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1月27日星期一 天氣:雨轉晴
今天是小年夜(寒流來襲-越晚越冷,21:00台北市文山區的室外溫度已降至攝氏8度),09:25出發-蟲爸帶胖蟲蟲到大溪老街走走(附註一),
一路車行順暢,蟲爸把車停在大溪橋頭汽、機車停車場-計次收費@50元,
來到大溪橋(附註二),
大溪橋原本是車道,
從大溪橋側面觀賞大漢溪河床風景,
過大溪橋後路旁有一條階梯步道-後方是電梯(供老弱婦孺使用)
開始走階梯步道,
側看大溪橋,
來到中正公園-陀螺廣場施工中,附近設有蕭故陸軍化學兵上士曜友救人事蹟紀念銅像,
大溪相撲場側面設有公廁,
超然亭建於大溪神社遺址上方(大溪神社於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落成)
回望表參道
超然亭地基寬廣,
在第二層賞景-可以看到施工中的陀螺廣場,
第三層是一座小廣場,
從第三層側看大溪橋,
俯瞰另一側景緻,
從表參道回望超然亭,
獅子之鐘的規模很大(但時間不準)
復興亭建在日據時代忠魂碑的遺址上,
這座人工湖的形狀很像台灣島,
澤民橋位在人工湖正中央,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大溪教會位在路衝,
附近設有桃園市大溪國民小學運動中心,
大溪老城區遊客中心空置中,
中正公園出入口設有蔣公騎馬銅像,
中正公園出入口的正對面是壹號館
壹號館斜對面是拉完皮的大溪創生館,
這座景區是機車停車場,
牌坊旁是老阿伯現滷豆干店,
來到三角公園
從中央路開始逛大溪傳統市場-蟲爸在路中央的攤位買了六個碗粿(共$100元),
在民生路買鹹水雞當作午、晚餐,
附近設有一座小公園,
小年夜的白天傳統市場火熱-大溪老街冷清,
左轉登龍路,
馬路對面是綜合運動場-左側是大溪羽球賽紀念碑,
回到大溪老街-經過福仁宮,
從石板古道俯瞰下方景緻,
右轉普濟路-經過鎮福宮,
來到大溪普濟堂
原路往回走-黃氏家廟位於三角窗,
從大溪老街出入口回望-一片寂寥…,
來到中正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舤船廣場,
從舤船廣場前方賞景,
我們在這裏吃中餐-蟲媽準備的土司麵包、水果、飲料、剛買的碗粿、鹹水溪…,
穿越中正公園,
附近設有休息區,
休息區的主角是電梯上方出入口,
回到來時路,
經過復興亭,
步道旁設有小型運動設施,
路旁的三座搖搖椅全都空置中-我們在寒風中享受了難得的悠閒,
這段步道兩側都設有休息區,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一:
大溪老街主要是指位於大溪區上的和平路、中山路以及中央路所留存之歷史建築群。該區域因保存大量於日治時期所興建之街屋群,因而大溪鎮上最具代表性之景點。目前老街上多數已被桃園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在當地產業發展下進行改建或再利用計畫。
大溪舊名「大姑陷」,雍正年間以前為泰雅族的勢力範圍,為泰雅語「大水」之意,後來因覺得不吉利而改名「大姑崁」,在因為漳泉械鬥而於嘉慶二十三年(西元1818年)舉家遷徙至此的板橋林家開發下,原本的農業聚落轉型成為利用大嵙崁溪(今大漢溪)航運而繁榮的商業市街。後來因當地人士李騰芳於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中舉,遂將地名改為「大科崁」以資慶祝,不久又改為「大嵙崁」。而由於大嵙崁溪並未像臺灣其他內河航運發生淤積,因此成為臺灣北部的船運終點站。後來進入日治時期後,在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至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實施市街改正,這波改建當中,曾向日本人學習過泥匠技藝的陳旺來、陳三川兄弟將常用於廟宇的剪黏與交趾燒應用於牌樓厝的立面上,引來其他店家及居住人士仿效,使得大溪街的街屋立面充滿了繁複的裝飾,自1990年代中期,應日常生活及產業發展需求,部分街屋已拆除改建,多數街屋僅保存牌樓立面及騎樓空間,由於受到紀錄片《大溪之寶》之社區等街屋立面保存運動的影響,大溪居民則自發性成立大溪區歷史街坊再造協會」以及鄉鎮市公所自行籌設之財團法人大嵙崁文教基金會,主要凝聚居民共識推,動街道美化、建築保存以及相關項活動,以及對於在地歷史之保存和文獻。並於民國87年(西元1998年)率先推動「大溪和平路美化工程」,民國89年(西元2000年)和平街老街被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的第62名。
近年,大溪老街多數建築群已經完成修繕工程,其老街沿路設立專賣店、小吃店和木製品店等文創產業,並在當地經營業者以及桃園市文化局發展下,多次進行民間歷史老屋進行改建或再利用,並發展不同合作模式,與周圍之歷史建築群以振興地方藝術文化和產業經濟。民國107年(2018年)至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則推動「大溪好生活」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配合歷史街區塑造,建置願景基地進行修復、整治及活化計畫。民國111年(西元2022年)大溪老街在桃園市政府規劃下進行騎牌樓修繕及夜間照明工程。
附註二:
橫跨大漢溪的大溪橋,就位於中正公園的下方,串連了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提供行人徒步與自行車使用,除了纜索線燈在夜晚開啟的設計,美化了大漢溪河岸夜景,橋身採用與大溪老街相仿的巴洛克建築風格,橋的兩端連接了大溪瑞安路一段與大溪老街,可趁著週休二日來一場文化美食輕旅行。
建於民國二十三年的大溪橋,早期是以竹籠與石塊堆疊興建而成的竹木板橋,可說是大溪居民對外聯絡的重要通道,也聯繫了溪東、溪西兩地居民的濃厚情誼。後在日治時代改建成為全長兩百八十公尺的雙孔鋼索吊橋,與現今樣貌較為符合;隨著武陵橋與第二外環道的開通,大溪橋逐漸失去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再加上颱風的肆虐,而歷經了兩次的改建,並在「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下,決定加以美化重建,就在區公所與公路局的規劃下,在民國九十年正式動工,將大溪橋改建成為全長三百三十公尺、共十三根橋墩的鋼筋混凝土橋。改建後的大溪橋,外觀仿造日據時代的大溪古吊橋,橋的入口處是復古的拱門造型,加上半圓形式的雕花罩頂,有如城堡般氣派大方;穿越過巴洛克式的浮雕拱門,可沿著紅磚瓷瓦拼貼而成橋面走道,欣賞與大溪老街相仿的巴洛克式風格橋身,灰白色的雕花與老街的街景風格相互輝映,更顯古典雅致;走累了,橋上則提供有座位可讓遊客稍事休息。除了橋上的遊憩設施,橋上的視野景致也是大溪招牌風景之一,在此可遠眺石門水庫與淡水觀音山的秀麗景致,而大溪橋的兩旁分別還有武陵橋與崁津大橋左右夾峙,看著溪谷、岩石與遠處橋樑交織共譜,雖已不復見百年前「崁津歸帆」的知名美景,但仍可乘著徐徐的微風,在自然的洗禮下遙想當年盛景。若是在傍晚後前來也別急著離去,這裡可是看夕陽的好地方;夜晚點燈後,橋身更加光彩絢麗,充滿異國情調,將大溪橋帶出另一番華麗風貌,也讓大溪橋享有「情人橋」的美稱,尤其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前來取景。每到假日,還有街頭藝人在此表演陀螺或是樂曲演奏,在大溪橋頭畔也可賞玩天長地久愛情陀螺,據說依照指示轉動可使愛情增溫,也見證了夫妻情侶間的愛情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