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3月16日星期六 天氣晴轉陰
小蟲蟲快要月考了,得趁天氣好的時候帶他出去走一走,今天的目的地是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上週六去羅東運動公園,因相機沒電,所以沒有紀錄…,接到夏恩下課的小蟲蟲,到位於汀州路重慶南路交叉口附近的鼎王買了便當作為中餐,在路邊停車吃飽飯後,我們朝羅東出發,
北宜高速公路(國道5號)羅東交流道下→直行至五結路右轉→續行至光榮路→下高架橋於十字路口處左轉→中正北路→直行即可達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位於宜蘭縣羅東鎮,在早期太平山代木事業興盛時期,是羅東地區的木材集散之地。有著森林資源豐富,在當時與阿里山、八仙山並稱為台灣的三大林場。在1982年台灣停止木材砍伐作業後,將之重整為林業文化園區,園區內植滿青蒼鬱鬱的樹木,使得園區環境更加自然舒適,尤其那撲鼻而來的植物芬多精香,讓人身心皆感到舒暢無比。
目前園區內有規劃自然生態池、水生植物池、水生植物展示區、運材蒸汽火車頭展示區、森林鐵路、臨水木棧道等設施,並結合了休閒、教育、文化等多功能的觀摩導覽,成為最佳休閒旅遊的觀光景點。由於此處木林繁多,因而成為多種類的鳥兒覓食與棲息之處。特別是一到傍晚時分,園區內那自然翠綠的景緻和著鳥語聲,在夕陽的襯托之下顯得更加微美和諧。
羅東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其前身為日治時期羅東出張所及貯木池舊址。自民國71年(1982年)太平山伐木終止至今大都維持原貌,林管處於民國 93年(2004年)規劃此地為林業文化園區,力圖重新修整昔日風采,以彰顯太平山林業及羅東鎮發展的歷史地位。林業文化園區佔地約20公頃,目前規劃有自然生態池(貯木池)、水生植物池、水生植物展示區(培育荷花、穗花棋盤腳、睡蓮等數十種水生植物)、運材蒸汽火車頭展示區、森林鐵路、臨水木棧道等設施,結合了休閒、教育、文化的功能,是生態觀察的好去處。傍晚時分,清風徐來,林業文化園區在夕陽下更顯出它的靜謐與優美。園區內坐落在自然生態池(貯木池)中的小小孤島更是一處自然生態館,常有20多種鳥類在此覓食及棲息。在松蘿館南側草坪上的6輛老式蒸氣火車,特意由林管處保存展示於此,讓參訪的民眾追憶這些林業英雄當年在平原線上馳騁的英姿。
太平山林業與蘭陽平原乃至羅東鎮的發展息息相關,羅東林業文化園區這個區域曾在歷史上扮演過極重要林業生產空間,承載著羅東人的記憶與對林業深厚的在地情感,以「林業文化」重新找到它的歷史位置,賦予林業充滿活力的未來。
園區原為太平山林場之製材、貯木作業以及營林辦公廳舍原址。為保存傳統林業文化,並賦予林業新的生命,相關單位於民國93年起積極進行區內整建工作,至98年度完成相關建設,並於同年6月30日正式對外開園。
當時鐵路的終點「竹林站」,即是位於今日羅東林區管理處的所在地,前身為日據時代的羅東出張所及貯木池舊址, 佔地約20公頃。民國71年(1982),林務局結束太平山的伐木作業,森林鐵路隨之於民國78年(1989)停駛, 佔地廣大的林場貯木池及相關的設施也因伐林結束而閒置。
民國93年(2004),林務局將原羅東林場規劃為林業文化園區,原有的貯木池變成了自然生態池,並添設環湖木棧道, 同時整修昔日的竹林車站,並於園內展示昔日的蒸汽火車、森林鐵路,以見證台灣林業發展的歷史。
同時,部份羅東林場原有閒置的房舍,也改設為宜蘭縣文化創意產品展覽館,供藝文人士使用及發表產品,
蟲爸把車停在靠近台9線這一邊-這裡的停車場免費,入口就在停車場旁邊,
迎賓的五分仔步道走來舒適,地上鋪滿了碎木屑,
兩旁是田野和育苗區,
木屑大道的終點有一座木棧橋,這座木橋是仿鐵道設施,聽說從前這裏的確是火車經過的地方…,
一進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就看到鮮明的形象造型,
道路中央有一座機槍堡,
我們順著鐵軌往下走,這裏依然是鋪滿了木屑的開放式走道,
森趣館先到,森趣館建於1962年,原為修理維護林鐵火車的檢車室,太平山伐木結束後改為木工室,現館內仍有ㄧ部柒噸級機關車展示,並整修為ㄧ個互動式供體驗木工DIY的木工教室。今天沒有開放,
復刻了的舊時鐵道附近布滿大樹,濃蔭讓位於其間的遊客身心都很舒爽,
貯木池位在左方,
竹林車站位於右方,
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廁所,這間豪華廁所位於竹林車站旁邊,整理得很清潔-沒什麼味道,廁所旁邊是森產館,
森產館建於1921年,原為羅東林場的職工宿舍,經整修後館內以豐富的圖文資料與模型,引領民眾回顧與分享過去太平山林業發展榮景,從集材、運材到造林作業歷程的展示,讓民眾感受先民在伐木、運木方面的智慧,並從而教育民眾造林、愛森林的新林業發展理念。
具日式建築風味的森產館,入口處台灣三大林場地圖,
還有林業生產作業器具展示、
展示山地及平地運材方式的模型、
常用造林樹種種籽展示
我們往林業生活聚落的方向走,
林業生活聚落保留了當年林業時期生活聚落的樣貌,建築形式以日式木構造為主,宿舍空間分為甲種-洋房宿舍、乙種-雙拼日式宿舍、丙種-技工宿舍及貯木工人宿舍,建築風樸實素雅令人嚮往,
這裏是老宿舍區,森動館就在眼前,
森動館前身係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內於民國初年興建之舊有木屋,該建物係以太平山所產之檜木為主建材,日式木結構設計,已近約百年之歷史。
隨著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設置與發展,以「森動館」為題賦予新樣貌,作為展示蘭陽山林21條自然步道獨特之生態、歷史、人文,提供山林愛好者安排步道及瞭解步道之資訊連結平台及完善之展示窗口。
而森動館庭園內茄苳、榕樹環抱在一起,兩樹枝繁葉茂,尤其是主幹相互纏繞,狀似恩愛相擁,不少遊客都覺得非常新奇。
經對外票選,已決定命名為「羅苳公」和「林榕婆」之夫妻樹隆正進行擬人化婚禮,在大家的見證及鑄下完成自然界的世紀證婚典禮。
森動館對面是園工機車停車場,
回到竹林車站,
昔日的羅東森林鐵路是以堆置林木的土場為起始站,經濁水(樂水)、牛鬥、清水湖(清水)、天送埤、叭哩沙(三星)、二萬五(萬富)、大洲、歪仔歪 到終站竹林,共計十站,最後再延伸到羅東與東部鐵路連接。全線長約36.8公里,因地形多山與河川,因此共有全檜木造的7座隧道與17座橋樑,可惜都已消失。沿線車站目前僅有天送埤站保存下來,大洲 站與竹林站則在近年重建。
除了運送採伐下來的原木外,自1926(日大正15)年起也兼營客運,也就是俗稱的五分仔車。因為羅東森林鐡道的軌距是762mm,約為國際標準軌的一半,故被稱之為「五分仔車」
1994年因颱風受創而遭拆除的竹林車站,在2006年依據原樣重建,做為遊客服務中心。
竹林車站曾是太平山林場的木材集散地,當時這裡廣佈竹林,故名為竹林;隨後建置的森林鐵路終點站也稱為竹林驛,從1924年鐵路全線通車到1979年伐木業結束前,這裡一直扮演著客貨運輸的重要角色,
日式木造的竹林車站經過整修,恢復原有的古樸舊貌。在車站與貯木池之間,重鋪了一段羅東森林鐵路,
軌道上前後各放一輛老火車頭,一輛拖著客運車廂,
綠色的客車箱內有原木製的桌椅可供休息,
另一輛拖著巨粗木材, 反映了當年這條鐵路的任務,既做為貨運,也提供客運服務。
兩輛火車頭都是老式的蒸汽機車,簡稱「S.L.」(Steam Locomotive),每輛機車重12噸,具有三個動輪及水槽, 約是民國四、五十年(1951~1961)期間,由台灣機械公司所製造,當時仿造日本川崎株式會社的機型所改良的,所以有「土產的混血機車」之稱。
區內造型典雅,以檜木打造而成的竹林車站為昔日太平山森林鐵路的起終點,配上森林鐵道的復舊重現,更是見證林業運材史的最佳歷史地景。
竹林車站後方的戶外休憩座椅區提供民眾悠閒愜意的休憩空間。
我們在竹林戶外咖啡的座位區休息,
這裏面對著客運車廂,有許多人模倣當年蔣介石追隨孫中山的火車車廂場景拍照留念…,
我們在這裏流連了好一會兒才穿過森林鐵路到達貯木池,
貯木池過去伐木時期原為貯放高級木材的水域場所,隨著林業發展轉型,貯木功能已不再,如今轉變為ㄧ個兼具環境教育、自然生態及休閒遊憩功能的池子。
把木材分成水陸兩區貯杂,其實是大有學問的,將木材浸泡在水中丁防止它們遇熱變形、龜裂及損壞,保有木材之完整美觀,並使原木的樹脂釋出,以延長木材使用年限,
轉變為豐富生態棲地的貯木池,如今已是鳥類棲息樂園。坐在觀景台上往下看,這裏的風景奇異的瑰麗,其他旅客陸續往這裏集中,我們不得不讓出位子…,沿著森林鐵路往下走,木雕廣場就在眼前,
木雕廣場展示許多造型奇特的木雕作品,
廣場靠近宿舍區有一座木造高架鐵軌,
旁邊還有一座修羅滑道,這可以說是木材的溜滑梯,
木馬道也在此重現,在太平山未有蒸氣器材之前,是靠人力配合木馬道托運木材。木馬形似雪撬,木馬道以枕木鋪成,
蟲蟲們什麼都要玩到,木架高架鐵軌要走完,
木馬道得要拖動木馬,
一定要上修羅滑道扔木頭兼溜滑梯…,
木雕廣場的後方是自然教育中心,位於園區內的自然教育中心,針對國中、小學的教師及學生,不定期舉辦各種研習活動,利用園區的豐富歷史及生態資源,親身體驗讓學習課程更生動有趣。自然教育中心今天沒有活動,
森活館就在眼前,
森活館以舊單身女子宿舍整建而成,重現山林仔在太平山林中的溫馨之家,提供民眾認識、了解及體會早期森林人在山林中生活起居點滴。館內以深山電影院的主題呈現,播放1984年中央電影公司發行,以太平山林場為故事背景的電影『霧裡的笛聲』,讓人感受早期山林人生活甘苦與森林對人類心靈的療效。
森活館重現山林仔在太平山林中的溫馨之家,
展出圍爐取暖話家常的場景,還有深山電影院提供老電影供人觀賞,
木雕公園另一邊有三座蒸汽火車頭,火車頭維護得很好,
四周圍充斥著各色造型布景…,
自然教育中心旁邊的宿舍群好有特色,雖然今天沒有對外開放,但往裏看好像萬花筒一般的籌備什麼展示…,
宿舍區走到底右轉有一個出口,出口的旁邊是森美館,
森美館蘊含文化氣氛,102年度起羅東林管處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雙方藝文展覽資源合作,由文化局進駐策劃安排全年度美術展覽。
精雕細琢~藍文萬、蔡清鈿、楊永在三人聯展,102年2月23日起在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森美館」開展,共有30件作品預定展至4月30日止,現場作品果然件件精雕細琢,各展雕功、技法與創意,賦予木材一股藝術的生命力。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內的「森美館」,蘊含文化氣息與藝術風華,今年起羅東林管處與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建立藝文展覽資源合作,由文化局進駐策劃安排全年度美術展覽,「精雕細琢」木雕展,就是首輪展。
該檔木雕展由藝雕界大師藍文萬、蔡清鈿及楊永在3人攜手聯展,作品以眾所熟悉的動、植物及風景意象等為木雕創作題材,包括2件以拖鞋蘭及蝴蝶蘭為主題的鋼雕作品。木雕創作技巧,各有所長,創作風格亦各自迥異,作品呈現巧琢天工的精湛技法,展現一股藝術生命力。在細細欣賞中,令人感受到作者歷經不斷的淬鍊與突破的創作熱情。森美館開放時間為每週三至週日上午9-12時及下午2-5時,週一、二為休館。
蟲媽的眼尖,看到出口旁大名鼎鼎的林場肉羹,
林場肉羹顧名思義就是為於林場旁〈羅東林區管理處〉,老一輩宜蘭男性居民多數曾在太平山林場工作過,在太平山伐下的樹木,經由火車運輸,就來到羅東鎮林木散集地的人工水池,工人再將木材一一倒入水池中泡水。經過整天的工作,再加上宜蘭冬天多雨濕冷,工人身體熱量消耗快速,林場肉羹老闆的父親為了方便工人,便在林場旁開了一家肉羹店,芶芡的羹湯不但能保持食物溫度,也能補充消耗的熱量。 再加上當時的工人族群是比較有消費能力的一群,有能力可以吃些非正餐的點心,這樣互利之下,林場肉羹就成了工人口中的最佳美味,當伐木工業結束後成了羅東鎮民最愛的小吃店。 林場肉羹擁有40多年老經驗,每日營業11個小時,從早上7:00到晚上6:00,每份35元,位於宜蘭縣羅東鎮中正北路109號,鄰近羅東林場路。整年除除夕晚上,以及過年初一、初二休假外,全年無休。店家精選上等瘦豬肉,以及實在、道地的做工。肉羹全取自溫體的黑毛豬後腿肉,由一整條肉條製成,外加地瓜粉揉捏出來,只裹上一點點漿,吃起來全是新鮮豬肉的甜香,經過烹熟調理之後質地鮮美Q嫩、外滑內嫩,加上用肉細熬的高湯,色澤深沈,帶有些許柴魚的香氣,芳香不膩。這鮮美的湯頭也就特別受到歡迎,且搭配肉羹的只有筍絲而已,可說是貨真價實,品嘗後讓人讚不絕口,無論是搭配傳統油麵、米粉還是板條(粿仔)各俱風味。林場肉羹名號,這幾年經由媒體大量傳銷,知名度大增,例假日,四面八方慕名前來的食客塞爆了整間店面,讓人見識地方小吃的魅力。
我們走出造型特異的出入口大門,過了馬路來到店門口,店家租了兩間店面,一家是老店面-用一般碗筷,隔壁是新店面-用免洗碗筷,因為時間還早-約下午四點左右,蟲爸趁機會佔了一個座位區,蟲媽一開始排在新店面點餐區,後來迷途知返,重新排老店餐區-不用排隊,只要和工作人員打聲招呼就會把點好的餐食送到桌上…,
蟲爸的旁邊坐了一位大哥,他顯然是識途老馬,點了兩碗肉羹就埋頭猛吃,肉羹吃完湯也不喝轉身就走-真性格…,蟲媽到隔壁壁買了起士葱餅加蛋作為今天的晚餐,剛起鍋的食物味道鮮美,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隔天蟲媽就開始倣做類似的食物當作早餐…,
從原來的出入口回到羅東林業文園區,
我們沿著環湖道路往前走,貯木場分為兩大塊,右手邊這塊規模宏大,在都市區裏闢出這裏大一片空間放置巨木實在有點不惜工本,
另一塊貯木區以木柵欄隔離-規模較小,
道路走到盡頭接上木棧橋,往左轉回到森林鐵路,
往右轉是生態竹屋,
水生植物池旁的竹屋是一以竹材及輕型鋼構設計而成的建築,館內以竹類及竹炭製品之應用展示為主,帶領大眾探索竹的奧妙。
生態竹屋是綠建築與永續發展之建築典範,它的建置不僅具有歷史傳承之意義,更為竹材優質之推廣與應用,竹屋內以展示及教育為主,一樓空間為開放式展場,包括各種國產竹製品,新興竹炭產品及自然塗料等建材展示;二樓是兼具環保節能減碳的居家空間設計,讓遊客親身體驗生態竹屋的價值,
生態竹屋旁有一間廁所,這間廁所只營業到四點-奇怪的規定-四點以後上廁所會很麻煩…,這裏的木棧道曲折盤繞繞,
路的盡頭有一座瞭望台,
瞭望台主要是讓遊客參觀生態池,生態池池內水生植物豐富,是生態觀察、自然教育的最佳場域。
生態池旁邊是一大塊木製棧台,
這座棧台連接到水生植物池,
水生植物池是園方體認濕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園區致力於生態與水生植物池之營造,為動植物及人類打造可愛的濕地樂園。
離開水生植物池我們開始走生態池木屑步道,
生態池木屑步道全長430公尺,步道上方鋪設厚削木片,散發淡淡木頭香味。步道環繞生態池而設,有水濱平台2座及涼亭1座,可供遊客駐足小憩,欣賞池中的水鳥嬉戲覓食。
步道鋪滿了碎木屑,走來舒適,四周圍植被濃密,能見度並不好,只見到綠色的林木矗立四周襯映著紅色系的碎木地面,時而出現岔路可以通往觀景台欣賞生態池的風光…,
生態池木屑步道的大轉角有一座涼亭,
這座涼亭的規模好大,卻沒設休憩椅,我們坐在附近的石塊上觀賞著緊臨環湖步道北迴鐵路的火車呼嘯而過…,
從這裏開始就是環池步道了,
環繞貯木池ㄧ周的環池步道全長約1400公尺,以進口紅肉柳桉木為材料,於工法及材料上皆尊重大自然且環保。環池步道已成民眾晨昏運動、池邊休憩、散心賞景,與野鳥、蟲、魚相遇的好處所。
環池步道走沒多久來到賞鳥牆,賞鳥牆連接賞鳥步道,這條步道很窄-遊客錯身而過都很困難,我們今天沒考慮走這一條路,
從賞鳥牆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貯木池風光,
接下來的環湖步道是一直線,
時而會有賞鳥平台出現在路邊,
路旁的小蟲被難得的好天氣給騙了-提前孵化,只見整條道路上充滿了飛舞中的小蟲-揮之不去,蟲媽連說話都含渾不清-怕嘴張太大蟲會跑進去…,這一路走來每個人都拿手當扇子阻擋蟲蟲大軍,直到走完這條直線道路…,
藝文區到了,
貯木池北側原有的工人宿舍,在整修再利用後,由宜蘭縣創意文化中心進駐,以做為縣內藝術創作者、生產業者、社區營造工作者的工作與發表平 台。
目前有「宜蘭文創館」與「文創工坊」,除產品展示外,亦有DIY體驗教學。隨處可見具有巧思的木頭裝置藝術,
以舊工人宿舍整修而成的藝文區,提供宜蘭地區藝文創作者進駐,將林業文化結合生活美學創意,讓民眾分享園區協助藝術發展的成果,使自然與人文共生共存。
與宜蘭縣文化局合作推動的宜蘭縣文化創意中心,目前已利用本區部分房舍作為文創辦公室及工坊使用,期待藝術的種籽於本區發光發熱。
我們從藝文區回到五分仔步道,
上完洗手間後慢慢走回到停車場上車回台北,雪山隧道車多但還算順暢,一小時左右的車程就回到溫暖的家,蟲爸的老媽沒多久就打電話來催促-小妹一家人到了,蟲爸得帶小蟲蟲去奶奶家和阿亮玩,最近長輩的身體都不是很好,蟲爸的老爸和妹夫的老爸星期一都要動手術-一個是喉部手術一個是心臟手術,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