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文章:
102年2月28日星期四 天氣陰
日茂行之創始人為林振嵩,乾隆中葉由泉州渡台,並在鹿港設籍,初以販鹽致富,創日茂行,而後改營貿易有成,而成為鹿港之首富。急公好義、樂施好善、舖橋造路、捐建寺廟、資助軍需、施粥等功德,為大家所傳誦。
嘉慶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一六年﹞,日茂行新改建工程,其建築含祠堂、左右廂房、內院、二廳、戲台庭院、馬廄、大廚房、二廚房、拜亭、子弟書房並分子弟研習及招待賓客之前後公館等,共門戶九十九,並以閩南運來之花崗石和特製紅磚為架構,氣勢宏偉,又稱為「日廟」。尤其林文璿 (林品)親題 「日茂行」與「鰲波東江」刻石,特顯其敬祖思鄉及光耀門楣之情愫。
華夏落成之日,鹿港全街民眾舉行五廟大醮讚普。傳言林品﹝林振嵩之子﹞為酬謝街民之擁戴,遂捐資將大街小巷舖加紅磚,自此林品之仁風義舉揚芬於後代,其嘉慶君遊日茂之軼聞更傳誦不絕。
昔泉郊首富林品大宅,當年宅邸巍峨壯觀,富麗堂皇,現今雖已沒落,仍可看到舖滿長條狀花崗石的輝煌廣場與巨大的礎石。
蝦穴傳聞 :據說以前曾有一位風水師在日茂行作客,風水師言林家建物位置恰好是堪輿上的「蝦穴」,而蝦變紅即死亡,因此不宜見紅,後來林家將門前旗桿漆成紅色之後,從此家業一落千丈,竟應驗了地理師「不宜見紅」之言。
永安宮現址,有間茅茨內供奉著三尊紙糊的王爺神像,和數隻土製虎爺將軍。適逢當時地方上發生不尋常之事,百姓有的神志不清,有的染病,查亦無病因;百姓不但惶恐,更束手無策,於是求王爺降福保平安。翌日有一漁夫經過此廟,見廟火光沖天,入內查看,突然王爺降輦附身作法安鎮,從此地方又恢復太平,眾信徒捻香膜拜,赫然香爐浮出“薛”字,自此地方百姓尊稱此神像「薛王爺」。
鹿港永安宮是一座和鹿港發展史息息相關的古廟,在歷史開發上,本廟主祀的薛府王爺,是康熙23年設立鹿港水師汛後,由水師官邱於康熙37年自祖籍地奉請立壇庇祐,可謂歷史悠久;旁祀的曾大老爺,則是真有其人,且軍功事蹟明列縣志的人物,曾大老即為乾隆60年陳周全事變殉職的水師游擊曾紹龍,事後獲欽卹賜祭世襲,諡四品並入祀昌忠祠,現廟中所祀神今造形即是四品官服像。另傳曾大老雖是武舉出身,卻擅經詩文墨,私辦學堂教化鄉民且力薦學子科考功名,肇啟鹿港文風頗得民心,因此入祀後的曾大老,也成等同文昌君一般,為信眾子弟科考祈願膜拜的對象。
在地理位置上,古廟所在為乾隆53年水師左營游擊署的北頭營盤地,顯示鹿港聚落建置形成的史實;在信仰民俗價值上,該廟保存完備鹿港角頭王爺廟「暗訪」活動整套儀式,是調查研究鹿港廟會民俗的重要基地;在文物保存上,代表本廟歷史見證的諸多文物,如神像、祭器、匾額、文獻史料,已成認知鹿港開發史的佐證資料,尤其廟中現存的一塊「營盤地普渡公」木雕神牌位,為鹿港農曆七月全鎮分區大普渡活動中,見證永安宮負責七月十八日普渡事宜及位居鹿港重要角頭地位的具體文物。
蟲媽一路買了香腸、
雞腿捲、
麻糬、烤玉米…
作為蟲蟲們的中餐,小蟲蟲還買了一個航海王鉛筆盒…,
回到中山路老街區,
遠處是奉天宮和北頭土地祠,奉天宮的廟宇建築主體是以鋼筋水泥為主,局部樑坊配以木構建築,建築與配置的特色中較值得一提的是木雕部份的神龕、供桌、門額、雕花窗櫺等…,出自鹿港薪傳獎得主國寶級雕刻大師「李松林」之巧手,又鎮殿主神神像則出自鹿港著名神刀手施禮的傑作,加上本宮廟之門神彩繪,則出自本地彩繪大師「郭新林」的傑作,這些精美的雕刻與鮮麗的彩繪,為本宮蘇府大二三王爺的神威增添無比莊嚴肅穆的氣氛。
奉祀蘇府王爺,藏有北頭地名之傳奇。供奉蘇府王爺,傳說王爺本是瘟神,由於早期台灣乃蠻荒瘴癘之地,來台拓墾的移民為是瘟神作怪,紛紛建廟奉祀安撫,因此成為台灣民間普遍信仰。
昔日並無固定廟宇,採用的是「爐主制」在民家祭祀。直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經信徒集資興建,才有今日的廟貌。
數百年來,奉天宮的蘇府王爺一直是北頭漁民的信仰中心。
北頭土地祠這座土地公廟是鹿港最古老的,早在清雍正三年(1725年)之前就已興建。昔日的鹿港,在街鎮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各建了一座土地公廟鎮守。目前只有北方土地公擁有獨立空間的廟宇,其餘大都被遷入其他廟宇中。
福德祠雖小,但廟中保存著許多年代久遠的文物,其中以一只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信徒李元隆還願的青龍白瓷花瓶最具價值。另外,咸豐戊午年(1858年)雕製的正門隔扇,道光壬寅年(1842年)的木對聯「福緣善慶皆由德,正直聰明是乃神」,和光緒甲申年(1884年)重修時所立的「舍宏光大」匾,都是彌足珍貴的文物。
旁邊是鹿港天后宮,
國定古蹟的殿宇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創建迄今已逾四百餘年,是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媽祖神尊的廟宇,現被列為國定古蹟。由於坐落在早期貿易興盛、文化薈萃的鹿港,故寺廟建築,一樑一柱、木雕、石雕、彩繪皆出自於名匠之手。華美至極,處處盡顯其豐富的歷史人文風采。更因為屢顯神蹟、宮務管理有方,香火始終鼎盛不衰,目前信徒遍佈全世界各地,是台灣相當具代表性的媽祖廟,亦為研究史料、考證古蹟、探索民俗信仰等各方人士眼中的瑰寶。
鹿港天后宮前廣場原為紅磚地坪,民國四、五十年代,全省各地媽祖廟紛紛至鹿港天后宮進香,為迎接廟宇的進香團,天后宮均在廣場前搭起臨時的牌樓,以示歡迎進香之意。
民國六十二年由「同安寮廈十二庄」信士捐建天后宮廟前牌樓,牌樓由鹿港大木匠師施坤玉設計,後由施金鐘施做,屋頂上的斗栱及樑柱是以水泥鑄模而成,燕尾式的廟宇飛簷起翹,曲線流暢。牌樓採四柱三間式建築,牌樓樑柱原為朱紅色,民國九十二年改漆為鎏金色,更顯得莊嚴肅穆。
天后宮牌樓的對聯,於民國六十二年興建時,由張維瀚、吳萬谷及當時總統府參軍陸軍中將何志浩等三位書法家所敬撰的墨跡。民國九十二年牌樓重修時,對聯聯文不變,由鹿港籍書法家施文炳、施國華、施招澤等人揮毫的墨跡。
「同安寮廈十二庄」分別為同安村、盧厝、新興村、大有村、西湖村、番同埔、牛埔厝、崙雅腳、浮景村、番社村、社尾村、西勢庄等十二個聚落,由於居民多為同安人,故又稱「同安寮十二庄」。
正殿神龕內,最大尊的媽祖聖像,為昭和年間天后宮重修時新雕塑的神像,此尊媽祖為土塑,為天后宮的「鎮殿媽祖」。鹿港天后宮正殿兩旁,有兩組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像,分別位於正殿神龕前及前步口兩側拱門旁,據李丕顯指出係是泉州匠師連詠川所雕塑。千里眼手執戟,眼觀四面,順風耳手持斧鉞,耳聽八方,其青面獠牙的造型,有著驅邪止煞的意味。民國五十年代曾再請鹿港匠師余鎮江重新髹漆整修,據鹿港神像雕刻藝師施至輝指出,此千里眼、順風耳神像姿態與神韻,極為優雅,為神像雕刻的經典之作。
逛完天后宮我們到中山路老街,
這裏有一間藥房兼賣航海王公仔,小蟲蟲如願的買了$750元的航海王公仔(三隻)…,
延著中山路老街往回走,
過了建國路岔路口老街結束,
但路邊還是很熱鬧,城隍廟就在馬路對面,
鹿港城隍廟又稱「鰲亭宮」,在今中山路上,即昔日鹿港大街中段。初建於清乾隆年間,由泉州府晉江縣石獅鄉分香來臺。城隍為中國古代城市之守護神,凡是祈雨或禳災皆常得求城隍,通常建在府或縣治,但人口稠密或市街繁華的城市也可建城隍廟,鹿港在清代是台灣僅次於台南的大街,故設之。
廟內文物眾多,「善惡分明」銅鏡及算盤使人心生警惕,碑記、對聯、古匾、香爐皆有可觀之處,另外,廟前現存有道光三十年(西元一八五○年)所置之青斗石獅,雕琢精緻。
當年正面面向港口的城隍廟原為一三開間三落二院縱深式的街屋型廟宇,具有明顯中軸線配置及尊卑主從關係的建築佈局依次由位於最前方的廟埕、三川殿、拜亭、正殿、天井、後拜殿、後殿及巷道。其中,三川殿、拜亭與正殿三者連為一體,呈一「工」字型平面(又稱為「交相帶式」平面),其配合著自前殿逐段升起的地坪和屋頂層層疊高的屋架,形成了一種縱向性極強的幽暗肅穆感受,為臺灣地區城隍廟建築喜用之格局。
中山路右轉民權路,遇後車巷右轉,這裏沒有老街的繁華,
走一會兒隘門就在眼前,
隘門是早期台灣傳統聚落所特有建築,屬於民間自衛措施的一種。 隘門在白天開啟,夜晚則關閉,只留一小孔用以監視出入者。如此一方面再械鬥敗鎮時,只需逃回自己的角頭內,關上隘門即可保安全。
據稱以前的鹿港共有五十七座隘門,但現僅存一座,位於後車巷內,供人憑弔。隘門有巷道隘門與境界隘門兩類,有防禦、境界、緩衝功能,以作為安全防禦、區域界限、減少糾紛之用。
鹿港碩果僅存的磚造隘門,位於後車巷內,上書「門迎後車」四字。.
隘門的起源:
1、抵禦盜匪:早期的鹿港非常地繁華,因此成為盜匪攻擊的目標對象,居民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便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設置隘門。
2、械鬥界限:早期的鹿港,居民或因區域意識,或因族群觀念,或因錢財糾紛等…往往導致不同族群間的「械鬥」。一旦械鬥發生,只要逃入自己的隘門內,對方就不得再予追趕,鹿港有句俗諺說:「怙惡不過隘門」,就是這個意思。
蟲爸隨便找了一條小巷子左轉回到老街,來到君子巷,
鹿港洛津里還有條僅容單人通行的無名巷道,最窄處僅四十七公分,比摸乳巷窄十二公分,洛津里長黃文秋取得居民共識,取名「君子巷」。
「君子巷」原是無名小巷,黃文秋製作路牌準備昭告大眾,不過,鹿港鎮的摸乳巷又稱「君子巷」,這下形成雙君之爭鬧雙包,恐造成遊客混淆。
黃文秋表示,他不知道摸乳巷也有君子巷之稱,如果怕鬧雙包,會考慮在君子巷路牌加上老街或洛津里的字樣,方便遊客辨識。
摸乳巷位於菜園里,菜園里長黃景祥指出,他對洛津里取了君子巷名沒有意見,不希望外界將兩者做比較,但取路名要有歷史典故,鬧雙包就不太好,像摸乳巷是清朝流傳至今的巷名,有其歷史涵義。
這條坐落在老街「阿舍茶樓」斜對面的巷道,長度近二十公尺,路寬約五、六十公分間,最窄處只有四十七公分,僅容單人通過,胖子得「螃蟹走路」側行,當地里民已習慣這條沒有名字的巷道。
出君子巷沒多久就回到停車處,想到大家都累了,蟲爸放棄街長宿舍,中山路往回走右轉福鹿溪旁的龍舟路再左轉台17線,循指標往王功,
王功,舊名王宮,位於彰化縣芳苑鄉,居王功漁港之西,是縣道148線起點。王功位於王功、博愛、和平、民生及興仁等五村交界,為一街道縱橫,巷道密佈的聚落,南北向有芳漢路穿過,台17線肩任外環道功能,繞行於王功之東,上達鹿港,下至鄉治芳苑,並由縣道148線向東橫亙彰化平原,直達公路的終點草屯,使王功的交通網路了彰化與南投的城鎮。
西臨台灣海峽的王功,位居彰化平原西南地帶,由麥嶼厝溪至西螺溪沿岸一帶,受河道多次變遷,河口出海地點隨之游移,致使這一帶沿岸外海注入泥沙,逐漸形成多處的海埔地及沙洲,因此王功的地質是深受濁水溪影響,是極富砂、礫、黏土的粘板岩沖積土,唯有沿海一帶是受海水鹽份影響,土質已成鹽土,加上地層下陷,最深達26公分,甚為不利於人造建築與農作之用。
王功的興盛衰落全與漁港緊連,境內寺廟於此時期內應運而生,如:壽山宮、福海宮皆是當地居民的重要信仰,後期發展成觀光及美食,如:王功夕照成為王功漁火節活動主題,以及芳漢路是以蚵嗲為主的美食街。如今,王功為一觀光兼具商業的市集。
據知最早開墾王功是林晉璧、林晉玉,兩兄弟自福建同安渡海來台,上岸後就開始徒步尋找開墾地,後來看到如似蓮花般的地方,於是落腳在王功開墾。起初,當時地方上無名可謂之,直到蓋起一座位於海邊的宮廟,主祀池王爺,村民便將池王爺的宮廟做為當地的名字,「王宮」之名由此而生。現今,該廟原址是因貼近於海堤,為顧及池王爺尊像的安危,已遷往內陸的壽山宮取代之。據《煙墩二百年:台灣地區燈塔巡禮》記載,日治時期是使用王宮此名,國民政府遷台後,將「宮」改成「功」,形成今名所見。
清嘉慶年間,鹿港的港道被泥沙淤塞,大型商船轉向南方的王功漁港停舶,藉由舢舨這類小型船向北至鹿港運送,當時王功至鹿港之間的外海淤積一條長洲,而成了與海岸線隔一條海溝,因此受到長洲的屏障,往鹿港的小型船行經這條海溝得以平穩抵達,使王功漁港成為了鹿港的外港,也間接地促使鹿港郊商捐款至王功建廟,比如:福海宮原是彰化縣令楊桂森倡議興建,後來辭官而停工,由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接手,在鹿港郊商資助下得以完工,成為王功第一座媽祖廟。好景不長,王功的港道在清道光年間淤塞,直到國民政府遷台後,先進行1966年至1968年填海造地,完成總面積462公頃的海埔新生地是做為魚塭養殖,翌年完成王功漁港濬深工程,才有改善港道淤塞的情況,可使較舢舨大型的漁船進出,但南北相距甚遠的燈塔,無法照映王功外海的船艘,關稅總局於1983年在王功漁港興建高37.4公尺燈塔一座,呈現黑白相間直條紋塔身。
王功與鹿港皆有三百餘年養蚵歷史,早期是採用插篊法養殖,由於直接將竹竿插入海灘地,會有長時間浸泡於海水中而易腐蝕現象出現,並有易受蚵螺等蟲害會影響收益,如今王功外海佈滿蚵田,大多是屬平掛方式養殖,可見蚵車在蚵田間道路上進出,擁有高載運、機動佳的收益,在近海養殖人家已甚少使用筏類船艘運送。一上岸後,自王功漁港開始沿堤防道路往東而行,道路旁林立海鮮店,至王功市區的芳漢路上,長約740公尺兩旁皆是蚵類炸食的小吃店,其實在1996年前,芳漢路只有幾家專賣蚵嗲的店家,舉辦「王功甦醒」活動後才有很大改變。
王功已於2000年代開始,轉型朝向觀光與美食發展,如:王功市區的芳漢路是以美食街轉型成形象商圈,以及「王功漁火節」在2005年開始舉辦,其名是自王功觀看台灣海峽夕照,漁民仍在海上行船,景似點點星火般而得
往王功漁港的指標不是很明顯,岔路也不大條-車速慢一點仔細找,沒多久車就停在王功漁港停車場,
王功漁港位於王功海埔新生地西南角,緊鄰後港溪出海口,是彰化地區唯一的漁港。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利用該地區約十餘公頃的海埔新生地分二期進行現代化港區工程闢建,其中陸地面積約為八公頃、水域面積近十公頃,碼頭長度為三百三十六公尺,目前有動力舢舨近二十艘、塑膠漁筏近二百艘。由於港內容易淤積泥沙,漁船退潮時不能航行,只有滿潮時才能進出漁港,使得大型漁船漸漸減少,漁港功能也漸漸退去。港內現停靠的塑膠漁筏,多為養蚵漁民採收時,隨潮汐漲退進出漁港載運蚵的交通工具。
蟲爸路熟,原本預計一小時的車程半小時就到了,讓大家在車上睡覺到下午3:00,第一個景點是遊客服務中心,
遊客服務中心就是蚵藝文化館,
蚵藝文化館坐落在王功漁港,每年至少有10萬人次參訪,文化館內藏有學員的作品、有王功漁民小故事,館外的老蚵農與蚵田,每件事情都不斷的述說,充滿地域性,它不是過去的歷史文化館,而是現在進行式的文化,蚵藝文化融合常民文化正在不斷的轉型、變化。余季是王功蚵藝文化的推手,將王功推向全國著名的特色文化。王功特有的文化特色,它是真實的上演,不斷創新演化,不是緬懷失去的過往。
蚵藝文化館外有一座造景天棚,天棚下的座位只能坐一人,常常見到小朋友兩個人擠一個位子,
旁邊有一個洗手間,洗手間設有洗腳區-遊客到潮間帶戲水完可以來此梳洗,
洗手間的對面是餐飲區,這是一個長條式的建築物,裡面有各式各樣的當地海鮮料理提供遊客購買,
餐飲區的旁邊有一個木質棧道,
這座棧道維持得不錯,
中途不斷有岔路可以通往觀景平台,
在觀景平台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紅樹林、
燈塔、發電風車…,
回到主棧道,有一座休憩涼亭,蟲蟲們照例把蟲爸的腿當枕頭躺著玩,小蟲蟲正在看三國演義,問了好多蟲爸早已模糊的問題…,
怕妨礙其他人進涼亭休憩,我們離開涼亭,涼亭最大的功能就是觀賞芳苑燈塔,
芳苑燈塔,亦稱王功燈塔,為台灣本島最高也是最年輕的燈塔,建於西元1983年。芳苑燈塔與台中市高美燈塔外觀相似,呈一個八角形的鋼筋混凝土之建築物,塔身漆為黑、白相間之直條狀色帶,幫助漁船辨位。 芳苑燈塔之燈器為高美燈塔停用後拆下使用的。芳苑燈塔塔高:37.4公尺。塔身塗色・構造:八角形鋼筋混凝土造,外觀黑白直條紋造型,頂層外有環繞陽台。燈高:35.7公尺〈以高潮面至燈火中心計〉。燈器:4等旋轉透鏡電燈。燈質:每10秒(明5秒暗5秒)光力:28,000支燭光。公稱光程:16.6浬。雷達標桿:1座(民國81年增設)。
繞過芳苑燈塔後來到堤岸區,
爬上堤岸四面都有風光,正對面是芳苑燈塔,
左手邊是壯觀的發電風車,
右手邊是王者之弓橋,
背後是有名的王功潮間帶,
王功漁港一帶的潮間帶因盛產蚵田及不受污染,也因此吸引了很多的遊客想一探究竟,了解海洋生態,最酷最炫的方式就是搭乘在地最具特色的「觀光採蚵車」出遊。
王功漁港除了有全台聞名的珍珠蚵以外,廣闊的潮間帶也成為生態保育的溫床,退潮時分,濕地上螃蟹四處遊走,彈塗魚也不甘寂寞的蹦蹦跳跳及成群結隊的海蜘蛛〈俗稱海和尚〉王功漁港是彰化西南角沿海的海埔新生地,有著得天獨厚的潮間帶,也是著名「珍珠蚵」及「文蛤」的產地,橫掛式養殖牡蠣的方式是這裡的特色,到處可見蚵田散佈,形成一副有趣的景象。王功潮間帶是拍攝夕陽的最佳景點,可惜今天是陰天,風很大,我們沒有走到黑色的砂土區,但遠處的蚵架、退潮後自然生成的水道、海天一色的奇幻美景讓人不虛此行…,
我們循著馬路往回走,王者之弓橋如影隨形,
王者之弓橋位於王功漁港出海口,港區的南緣,為一座跨港景觀橋,其造型係以本地地名「王功」引申「王者之弓」構思。王者之弓橋橋長82公尺,寬4.5公尺;拱頂高20公尺,橋版面最高8公尺。橋樑材質採用最容易塑形之鋼料,呈現幾何之美,塑造彰化海岸地區性景觀為意象。
王功故事館是一個長方形的建築物-從沒看到開門過,二樓是瞭望台,
通往瞭望台的階梯非常寬闊,走起來好像是到了中正紀念堂,
瞭望台面對王者之弓橋,
背對發電風車,
右手邊是芳苑燈塔,
左手邊可以俯瞰飲食區及附近的運河區,
蟲爸一家人坐在瞭望台附設的休息上,小蟲蟲還是天馬行空的問了一大堆問題,時間就在輕鬆的氣氛上流逝,晚餐蟲爸打算到王功近年最紅火的洪維身海產吃,
洪維身設有停車場,因為時間還早客上不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生意太好疏忽了,連碗筷清潔都沒辦法做到,
蟲爸不是很白,多年前因避免傳染病而推行的免洗餐具如今竟然成了環保問題的原罪,環保議題好像是有點被過度渲染了…,回程蟲爸從王功美食街左轉148線道上員林交流道,中山高的車很多,蟲爸在彰化系統轉二高,二高的車流就順暢多了,總共費時兩個半小時就回到溫暖的家,今天走的路不少,對蟲蟲們來說運動量應該足夠,最開心的應該是小蟲蟲-他一直想到鹿港買航海王公仔,辛苦蟲媽了-她不是很喜歡走路,以後蟲爸的行程規劃會儘量避開需要大量走路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