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文章:
105年12月30日星期五 天氣陰雨
太子賓館斜對面是金水特展室(附註十一),
內部正展出尋找礦山的色彩─礦山藝術展(附註十二),
金水特展室旁是金水茶坊-有對外營業的咖啡廳,
旁邊的岔路可以通往樂活創意基地(附註十三), 金采廣場是一個大型空間-從前曾是淘金活動場地,
如今內部人煙寥寥…,
走過造景階梯路,
這裏是一大片開闊空間-黃金廣場,
鐵軌造景往前後延伸,
有岔路可以通往黃金神社,這是一條美麗的上坡階梯路,
從各個角度都可以看到無耳茶壺山,
接著是一座仿古驛站,這裡也是洗手間,
再來是山頂豆花,一開始沒什麼生意,蟲爸離開前已是門庭若市…,廣場的正中央除了花園造景外還有礦業運輸設備(附註十四),這種礦車最受遊客歡迎,
接著來到本山五坑(附註十五),
這是復刻出來的礦坑實景,讓遊客付費參加坑道體驗活動-另外收費,不在門票免費活動範圍內,
建物內是各種說明和裝備遊客礦場安全措施,坑口被玻璃惟幕擋住了,
但旁邊有空隙可以看到礦坑口全貌…,
本山五坑收費區旁邊設有戶外壓風機-已報廢實品(附註十六),
廣場上設有古道上雕塑作品(附註十七),
接著來到黃金館(附註十八),黃金館為昔日臺灣金屬鑛業公司的採礦辦公室,經由整建再利用後作為展示館使用,展覽以常設展的方式呈現,主要分為二大主軸,分別於一、二樓展出。
一樓入口的牆面上展示著由金箔貼出的礦工群像圖,述說著金瓜石的礦業歷史文化,那些深刻的線條與身影,彷彿是在提醒著人們,金瓜石的繁華鎏金歲月,正是由這些在礦坑裡辛苦工作的礦工們,用他們的青春與生命,一吋吋開鑿而成的。
而九份金球來自九份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聖明宮,其1984年為擴建廟埕與香客大樓,進行地基工程時挖到兩粒半圓形的粗煉金塊,總重46兩9錢3分,據察是長期以來,九份、金瓜石各地都有許多私人煉金,他們會將蒐集來的礦粉用陳舊簡陋的設備自行汰洗、冶煉成粗金。日治末期日人強搜民有黃金,制定「交金」政策,許多人因此把黃金藏在自家地下。這顆因廟宇工程而發現的九份金球,是臺陽礦業前身商會的股東蘇家所擁有的藏金遺留。因緣際會,成為聖明宮的鎮宮之寶,其展示是金九地區過去輝煌的採金歷史的最佳見證。轉彎處,接著展示的是金瓜石地下縱橫交錯長達六百公里的坑道與礦脈的模型,透過立體模型展示本山一到九坑的坑道。此外,還可從腳下玻璃內的岩層模型,直接觀察地底世界中的礦脈分佈,及金瓜石的特有礦體及其形成的相關地質作用,了解金瓜石的地底世界。館中最令人感到親切的展出品,就是礦工工具、生活器具、日治時期與臺灣金屬鑛業公司時期的文物,這些看似沒什麼特別的杯盤、工具、信封、證件……,都是由在地耆老所提供,正是這些不起眼的物件,陪伴並且見證了他們半世紀的採礦人生。並配合公司制度、坑外運輸、私人煉金、採礦相關影片的規劃,呈現出身為一個與在地社區有著緊密連結的黃金博物館,最核心的特色。
二樓展示主要圍繞著「黃金」的主題展開,從歷史、文化、藝術與科學的面向來認識黃金,以「亙古而來的黃金」、「生命的金河」及「你所不知道的黃金科學記 」三個單元來介紹黃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包括黃金的特性、黃金的科技應用、黃金與生活禮俗的關聯、黃金藝術等。各種展示豐富多元引人入勝之外,更令人眼睛一亮的,就是那遠近馳名的鎮館之寶:220公斤的999純金大金磚!
淘金體驗區位在黃金館淘金體驗區三樓,每場次活動人數限50人,售完為止,每人每次$100元,活動場次:週 一~週日 10:30 11:30 13:30 14:30 15:30
接著來到金采賣店,這是一家紀念品專賣店,
旁邊就是廁所,
另一邊是戶外壓風機展示區(附註十六),
這裏居高臨下,可以俯瞰黃金廣場,
壓風機展示區下方有步道可以通往勸濟堂,
蟲爸沿著鐵軌慢慢往回走,
來到一處岔路,
右轉走下坡階梯,這一帶都是以人字砌駁坎工法打的地基(附註十九)…,
階梯路走到底來到一處廣場,
正中央設有凹型造景,
左手邊是環境館(附註二十),
環境館規模不大,主要是附近地理人文的相關介紹,
廣場的正前方是煉金樓(附註二十一),
目前煉金樓的一樓規劃為特展室,不定期推出當期主題特展,現正推出尋找礦山的色彩─礦山藝術展。
一旁的煉金遺址區,則見證昔日的煉金歲月。
二樓是多功能與DIY體驗空間,戶外的景觀台,可以眺望基隆山、茶壺山、本山,金瓜石聚落的景觀盡收眼底-未對外開放參觀。一樓正門右側曾經是福利社辦公室,管理球場、電影院、供應社、圖書館、餐廳、理髪店等福利設施。後來更改為土地銀行基隆分行臨時代辦所,臺金公司的出納課亦曾短期遷移於此,發放礦區員工薪水。一樓左側則是臺金公司工會辦公室;二樓則為國民黨黨部安全室。
環境館後半部是文創咖啡館,
環境館和文創咖啡館中間設有大型天棚,
天棚的盡頭是賞景區,
戶外賞景區面積不大,可以欣賞金瓜石市區
和時雨中學,
二樓賞景區封閉中…,
從文創咖啡館旁邊的下坡路可以通到四連棟,
續次篇文章:
附註十一:
金水特展室係順應著金瓜石質樸氣質而搭建的這棟木構建築,原為臺金公司時期的電話交換室。如今一樓為礦工食堂,販售特色餐飲,供參觀民眾享用;二樓為本館特展場所。
附註十二:
尋找礦山的色彩─礦山藝術展:因礦業開採而極為繁榮的水金九地區,隨著礦業開採的結束,人口漸漸外移。在經濟活動上看似繁華落盡,但擁有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吸引許多藝術家們來汲取養分,以水金九特殊的人文地景為創作素材。本次展覽集合了11位藝術家(包含2位已故畫家)、共22件作品一起展出,分別為何肇衢、余振明、吳永欽、邱錫勳、洪志勝、胡達華、郭掌從、陳博文(歿)、潘煌、蔣瑞坑(歿)、賴武雄(名字按照姓氏筆畫排序)。他們都是在水金九地區成長或曾經長期在此停留的藝術家,他們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將瞬息萬變的水金九,用自己擅長的媒材,包含水彩畫、水墨畫、油畫、柏油畫與釘畫,呈現在大眾面前。 雖然從前礦業小鎮的生活和景象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漸漸消失,希望在展覽中,讓觀眾透過藝術家的眼睛,看見水金九不同的風景;在展出的作品裡感受水金九獨特的魅力。
附註十三:
樂活創意基地為二連棟形式的日式建築,日治時代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日人職員之宿舍,原本已倒塌損毀,經過重新規劃設計後,現作為樂活創意家駐館空間運用,以「換工體驗」方式,開放跨領域長才之創意家進駐日式宿舍進行各類型創作。
附註十四:
礦業運輸設備係為了運送礦石和採礦資材,早期金瓜石有許多運礦軌道的遺跡,如行駛人力推車的輕鐵軌、行駛電車的重軌以及無極索道等,皆為極具代表性的產業景觀。運礦系統可分為「坑內礦石運礦」和「露天礦石運礦」兩種。坑內礦石採集好之後,即送往水湳洞選煉廠選礦。四坑海拔較高,故以電動機車頭將礦車拉至架空索道,運送到選礦場的最高層;五坑的礦石則多運至六坑,八坑礦石吊到七坑,再由無極索道與斜坡索道運到選礦場。至於露天採礦的礦石,則由重型卡車運送至水湳洞選煉廠或禮樂煉銅廠。如今的金瓜石地區仍遺留了部分當年的輕便台車道,在靠近黃金館的區段,已增設為步道,信步走來,別有一番思古幽情。
附註十五:
來到黃金博物館,可千萬別錯過本山五坑這個重頭戲:一探坑道內的神秘世界。為了讓遊客能親身體驗昔日採礦工人們在漆黑坑道中工作的經驗,園區特別從本山五坑舊有坑道內,向上掘進一條長約110米的新坑道,並利用蠟像展示當年的採礦過程,模擬當時採礦工作的情境,將這總長約180米的新舊坑道設計成坑道體驗區,並在各區設置了生動擬真的模型,呈現當年採礦工作樣貌,再配合聲光效果,讓大家有機會來場親臨現場的震撼教育。
除了讓參觀的民眾能夠一窺礦坑的工作環境,從進入坑道參觀流程的第一關也是依照當時採礦進坑工作時的程序:先在入坑準備室做完安全宣示,再入內參觀體驗,藉此過程讓遊客身歷其境,並對採礦的工作留下深刻的印象與認識。
附註十六:
金采賣店附近及五坑入口處,有兩座戶外壓風機,他們是坑內採礦工作的動力來源,負責將空氣加壓,經由流通的風管將風力送進坑內、以帶動機器,並將坑內廢氣抽換出來。如今雖然不再運轉,但風管依舊完整保存,默默佇立在坑口旁,守護金瓜石閃耀金光的地底世界。
附註十七:
古道上係位在本山五坑前輕便道上的雕塑作品──«古道上»是謝棟樑先生寫實系列創作的代表作之一,曾榮獲第35屆(西元1980年)全省美展(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第一名的殊榮。作品取材過去採礦坑道常見的工安事故,將之轉化為描繪古道上彼此協助、相互扶持的熱情,希望藉由這樣作品的呈現,喚起人們熱腸相助的心念,也表達作者對於古道熱腸的冀望。
三名礦工患難相助的救援情境,神情生動、肌理細緻,博物館結合環境景觀,將之融合於礦山景色之中,也間接傳達礦業文化中的特殊意象。
附註十八:
黃金博物館共有三層樓,一樓展覽室的常設展分為幾個主題,『溯歷史金河』- 將金瓜石的歷史分成大航海時代(十六世紀左右)、清領時期(1890-1895)、日治時期(1895-1945)、民國時期至台金結束營業(1945-1987)四個時代做介紹;『大金瓜露頭』-金瓜石的地名即從這座貌似南瓜的山頭而來,台語的金瓜即為南瓜,所以就叫做金瓜石,但是由於台金公司的開採,所謂的大金瓜露頭已不復存在;『本山坑道模型』-本山下的坑道全部接連在一起,全金瓜石地區坑道總長度達600多公里,深度則到達海平面下132公尺處;『早期採礦流程』-從爆破鑿洞到礦石開採的過程完整呈現在民眾眼前;『坑外運輸系統』-從最早被當作運輸工具的馬、電車至柴油車的發展,還有少數供人乘坐的平台車讓民眾參觀;『私人煉金情境模擬』-金瓜石當地煉金時多採用氰化煉製法,稱私入礦坑盜採金礦的淘金客為散花仔,以土法提煉有別於台金公司以機械化的選礦與煉礦,情境模擬得十分逼真;『盟軍戰俘營』-1942年英軍將在新加坡俘虜的523名戰俘帶來金瓜石,這些戰俘在日治時代時從事採礦的工作,少量的糧食配給以及惡劣的環境,在攝氏40度的本山六坑礦坑因此而病死或是虛弱到無法工作,新的戰俘陸續來此地補充,總計共有1135個戰俘曾在金瓜石為日本人勞役,這些陳年往事都讓我們感覺歷歷在目。
黃金博物館的二樓也有常設展,共有三個主題:『金的運用』-讓民眾瞭解金在生活、科技上到底有什麼可運用之處;『家』-家是以523隻金螞蟻為主體的生態作品,每隻螞蟻栩栩如生,讓人不禁以為是活生生的螞蟻;『大金磚』-一塊高達220公斤的999.9純金的大金磚,在2004年獲得金氏世界紀錄,220公斤的黃金可能需要開挖4000萬公噸的礦石才有可能集成。
黃金博物館的三樓則為『淘金體驗區』,讓民眾體驗用淘金盤淘洗砂金的樂趣,園區並附送小瓶子讓民眾將淘洗到的砂金帶回家。
附註十九:
人字砌駁坎多由灰色安山岩石塊堆砌而成,例如:往煉金樓廣場及二連棟的地基,為宿舍或其他礦業建築不可或缺的基礎,順應著坡地地勢,構築出具高低層次感的駁坎,形成金瓜石山城獨特的地景特色。
附註二十:
根據地方耆老的印象,環境館的前身「金光路55號」大約建於民國63年(1974)左右,是臺灣金屬鑛業公司的俱樂部及餐廳,後期則一樓部分全改為餐廳,二樓則規劃一半的空間作為圖書室,是當時金瓜石居民的休閒與飲食中心。在老建築再利用的精神下,重新整修打造成為環境館,展示金瓜石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想在走遍金瓜石之前,先對這兒的整體環境有個概括的了解,來「環境館」準沒錯!環境館是認識金瓜石地區的入門磚,以「水水山城,金奇美妙」,即指出金瓜石多山、多水與多金的特色,並透過多媒體互動影片與礦石展示,讓觀眾了解金瓜石豐富的自然資源,有關金瓜石的四季氣候、動植物生態、地形與地質環境、金礦成因、礦產特色、人文聚落發展及建築特色等都在此一一呈現,此外愚人金和真金如何分辨、九份金和金瓜石金兩者有何不同,都會在這裡得到解答,是認識礦山生態的最佳展館。
附註二十一:
日治時期的煉金樓,曾經是存放黃金的場所。煉金樓戶外右側,現在煉金廣場木棚下和環境館的空間,則是原來金瓜石礦山旅館的所在地。臺灣光復後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臺金公司)籌備時期,煉金樓曾短暫作為煉金工廠,後來煉金工廠遷移至水湳洞,煉金樓即轉為其他用途,此區內、外整體空間也成為礦山居民口中的 “俱樂部”。
煉金樓是兩層樓磚造建築,由於這棟建築曾經用來收藏金子並曾作為煉金使用,黃金博物館開館後,即命名為「煉金樓」。煉金樓的建築本體為兩層樓磚造結構,二樓外牆的頂部裝飾文(GC)意義不詳,有人猜測是金銅(Gold、Copper)的縮寫;煉金樓整體外牆的十三溝面磚,在木造宿舍環繞的金瓜石聚落當中,則顯得造型格外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