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1月28日星期六 天氣晴
今天是大年初一,05:10起床,05:40出發,在巷口7-11買早餐,從萬芳交流道上北二高轉國道五號,沒想到一大清早國道五號竟然塞車-好在塞車狀況並不嚴重…,下宜蘭交流道右轉縣民大道直行到底,左轉台7線至員山-在中油員山加油站加油兼放風,直行台7線至棲蘭接台七甲線,經南山循指標右轉至武陵農場 (行車時間約3小時)
過了思源啞口後,山陰隨處可見大面積霧淞,
購票進入武陵農場(附註一),
往武陵賓館的方向走,武陵賓館的溫度指標只有攝氏一度,空氣冷冽到有點嗆人,
先去上廁所,武陵賓館左側步道設有水池造景,
花架造景,
休息區,
雪橇車,
廁所設在楓林小館旁,
接著往下走是溪樓,
來到武陵賓館後方,
中央是活動廣場,邊緣是楓林木屋,楓林木屋的造景瑰麗,各種四季花木羅列於步道兩旁,
有柳樹、梅樹、櫻花、落羽松、蘋果樹…,
轉彎處也是美景,
從缺口處走進活動廣場,這一帶有幾棵櫻花樹開得燦爛,
從這裏可以遍覽整座活動廣場,
我們四處尋覓花踪,
來到廣場頭端的小平台,
可以俯瞰活動廣場,
這裏有一座休息區,
附近充斥各種奇花異木,
我們繞行武陵賓館,這一帶花況比較單調-但仍有不少櫻花盛放…,
上車往入口花園的方向走,把車停在路邊的白線區,先到櫻花區賞花,
這一帶櫻花開得稀落,只有兩、三株盛放…,
回到入口花園,
今天的時令花長得好像彩色的花椰菜-以數大取勝,
另一邊是鬱金香區,相形之下規模頗有不如,
這一帶的氛圍真好,
來到賞鳥步道,第一個景點是搬不動,這是一塊石頭-用來紀念當年拓墾的時代產物,
再往前走沒多遠來到一座涼亭,涼亭內坐滿了遊客,
旁邊是紫藤花架-攀附其上的植物已呈半枯萎狀態,
接著來到一座中式水泥橋,
這座橋跨越土石流疏洪道,
從這裏往回看是一幅美景,
過橋後是一大片樹林,
又來到一座中式涼亭,
讓大家在裏面吃蟲媽準備的點心,
這裏可以觀賞七家灣溪,
涼亭的旁邊是銀杏林,掉光葉子的銀杏林和梅林很像…,
路邊不時會出現盛放的梅樹,
從小路繞到桃花莊,
這一帶是櫻花樹的大本營,桃花莊前方的櫻花樹幾乎都沒開花,
但靠近主道路旁的兩三株櫻花開始盛放…,
我們順著草原往前走,沒多久接上柳杉步道,
旁邊的草皮上有兩塊植物造景區-因沒有整理荒蕪一片,
再往前走有一座涼亭,
襯著草皮、遠山、巨木,這是圖畫一般的美景,
進涼亭裏休息一會兒,
這裏是觀賞七家灣溪的最佳地點…,回到柳杉步道,
走到底可以接上松林大道,
另一處岔路通往山水館,
橫越主車道來到醫寮站,武陵農場內有設立簡易醫療站,武陵農場內並無設置藥局,請旅客務必自備個人藥物,平日若有就醫需求或需購買藥物,須前往梨山衛生所(離農場最近)或梨山市區,車程約30分鐘.
旁邊的櫻花林是紅粉佳人的大本營,今天的花況大約是一到兩成,不過所有的櫻花樹都已含苞待放,
旁邊的休息區有一區山櫻花開得火紅,
休息區附近頗有造景,
從旁邊的階段往上走,可以通往生態園,
生態園的規模不大,內部有各類特殊植物展示,
生態園通往昆蟲館後門,昆蟲館主要展示昆蟲標本-以各種蝴蝶、蛾類為主,
讓胖蟲蟲先到外頭曬太陽,
這裏才是昆蟲館的正門口,
回頭可以仰望富野渡假村,
再往下走來到遊客服務中心區-古老的布局,現代的陳設,出入口有高大的旗座,
旗座附近有以熊為主題的造景,
我們在熊造景的正、反兩面都有拍照,
遊客中心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提供遊客視廳及參觀服務,
而旅遊服務中心主要販賣日常用品(拖鞋、牙膏等)與大眾食品(餅乾、飲料、農特產品等)。 假日提供雞絲麵、貢丸湯、關東煮、肉粽等熱食。
遊客服務中心尾端設有戶外用餐休息區,
旁邊是廁所,
接著是巴士站兼出租站,這裏提供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電動機車及代步車等出租服務。
巴士站旁邊有幾株櫻花開得亮眼,
附近有一條木質步道通往妙高台,
主車道兩旁種滿了各式櫻花、梅花,
接著往前走,來到櫻花隧道,
這裏是另一個紅粉佳人區,今天只見花苞,
橫越主車道來到對面的大草原,這一片草原面積廣大,四周圍種滿了各種櫻花、梅花,
在樹叢中拍照很有感覺…,
廣場的中央步道以高大的松柏類樹木為主角,
有一座造景涼亭,
讓大家在涼亭裏休息-四處可見題詩,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一:
武陵農場位於台中市和平區平等村、七家灣溪畔的谷地中,海拔1750公尺至2200公尺,為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經營之公有事業。與清境農場、福壽山農場合稱為台灣三大高山農場。武陵農場位於七家灣溪流域,泰雅族原名「給拉萬」(Kyawan,七家灣),原意為「甕底」,建設中橫宜蘭支線時,以其自然環境如世外桃源般美麗,故取名「武陵」。
在中橫公路尚未開通以前,這裡的居民都是自耕農,民國47年中橫公路通車後漸漸地有人來武陵地區從事森林業和農墾,成為台灣榮民農墾服務所,並設立武陵農墾區。民國48年春天,為因應東西橫貫公路宜蘭支線開闢,時任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帶領榮民,不畏艱險跋山涉水實地踏察拓荒,成立「臺灣榮民農墾服務所隸轄之武陵墾區」,民國52年5月10日建制成立武陵榮民農場。58年11月1日更名 「武陵農場」,以栽培溫帶果樹及種植高冷地蔬果為主。民國87年7月14日宜蘭農場併入武陵農場,總面積約800公頃。
武陵農場自52年開始至今歷經4個轉型期,近年順應時代潮流、配合政府推動發展觀光產業,執行國土復育計畫「棄耕返林」,邀請生態旅遊協會協助資源調查、進行遊程規劃等作為,96年農場開始轉型朝生態旅遊、自然保育與農業休閒兼顧的目標邁進,積極創造休閒觀光景點以服務遊客,至今已蛻變成為環境優美的生態旅遊公園。
開墾時期民國52年~56年: 首任場長林德錡,帶領著榮民,場、懇員開墾土地,試種夏季高冷蔬菜,溫帶果樹,並接受農業復興發展委員會輔導,確定農場經營方針。
農業時期民國56年~70年: 開墾改良土地,完成果樹種植,規劃完成了北谷蔬菜地,擴大農業生產面積,安置榮民,輔導場墾員生產,制訂生產競賽新制度加強果樹管理,推行農業機械化作業,有效提升效率,節省人工,至民國70年起,直營事業已達自給自足目標。
農業休閒轉型時期民國70年~87年: 民國75年農場完成第一期轉型規劃,以推動觀光遊憩事業,自民國78年逐步推動觀光設施軟、硬體之建設,完成露營區、醒獅園親子廣場,規劃興建茶藝館、賓 館員工宿舍、旅遊服務中心並配合輔導規劃觀光連線,爭取觀光局等相關單位經費補助,分年分期逐步擴大設備。
轉型觀光發展時期民國88年至今: 推動第二期轉型計畫,並興建武陵第二國民賓館,民國92年5月23日配合政府政策,完成第二賓館委外經營,並繼續擴充整修各項設施,先後完成楓林小館、蝴 蝶館、露營區、武陵茶莊、武陵路電力地下化及高山植物園區等工程,使農場正式進入以觀光為主之轉型階段。
武陵農場是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家鄉,以盛產梨、蘋果、水蜜桃及夏季蔬菜、高山茶等高山農場品聞名,武陵農場一年四季景象迴異,處處瀰漫著果香、菜香、清新的空氣,武陵農場在群山屏障下,冬暖夏涼成為蔬果最佳的蘊育地點,隨著月份的更迭,展露不同的風采,以「春花」、「夏果」、「秋楓」、「冬雪」展現出迥異情調,其中又以深秋楓紅吸引人潮不斷,緊接著12月臘梅開透、銀杏葉由綠漸轉金黃,開春梅、櫻、桃花、杜鵑、紫藤等接續盛綻;即如四季草花如玫瑰、金針、鼠尾草、一串紅、桂花、茶花等種類也繁多而美好,十分值得前來一睹芳容。元月是清香的寒梅;二月是嫣紅的櫻花;三月有粉紅的桃花及白色的山櫻與梨花;三、四月間即是蘋果花,搭上紅、白杜鵑遍地開放;七、八月的水蜜桃,八、九月的梨和九、十月的蘋果。農場的水果與花卉相繼成熟,讓武陵農場處處飄滿果香。到了冬天,武陵農場的雪景也是一絕,銀白色的山巒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成為台灣冬天的賞景地點。
武陵農場園區規劃相當完善,有北谷農業景觀區、原野遊憩及高山植物生態園區、農業生態、教學、觀察及體驗園區、中北谷景觀林帶、賞蝶賞鳥步道、南谷遊憩生態園區、七家灣遺址原住民文化等。另外還有露營區、入口花園廣場、落葉果樹展示園、步道、涼亭等設施,提供遊客更寬敞的休憩場所。 武陵農場農墾區盡頭的武陵山莊是森林浴步道起點,武陵吊橋是唯一探索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生態窗口,步道終點的桃山瀑布深鎖雲霧中,因為從遠處只能聽見水聲,因此又稱為煙聲瀑布。
場區內的蔣公行館,係先總統 蔣公偕夫人在本省各風景區所設置的休憩行館之一。建於民國57年夏天,館內設有臥房3間,餐廳、廚房、客廳、寫字間各一間,陳設簡單,樸實無華。行館右側為侍衛住所,屋舍外貌均保留原有樣貌。
蔣公行館及侍衛住所前並種有 蔣公及夫人勤值的梅花各一株,稱為梅王
及梅后
場區內的誠、親、民、善等農莊,為早期農民弟兄就地取材堆砌而成的三合院石頭屋建築,供懇員共同居住、集耕合營生產,胼手胝足開挳出上百公頃良田。寢室內僅擺設簡單的床鋪、桌椅、寢飾外則有簡易的庫房以堆放農用資材與工具,現今僅餘6戶榮民家庭散居於親莊及民莊安享天年。為提供遊客見證武陵農場的開發過程及榮民的山地開發血淚史,已設置農莊文物館,呈現當年榮民弟兄辛苦開墾的照片、農具及生活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