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文章:
107年6月24日星期日 天氣晴
下午的第一站是三坑老街(附註五),今天的遊客很多,路旁的收費停車場計次收費@50元,蟲爸是識途老馬-把車停在路邊白線區,再往回走,經過了一片美麗的稻田,
來到三坑老街造景地標,
一進入口便可看到一個洗衫亭,掛著黑白洗的打油詩,現稱黑白洗的洗衫空間(附註六),有一種說法:黑白洗依不同時段有不同用途,白天洗菜洗衣服,到了晚上,男人們從田裡回來要清洗乾淨。所以又形成洗菜在上游,洗衣在中游,洗尿桶在下游的奇特景象。
因防禦盜賊而狹小曲折、外窄內寬的街道是三坑老街的特色
牆上的教條式的標語,
牛汶水、草仔粿、客家菜包是這裏的主推商品,
大熱天裏最紅的是剉冰店
永福宮位在老街街底(附註七),是三坑子的信仰中心,
永福宮的左手邊是告式牆,
來到鐵馬道,
附近是面積廣大的稻田
讓大家在附近的水田旁休息,
駁崁的上方是伯公廟(附註八),客家人的伯公,閩南人稱之為土地公,
青錢第就在附近(附註九),
青錢第現在仍有人居住-不開放參觀,
附近的自行車道導覽圖,
黑白洗終於空出來了,讓大家泡泡腳-蟲媽說這池濁水相當冰涼,
接著往三坑自然生態公園的方向走(附註十),三坑自然生態公園設有停車場,但因為遊客太多,蟲爸只能把車停在路邊的白線區,公園的草皮區與湖區各佔一半,
公園旁邊就是大漢溪堤坊, 於堤坊邊有3D彩繪可供民眾欣賞
路旁不時會出現大型涼亭,
草地圍繞著生態公園湖泊
有一座大型木棧休息區,
來到夏日戲水區,夏日戲水區係活水渠道
蟲爸找到地方讓大家泡腳,
附近人山人海,
水渠的另一側也設有涼亭,
蟲爸舖開野餐墊讓大家享受樹蔭下的清涼-蟲媽說夏日戲水區比較舒服…
周邊道路不寬又有單側停車-車輛無法會車,蟲爸帶大家上完廁所後趕緊回到車上倒車離開-閃掉即將面臨的大塞車…,最後一站是龍潭大池(附註十一),把車停在路邊停車格,龍潭大池一邊臨馬路,
另一邊是環湖步道,
讓胖蟲蟲餵鴨子,
九曲式的忠義橋連結人工島,南天宮是人工島的主要建物-忠義橋因施工封閉到年底,橫跨兩岸的觀光大橋也要重建…,
在忠義橋頭觀賞湖景,
附近有一座出入口牌樓,
彌勒佛是重要地標,
回望忠義橋,
海上平台,
步道設計得很有特色,
不時會出現觀景台,
讓大家休息一會兒-附近有人在玩模型快艇,
這一帶景色美麗,
前方是大型觀景設施-二樓瞭望台設有音樂作家鄧雨賢的紀念銅像,
步道從這裏開始因施工封閉,只能和出入口造景合影留念,
到附近的7-11吃思樂冰,
因為步道封閉只能循原路往回走,
讓胖蟲蟲把帶來的麵包餵完,龍潭大池禁漁-魚群會吃遊客的食物了,
餵完魚和蟲媽、小蟲蟲會合,附近的木棧平台有假日街頭藝人正準備開始做生意,
帶大家去上廁所,
上車準備回家,北二高還是擁擠但塞車不算嚴重,18:00回到家結束了今天的行程。
附註五:
被喻為龍潭第一街的三坑子,是個道地的客家村。昔日三坑子是河道上最繁華的碼頭之一,熱鬧非凡。該地為一河階地形,其上有三條河流分別注入大漢溪,於台地面上形成三處坑谷,即為三坑子地名之起源。三坑子的興起可推溯在康熙年間陸細番對於龍潭的開發,直到乾隆九年(西元1744年)才有漢民移居在此。
在大漢溪河道水深時,船隻可航行到三坑,因此三坑是早年客家族群貨品的集散中心。在以前三坑老街的聚落是商店的型態,其以永福宮為信仰的中心,在當時可以說是整個聚落的核心,在廟前有一廣場,在三坑子以前繁華時,每天幾乎都會有茶及日用雜貨的交易。後來因為桃園大圳的修築,使得大漢溪水位的下降,加上陸路以及鐵路的開通,也讓三坑吃足了苦頭,再加上石門水庫的庫建攔截了大漢溪的水,至此也因此註定水運的停擺,也因為如此有禁建及水源保護區的限制,使得三坑多 年來一 直無法改建,保留了原有景象,三坑老街沒落了。
三坑子街形成於清朝,永福宮為信仰中心,當時有派出所、雜貨店、啤酒屋、棺材店…等。現今三坑老街大的房屋大致上有二種:所存最多的是「步廊式街屋」不論是街屋的形式、屋頂的形式都相類似。 屋內的牆以夯土塊疊砌而成,牆壁是與鄰居共用,從屋外可以看到在窗板有二個窗戶,除了有透氣功能之外,還有吊卸物品及防盜的功能。以往晚上關店時,若有人要購物,就會用二樓的窗戶來探視,若是熟人才會開門,不熟的人就會沿窗戶將物品垂下以完成交易,確保安全。三坑子老街保留了客家的傳統特色,另外也是「大尾鱸鰻」、「愛讓我們在一起」等片拍攝地,值得一遊。
走進三坑老街,便可以看到「黑白洗」,這是以前婦人洗滌衣服的地方。狹窄又彎曲的三坑老街,汽車難以通行,這種街巷格局是客家庄的特色之一,刻意做成彎路,好讓盜匪知難而退。短短的老街,保有舊有的步廊式建築風格,特色小店販賣著客家特產:菜包、草仔粿、牛汶水、桔醬等。老街走到底,就是三坑老街聚落的核心─永福宮,建於乾隆56年,目前主祀堯、禹、舜三官大帝,也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另外,大溪月眉至龍潭三坑水岸觀光綠廊以大溪石門大圳與龍潭三坑老街為端點,可一次體驗埤圳風光、農野景致以及人文老街的多重樣貌。
附註六:
黑白洗是以前婦人洗滌衣服的地方,黑白洗後方牆上有一塊碑石,碑石上除了黑白洗三字之外,底下還有幾行字: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這裡曾是大漢溪濁水與清澈山泉匯集處,一清一濁的流水會合而形成罕見的水象。
黑白洗的水源部分來自石門水庫的水,部分來自於泉水,水道以前比較窄。側邊的磚造房子,是屬於葉老闆91~1號,以前是開電子工廠的,現在已經廢棄了,常年往來的大陸經商,鮮少回來。現在的黑白洗和以前前稍有不同,最初遮雨棚是較靠外的,因為曾被車子撞毀,因向內移了一些。第二次則因有位老婆婆頭部撞到,因此又把雨棚的高度調高。黑白洗當初的規劃,是以不破壞原始風貌為主。故而在建築遮雨棚時,將其基座,至於水道側邊,故而影響了水流,每逢下雨此處便會淹水,但這是基於保存地方文化古蹟的考量。
附註七:
龍潭三坑永福宮,供奉三官大帝為主神,建廟迄今已139年之歷史,為龍潭鄉三坑村及佳安村二村居民之信仰中心,早期先民渡海來台開墾,因受當時法令限制,只能隻身離鄉背井,到達蠻荒瘴氣之台灣,除要克服水土不服,還要忍受思鄉之苦;又當時原住民有獵取人頭祭拜祖靈之習俗,先民為保護自身的身家安全,惟有祈求神明保祐,三坑一帶大部以客家族群佔大部。
於明治3年(清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現該宮內殿存有明治3年石柱,應是第一次建廟,明治3年臺灣仍是清朝領地)建廟故供奉三山國王,第一保護家園,第二慰藉思鄉之苦,後來移民漸多,且與原住民和平相處,為提高神格,主神改奉祀三官大帝,三山國王改為配祀,後與大溪居民來往密切,又增奉開漳聖王,代表閩客族群的融洽。本廟於日據大正13年(民國13年)整修,民國58年整修後迄今,
附註八:
三坑的伯公廟是之中格局及佔地最大的,在裝飾藝術上也是如雕樑畫動一般,就連焚燒金紙的金亭也都是金碧輝煌,在廟前除了一對石獅之外,另外有一對大象,這是最特別的地方,除此之外,三坑的伯公廟還有廟公。
開庄伯公廟位於三坑水尾,是三坑的開庄伯公,也就是最早的三坑伯公廟,現今看到的伯公廟是經過重新整建的,比起原來的伯公廟大了很多。新建的伯公廟就在舊開庄伯公廟的旁,伯公廟的位置比道路高出了許多,要祭拜伯公,就必須徒步走石階,才可爬上伯公廟,站在伯公廟上可以看到三坑的景色,頗有居高臨下的意味。就在新建的公廟的同時,三坑的村民卻也保留了舊有的伯公廟,舊的伯公廟前保留了石製的香爐,它固定於地上,廟中破碎的石碑就上頭寫著福德正神,在石碑前擺放著伯公的圖像。伯公廟的格局很小,大約只有一坪左右的大小,是我們走訪所有伯公廟中,格局最小的一個,看起來也是最古老的,屋頂上長滿了青苔。
附註九:
三坑子的青錢第建於1895年甲午戰爭時,至今約有一百多年,青錢第曾有意被列入三級古蹟,可是屋主反對,一旦被列入三級古蹟,就無法自行修繕,損壞的地方就不能修復。依據張氏族譜來說,最早可以推溯到舜--契--張揮公,從張揮公--十八郎--張九齡,所以張家都說自己是張九齡的後代。不僅僅是當時家族關念很重,到現在還是一樣。
當初張姓的祖先在做生意時,可以說是「童叟無欺」,大家都非常的同心,有一年家鄉發生飢荒,因此私自發行「青錢」做為脤災之用,就好像鏢局有發行自己的鏢單一樣,四處流通,因為「青錢」非常有信用,到哪裡都可以對換,因此皇帝嘉許他的善舉,賜與「青錢第」之封號。
其實張家真正的堂號「清河堂」,是因為祖先當時住在清河郡,因此張家後來就以住的地名,做為自己的堂號。後來又有位張姓的祖先倡導說要忍,所以就有所謂的「百忍傳家」,是「百忍堂」堂號的源起,所以「清河堂」又可以稱為「百忍堂」。
附註十:
三坑生態公園早在日據時代曾是繁忙的渡船頭,後因河道的淤塞,而宣告水運的沒落,再加上砂石場盜採砂石後任意回填廢棄物,嚴重破壞當地的自然原貌,在各界人士努力與爭取下,再重新設計規劃。
生態池周邊以原素材卵石打造,並注入源源不絕的地下水與山泉水,來保持池水的清澈;防護堤岸則以經過防腐處理的木樁加強維護,提供鳥兒們的休息之處,公園旁就是大漢溪堤坊,沿著石階登上河堤,可遠眺石門大壩與大漢溪的沿岸風光;公園後方則連接知名的三坑鐵馬道,全長6公里的自行車道,在夏天的時候還能欣賞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稻田
景觀生態公園位於石門大壩後池堰大漢溪下游處,此處為新開發的景點,是一般遊客較少到的地方。擁有近3公頃的生態湖和2公頃草坪,公園四周道路寬暢,停車方便,整個公園植栽綠化,並且規劃休憩公園及自行車道。自然生態公園旁設有河堤,可站在河堤上可以眺望大漢溪。
公園佔地遼閣,有景觀大池,休憩涼亭,木棧步道,造型木拱橋,設置的大型停車場,也有乾淨的公廁是遊客來龍潭三坑地區另一休閒的好去處.
附註十一:
龍潭觀光大池又名龍潭湖,位於桃園市龍潭區,是龍潭區的地標景色之一,占地約18甲的天然埤潭,具調節水量的功能,為桃園台地的灌溉中心。龍潭大池與龍潭地名有一致的由來:據說早期湖面遍佈野菱,當時先民稱之為「菱潭陂」,相傳泉穴有白石,即使歷經多次旱季,大池始終保持一定水量,倘若久旱不雨,只要在潭畔祈雨即可天降甘霖,先民深感其靈驗,後稱此潭為「靈潭陂」。後來經有人描繪某晚風雨交加時,發現潭中出現黃龍,因此改名為「龍潭陂」,又稱「龍潭庄」,從那時起開始沿用龍潭地名。
龍潭觀光大池是一座佔地潭水湖潭三面環山,頗具山水之秀,可泛舟湖中欣賞湖景。龍潭區公所將此地規劃為兼具灌溉及休閒功能的觀光場所,也成為了龍潭區著名地標。龍潭湖中央有一座人工島,上面建有南天宮,猶如守護神般,庇祐著龍潭人。九曲式的忠義橋連接人工島與台三線道路,紅色的觀光大橋橫跨兩岸,音樂作家鄧雨賢的紀念館也設於此。每年端午節都會在此舉辦划龍舟比賽,往往吸引大批的觀光人潮。其他設施還有觀景平台、休憩綠廊、濕生植物區、兒童遊戲區、碼頭廣場、情人庭院區等,皆可攬盡龍潭之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