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2年1月20日星期日 天氣晴
今天是寒假的第二天,原本規劃上午5:30出發,但拖拖拉拉的6:00才上車,到新店加滿油上北二高南下,8:45就下中埔交流道接台18線,吳鳳紀念公園位於台18號公路12K處(附註一),
為阿里山風景區旅遊資訊服務之前哨站,
除了施設有旅遊諮詢服務台及多媒體放映室外,並將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轄風景、觀光建設、山區人文、特產品及未來願景等精華濃縮呈現,
特別是刻正進行的茶之道計畫,更是內涵搭配實景,以特殊的展示手法表達阿里山世界第一等茶的美名;未來行經台18線,一處閩南古蹟式的造型物,將深深奪得遊客的青睞駐足!
吳鳳紀念公園也有大草地可以跑跳,
頗具特色的圍牆造景,公園內也有鄒族的分享場所,分享場所不只是展覽,遊客也可以尋樓梯爬上去體驗一下鄒族聚會的草屋,
美中不足的是雜草多了些,建築物也已經略顯斑駁,蟲爸一家人和門口的造景合影留念後,
循著具有特色的牆壁走往公園底部的草原區,
這裏有鄒族的分享場所,
各色圖騰,還有中式造景迴廊,在這裏逼留了好久我們回到遊客中心,
遊客中心後方有著更多迷你造景
讓這一進展區古色古香,
最後一進的中央有各式圖騰,
環繞著中央的是嘉義各地的風景名勝古蹟介紹與展覽,
場地的鋪陳華麗,
看得出來是有用心經營…,
我們在這裏尋找各種角度和中央的圖騰合照,
回到第二進展區又忍不住拍了幾張照片,
這座公園看得出是經過大力經營的景點…,
台18線左轉嘉132即可到達吳鳳廟。
現存的吳鳳廟坐西北朝東孻南,是一二進三開間兩護龍前帶軒的建築。以朱紅色外牆範圍,開四柱三層燕尾拱門上題橫額「阿里山忠王祠」。第一進前的軒,是吳鳳廟建築最為精彩的傑作,以六根立柱撐起的歇山屋頂,由六假捲棚屋面構成,翼角起翹,剪黏泥塑精美,大木構造華麗。第一進外檐裝修石雕構,面開三門,未開窗洞,是其他廟宇所罕見。明間供奉吳鳳神像及油畫像,左右次間配祀神明及重建委員長生祿位。明間護龍作為文物陳列室及會客...
阿里山忠王祠位於中埔鄉社口村,占地 一甲 餘,是當年吳鳳的衙門所建,又稱吳鳳廟,是為了紀念犧牲生命保衛人民的吳鳳公而建的,已列入國家三級古蹟;吳鳳廟的建築古典雅致,在典雅的紅牆襯托下,更顯得古色古香。吳鳳廟裡面有翠綠的草皮,高大的樹木,漫步在走廊之中,令人有種休閒浪漫的感覺。
吳鳳廟創建為清嘉慶25年,原稱「阿里山忠王祠」,之後改為吳鳳廟,是當年吳鳳的衙門所改建,已列入三級古蹟。吳鳳廟因地震而受到損壞,經過多次的整修及重建。廟後公園,立有歷次修建股碑,具有史證價值。正殿供奉著吳鳳的神位,左側的後殿則是吳鳳的史蹟陳列室,遊客們可以在此深入了解吳鳳身前捨成取義的事蹟。園內皆採用閩南式傳統建築以及庭園式設計,能讓遊客感受到一股濃的懷古味,而吳鳳廟設計的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其於廟宇所罕見六根立柱所撐起的歇山屋頂,兩側翼腳起翹,雕塑精美,大木構造華麗令人嘆為觀止,
緊臨吳鳳廟的中華民俗村有閩南式景觀花園,且搭配歐式花園,園內設計古色古香。「崇仁」、「尚義」兩館陳列如雕刻、陶塑、捏麵、彩繪、紙傘、蠟像及燈光音效表現吳鳳捨身取義的故事為主。除了各景點外園區內不定期邀請內外表演團體駐演,如:四川變臉、逗趣魔術小丑雜耍、拉斯維加斯。!(中華民俗村目前已停業)
下一個景點是觸口(附註二),
我們停好車,在樹木銀行附近閒逛,
樹木銀行的地標清楚可見,
防火瞭望台如金雞獨立般矗立在一片平原上,
觸口自然教育中心是一棟綠建築,
現場的志工很熱心的邀請我們參加定向運動,
蟲媽選擇了最簡單的流程-只有八支標柱,標柱散布在園區四周,有許多假標柱魚目混珠,我們一邊參觀附近的風景一邊按圖索驥-在標柱上方壓下釘孔,
定向運動玩到最後回到教育中心,其中錯了的兩處都是蟲爸的貢獻…,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一:
吳鳳紀念公園是國際建築大師漢德寶教授精心規劃,採閩南式建築,
地舖馬齒石,迴廊紅柱八角亭,依山坡地高低起伏而走,牆上有圓形、甕形、八角形、多角形的開口,每一個開口依造型採用不同的材質裝飾,
任你穿越一道道的紅牆,一部族群融合史也一幕幕的播放,雖今日歷史的真實性引起爭議,但我們相信融合的過程雙方都有一番血淚。
吳鳳紀念公園旨在紀念吳鳳成仁取義的精神,當時吳鳳將後山的秩序整治的有條不紊,更讓山胞尊敬,之後他爲了遏止高山族每年殺人獻祭的文化陋習,於是捨身取義,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此種善行自此流芳後世,於是後人建造了這一座紀念公園來紀念吳鳳。
來到此地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吳鳳雕像,
四周青綠的草地和石道可供遊客在公園內散步,
環視整座公園的景色,您可以在園區內看見造型特殊的葫蘆、八角、圓弧狀的出入通道,相當具有巧思,此處設立了木馬道和鄒族的許多工具跟分享場所,
並加上介紹的小立牌,讓遊客對吳鳳紀念公園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這裡也是與螢火蟲共舞的豐山社區,
附註二:
觸口隸屬於番路鄉,地形上為阿里山山脈與平地的交界,附近有觸口斷層經過,三面高山環繞,從頂埔公路俯瞰,可見八掌溪南流至此並轉而向西流去,造就曲流的風光。
過去因為山區的農特產與平地貨物均在此交易,因此形成熱鬧的市集。不過,1982年10月1日 ,阿里山公路通車以後,山區特產直接運往嘉義市非常方便,價格又好,旅行重心乃轉往阿里山。「天長」、「地久」之勝景遂成為路過歇腳匆匆一瞥的地方。此後,市集解散,挑夫失業,居民家計無著。觸口昔日的繁榮不再,人口銳減。近來因為開放陸客觀光,觸口變成為阿里山公路上山前的休憩景點,特別是莫拉克風災過後,一度因為交通中斷,大批的遊覽車便在此聚集,加上便利商店和許多商家的設立,昔日的繁榮盛景再現,龍隱寺前廣場的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牌示還成為陸客爭相拍照取景的熱門景點。觸口目前為阿里山國家風景特定區的管理處所在地,提供大阿里山區的各項旅遊諮詢服務,並有豐富的導覽簡介資料供遊客索取。
觸口自然教育中心園區行政區域隸屬嘉義縣番路鄉,海拔高度約193公尺,位於台18線阿里山公路29.5K處,是前往大阿里山旅遊區必經之地,距離嘉義市區約20分鐘車程,腹地平坦,交通便利,東側為阿里山山脈,南側為八掌溪河谷,北側為觸口斷層帶,面積4公頃,為增加用地範圍,98年再向臺糖公司租用鄰近4.5公頃土地,以及協調園區北側區外保安林承租林農租地收回約1.5公頃土地,合計約10公頃用地。
中心於98年7月18日開幕營運,進行戶外教學、主題活動、特別企劃、環境解說及專業研習等多項環境教育相關課程活動,是一座適合全家遊玩以及進行探索、體驗與學習的環境教育場域。 整個園區包含樹木銀行、
觸口自然教育中心
及嘉義林區管理處觸口工作站三部分,並栽植100餘種中低海拔臺灣原生樹種來營造平地造林景觀,由生態工程導引山澗流經園區,藉地景變化來塑造多樣的棲地環境,進而吸引野生動物棲息。 觸口自然教育中心亦是國內唯一設有樹木銀行的自然教育中心。
南區樹木銀行設置於93年,面積約2公頃,分為永久栽植區及假植區,永久移植區是為妥善安置珍貴老樹及特殊、稀有或具保存價值之樹木而設置的;假植區是為因公共設施或其他因素需要時移植的大樹,有一處可以暫時假植的場所。移入樹木除可供觀賞及教育用途外,也可作為日後各界環境綠美化所需大型植栽的來源,兼具景觀與保育的功能
園區栽植百餘種中、低海拔綠美化樹種,並以生態工法導引終年不竭之山澗溪水流經園區,採用地景變化塑造多樣的微棲地環境,吸引野生動物棲息。觸口工作站-大木屋是一棟由純木建構的建築物,特點是冬暖夏涼。
整棟共兩層樓,二樓作為觸口工作站的辦公室以及防火倉庫使用,而二樓為多媒體放映室及會議室。假日會定時撥映生態相關影片。木構造的觸口工作站是解說的好題材,二樓會議室也是目前本中心教學時主要運用之室內空間,可提供研習教室、DIY教室、多媒體影片播放室等多功能使用。
觸口自然教育中心-綠意館已獲得綠化量、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水資源、污水垃圾改善六項指標之黃金級綠建築標章,目前進行以樹木觀察為主題之內裝工程,於民國101年7月21日啟用,是未來中心綠建築課程最佳題材。
園區內仿建之傳統防火瞭望台,除可供休憩、賞景外,亦具有保存林業文化的意義,可作為環境教育解說之題材。
在園區內採用了生態工法,營造出兩條生態水道,皆引自附近山溝的水源,最終河水流入了園區內的生態池;
生態水道的建設具有增加生物的微棲地、調節園區內的微氣候及美化園區環境等等的功能。而生態水道也盡量採用不破壞既有生態的施工方法,並且設置了許多孔隙能供生物躲藏,營造出豐富的生態資源。
生態池採生態工法建造,種植台灣萍蓬草、台灣水龍、燈心草等多種水生植物,並定期清除雜草,保持各種水生植群的穩定,期以營造接近自然的棲地景觀,以吸引鄰近野生動物前來棲息。池畔走廊位於生態池邊,設有休憩座椅二處,除可觀察生態池之動植物生態外,亦是戶外上課、休憩之處所。
保安林地步道位於園區北側,常見多種鳥類、昆蟲、蛙類與爬蟲類穿梭其中,提供教育、遊憩與生態觀察之處所。園區內設置30支定向樁、解說牌及印製解說摺頁等相關器材及資料,是推展生態旅遊及多樣性自然體驗活動的好場域。
為擴大自然教育中心環境教育戶外場域,本處於98年7月又向台糖公司承租東側4.5公頃土地,己完成整體規劃設計並分期施工,目前完成步道、木棧道、生態池、教學平台及部份植栽綠化等工程,今年度將繼續進行戶外教室及厠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