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6月24日星期日 天氣晴
小蟲蟲好不容易擺脫了升學壓力-每到假日都會期望出遊,今天蟲爸打算到龍潭玩,09:10出發,北二高龍潭交流道下→左轉大昌路(113乙線)→左轉中正路(113縣道)往石門水庫方向→直行至中正路三林段(車程約3分鐘)→ 桃園市客家文化館(附註一),桃園市客家文化館的停車場爆滿,蟲爸只能把車停在附近的白線區,沿著馬路來到客家文化館,文化館旁設有郵局,
郵局旁有桐花茶壺裝置藝術
來到客家文化館正門口,
左手邊是演藝廳-今天排有節目,
右手邊通往前廣場,
蟲爸一家人沿著演藝廳大樓間的廊道走,廊道上掛著整排客家花布燈籠,牆面上掛著整排客家菜食譜
讓大家休息一下,
蟲爸參考附近的導覽圖,
廊道的盡頭是前廣場,前廣場又叫日頭花假日廣場,
地面上有一幅大型桐花樹林3D地景彩繪(附註二)
主建築前方的旋轉樓很有型
前廣場旁邊是桐花階梯
銅花階梯的盡頭是HAKKA佈景-客家布馬花燈(附註三)
回望前廣場,
客家布馬花燈後方有步道,
步道通往遠方的迎客牆,迎客牆上是文化館園區中地標剪影圖-觀音坑尾歐家老屋透視體驗實景圖,從造景石塊上欣賞迎客牆,
從阿啾箭公仔造景的角度欣賞迎客牆(阿啾箭又叫烏鶖,學名大捲尾,客家著名的童謠中,有一首名為阿啾箭),
從客家大公仔(客家藍衫介紹)的角度觀賞迎客牆,
開始往回走,下方的步道牆上有彩繪…,
馬路對面是陸總部,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桃園客家文化館主建物(主建物有四大主要館別:客家文學館、客家音樂館、鍾肇政文學館以及鄧雨賢音樂館)
桐花階梯的下方設有造景,
旁邊是公共藝術-樸風硬頸(附註四)
來到奉茶造景-只見客家阿公公仔,板凳上不見傳聞中的茶水
客家文化館的後方公園出入口處有兩個公仔-客家老爸挑著客家傳統食材,客家老媽拿著客家特色米食及生活用具,
後方公園的步道相當靜謐
路旁的公仔,
後廣場上有桐花美好列車車站-2018年油桐花季的臨時列車已拆除…,
後廣場旁的彩繪階梯,上方是九龍書房
另一個角度觀賞彩繪階梯上方的造景涼亭
開始走客家諺語步道
愛心上的阿啾箭公仔
路旁的小廟
旁邊是生態水池
客家公仔-阿公、阿婆、阿啾箭
這一段也是桐花步道
步道的右手邊是健體設施
左手邊也有健體設施
地景藝術作品-花現鼓亭畚
讓大家進去坐坐,
背後是溜冰場
路旁的兒童遊戲設施
中式庭園造景
客家體驗水車很有特色,胖蟲蟲打先鋒
接著是小蟲蟲
蟲媽也要玩…,
路旁有傳統抽水幫浦
穿越一座苗圃區回到車上,
下一站是庭園菜多多經濟小館,
餐廳的照壁、
結帳區
茶水區
用餐區都很有造景,
餐廳主打客家菜、川菜、海鮮,白飯免費吃到飽,另冰紅茶、愛玉、鮮草、冰淇淋無限量供應,蟲媽點了八道菜
每盤菜的份量都不小,味道也很不錯,結帳金額$960元,這家餐廳蟲爸大推…,
吃飽飯去逛餐廳的後院造景,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一:
桃園市客家文化館位於桃園市龍潭區,為一處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該館最初為龍潭鄉在民國86年向桃園縣政府提報之專案。該案提報本館為鄉鎮級文化設施,館名定為「龍潭鄉客家文物館」。後經由桃園縣政府縣務會議決議,考量本館定位與營運範疇,將本館定位為「縣級」文化設施。後參照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建議,更名為「桃園縣客家文化館園區」。
該館之設計與施工於桃園縣政府於民國87年第一次籌建會議中決議,以透過公開徵圖的方式取得本館設計圖。希望本館整體園區可結合客家文化精神與龍潭在地特色,最後由吳成榮設計師標得客家文化館之設計案。
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的主體建築於民國94年完工,民國97年3月起陸續開放展場供民眾參觀,同年8月配合桃園縣客家文化節正式全面營運。該館之定位為「全球華人客家影音中心」,整個園區結合文化保存、展示、教育、休閒娛樂等多功能用途,以客家文學與客家音樂作為本館發展主軸。該館建築包括特展室、客家文學館、客家音樂館、鄧雨賢音樂展示館、鍾肇政文學展示館、影像資料館、視聽簡報室、演藝廳、志工室等空間;戶外空間則規劃為生態水池、九龍書房及庭園造景。
地址:32546 桃園市龍潭區中正路三林段500號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 上午8:00至12:00 下午1:00至5:00
電話:03-4096682 | 傳真:03-4809015 | 客語專線:0800-800-459
桃園市客家文化館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早上9:00至下午5:00
休館日:週一全天、選舉日、國定假日(元旦、228紀念日、國慶日)及民俗節日(除夕、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休館。
附註二:
這個名為「桐花秘境」的地景創作,是由知名的3D地景大師蘇家賢先生所設計,為桃園客家桐花季量身打造在地特色的彩繪, 並結合了客庄風情、千塘之都等特色。
附註三:
客家饒平布馬舞起源於宋末元初廣東饒平客家庄,有700多年的歷史布馬舞特色為「以歌代言,以舞敘事」,模仿馬的外型製作竹馬用於舞蹈之中目的在驅除瘟疫。
附註四:
公共藝術-樸風硬頸係由高俊宏創作,秉持客家簡樸精神,將現代主義後期之極限精神融入作品中,並以此暗喻歷經幾番遷移卻仍秉持勤儉持家的客家硬頸精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