爸心頭大快,為了讓小蟲蟲開心,我們回頭讓小蟲蟲參觀航海王公仔專賣店,
蟲爸發現旁邊有一間店面可以坐著吃冰-任點4樣料$30元,看來是價廉物美,大家坐著吃冰等小蟲蟲選定目標,謝老師吃清冰,蟲爸好驚訝-清冰每盤$20元,非常不划算,原來謝老師吃冰只是晃子,她是想要冰敷皮膚…,蟲媽幫蟲蟲們點了芒果冰,蟲爸眼見盤底鋪滿了芒果的冰品端上桌,真想再叫一盤…, 謝老師想吃鹿港有名的麵線糊,蟲爸、蟲媽、謝老師各點了一份,價格比台北便宜多了,但麵線偏稀,芡汁下得很重…,最後還是得等胖蟲蟲吃完才能走,小蟲蟲買到了他想要好久的公仔-一隻$750元,他開心極了…,
我們要開始逛天后宮了,
天后宮為鹿港八景中的『寶殿篆煙』,奉祀湄洲祖廟開基媽祖寶像,佑濟昭靈,以分香貳千餘處,慈暉廣被。
殿堂富麗宏偉,集寺廟藝術之大成,後殿文物館琳瑯滿目,彌足珍貴而意義深遠。
新建十四層香客大樓,亦設備齊全,以多元化之功能服務各界。早期的鹿港與大陸商貿頻繁;先民為祈求航海平安,因此居民大都是媽祖的虔誠信徒,明萬曆元年(民國前265年),由當地信眾共同建立的鹿港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至今已將近四百年,目前由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鹿港天后宮為當地的信仰中心,也是台灣地區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湄洲媽祖香火鼎盛,神靈顯赫,古色古香的建築富麗堂皇,雕工細緻獨具匠心,各式各樣的石雕與木雕皆是巧奪天工,天后宮由於廟宇年代久遠,因而名聞遐邇,信徒眾多,前往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而每年的媽祖誕辰更是進香的旺季,一波波的進香人潮總是將鹿港擠得水洩不通、熱鬧非凡。
天后宮的棟架形式以「殿堂式」為主要的建構,三川殿面寬五開間,進身四開間,入口採「塌壽式」,設三個入口門,並留有一步口檐廊,左右稍間再加開八角門,屋頂為正統的中國傳統歇山重檐四垂作法,為閩南式建築的最高級,三川殿內部結構採山花落於次間或稍間中央的升邊港式,使山花的重量經四周所置的四面走馬廊及附壁看架分傳至山牆及柱子上,且天后宮三川殿承襲了溪底派匠師慣用的天花板理念將大通樑處以天花板隔離上下,使上層構造裝修大為減少,網目斗栱多位於三川殿主要入口處。
天后宮的石材採泉州青斗石,在雕法方面採透雕、浮雕、線雕、圓雕。天后宮有著名匠師的參與,建築特色極為顯著,是座具有極珍貴的廟宇建築。天后宮的廁所竟然有冷氣,真是五星級的享受,不愧是鹿港的代表性廟宇…,
蟲爸所有景點提議都被否決,我們直接從中山路往回走,回程的速度就快了,只見到胖蟲蟲悠栽的騎著單車…,回到南區服務中心先還單車,大家到廁所把今天從沒乾過的上衣換掉-蟲爸的衣服好臭…,蟲爸驅車往王功出發,找到17號省道穿越福鹿溪後直走,循路標走30分鐘左右即可到達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