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文章:
108年2月8日星期五 天氣:陰
在淡水老街的另一頭,人手一支霜淇淋邊走邊吃,
有一座雕塑立在岸邊,
轉角處有馬偕上岸處造景,
後方是消防隊造景,
這一帶可以觀潮,
讓大家休息一會兒,背後是淡水藝術工坊,這一帶屬觀潮廣場
旁邊是觀潮廣場舢舨船共融遊戲場
造景特異的旅客服務中心
榕堤造景,
對岸是馬偕上岸處造景,
榕堤水灣餐廳的戶外用餐區,
回望,
來到淡水榕樹道
休息一會兒,
附近有貓群雕塑,
來到路底的海灣,
走回老街,一邊是路障,
另一邊是行政機構區,
馬路對面是德忌利士洋行(附註四),
淡水藝術工坊的對面是觀潮廣場
左轉來到陳澄波畫展區,
底部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附註五),
側看教會,
回望畫展區,
教會旁是滬尾偕醫館(附註六),
回望馬偕紀念醫院發源地石碑
來到淡水三角公園(附註七), 這裏有馬偕博士雕像
背後是淡水老街另一處管制路口
附近是木下靜涯紀念公園
走上樓梯,上方是紅樓咖啡餐館(附註八)
紅樓咖啡側面有石雕造景,
紅樓前方的露天咖啡座,
從另一處出入口看紅樓,
回望階梯路,
接上淡水老街
小蟲蟲到麥格子裏欣賞海賊王公仔,
福佑宮到了
對面是淡水中正觀光市場-搭建了臨時表演舞台,
此時的淡水老街人山人海,
右方的公明街更是擠得水洩不通,
蟲爸繼續直行
回到淡水老街街頭廣場,
這裏有聖誕樹
火車頭造景,
回到捷運淡水站,
這一帶有街頭表演
上車離開淡水老街,我們到淡江大學走走,來到福園,
小蟲蟲看小說,胖蟲蟲餵魚,
餵完魚我們開始逛校園,魚躍淡江雕塑,
旁邊是宮燈大道,
附近有花卉造景,
紅色花架,
來到唯一的公廁,
背後是蟲蟲們小時候很熟悉的盤狀蓮花池,
回到宮燈大道,
繞行到主車道,後方是溫水游泳池,
來到五虎崗記雕塑,
我們驅車離開淡水,一路車行順暢,先回家休息,17:35出發到位於八德路的田園小館吃飯,今天的主題是蟲媽回娘家兼為岳母慶生-席開兩桌,岳父、岳母最近身體不是很好,眾多親戚頗多問候,吃飽飯回到家已經超過21:30了。
附註四:
得忌利士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1871年由經營航運業務的英國得忌利士洋行所建,2013年完成修復後重新啟用,位於淡水老街末段、埔頂下方,舊稱烽火段。清末,此路段洋行林立,得忌利士洋行便是其中之一。然而特殊的是,此洋行除了具備一般洋行的貿易功能之外,更主要經營航運業務,是清末臺灣開港及北臺灣航運發展的歷史見證,其存在是淡水區烽火段過去洋行林立的歷史證據。
2008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配合中央政府「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將淡水老街中正路後段「打造淡水藝術大街」一案列為重點施政,「英商得忌利士洋行」則列於相關工程範圍中,期間針對該兩棟建物的文化資產價值與定位進行許多討論,後由淡水區公所向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依建築法第99條規定申請「紀念性建築物」認定獲准,並由淡水古蹟博物館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系黃俊銘教授進行區域內相關歷史背景與建物現況調查,並將研究成果作為後續復舊修復之基礎資料,確立未來保存、修復與管理維護方針。兩棟建築所在位置,當時為鄰近德記洋行(Tait & Co.)的「道格拉斯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清末文獻檔案稱「得忌利士洋行」。目前依當時空間使用功能,前棟定名為「第一檢查場」,後棟定名為「輸入品倉庫」。2013年3月30日重新啟用時,於前棟「第一檢查場」舉辦「老洋行‧新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復舊特展」。
前棟建築物,為面寬五開間的一層樓磚石砌構造,屋面鋪傳統仰合瓦,其主要結構可分為正立面的磚連拱、兩側石砌山牆,以及位於內部的西式木構架拱等三大部份,其中磚連拱結構包括樑柱構架及拱兩部分,兩側山牆屬承重牆系統,木構架拱則為山形構架與木拱的組合,各有不同。其中仿哥徳風味之木架構拱,為目前全台僅見,更具特色。
後棟建築物,為矩形的廣間型建築,結構主體由屋架、柱、牆體以及基礎所構成,後期在北面增建許多空間,增建空間連結北方的古蹟「日商中野宅」。屋架由特殊形式之中柱式木屋架和拉力桿組成,是支撐屋頂載重作用之主要構架,東西兩面山牆與北面牆體為斗砌磚牆,南面牆面由九個磚拱牆組成。該建築物於2013年3月完成修復工程,並辦理開幕啟用。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期望藉由該空間的的重新開啟,來承續此一建築物的過往歷史、使用架構、實用價值與精神,並藉以紀錄淡水街區歷史面貌與記憶。
附註五:
淡水為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展的根據地,而功勞最大者首當加拿大長老教會馬偕牧師。馬偕博士於西元 1872 年 3 月 9 日 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也學習閩南語和地方文化,而原租賃的房子,不但是作為醫院,也是傳教的地方。而在 1873 年為第一批信徒施洗,因無教堂,僅在租用住宅內進行。為了擴張宣教,經常率領學生到各地傳教,開設教會,交由學生主持。雖然經歷許多波折,卻能讓教會分布於整個北台灣,而北部第一所教堂設於五股,淡水教堂則是後來由偕醫館醫師宿舍所改建的,現為縣定古蹟。
1901 年馬偕去世,教會進入了新的時代,由於實際及擴展需要,教堂於 1915 年改建為一所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鐘樓設於正門上方。 1928 年因不敷使用,決定改建,興建經費除了由會友、學生和各友會奉獻外,其大部分由馬偕牧師兒子偕叡廉,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且親自設計、督建。於 1932 年改建,至 1933 年 9 月 3 日 完工。
淡水禮拜堂有著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 RC 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 1986 年屋頂因傳統屋瓦維修困難,故採用進口鋁質浪板全面翻修,也將傳統玻璃改為鑲鉗彩色玻璃,教堂正面有著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鐘樓則是「五餅二魚」及「客西馬尼禱告」的基督教義,而教堂已配合淡水風光,成為有名的觀光景點
附註六:
滬尾偕醫館,是台灣新北市市定古蹟之一,也是台灣「北部」第一家西式醫院,台灣首間西式醫院為馬雅各醫師於台南看西街所設立的看西街醫館(即今日新樓醫院的前身)。為今馬偕醫院的前身。
本館成立於1879年9月14日,由馬偕牧師主持,此處也曾是他的住所。該館在1911年為擴充規模,由淡水遷至台北,並更名為馬偕紀念醫院。但為了新院區改建時之需要,仍然在淡水另擇新地安置病患,即今日的淡水院區。
滬尾偕醫館的建築樣式中西合併,外觀是閩南風格的平房,但窗戶卻是西式的圓拱窗,內部目前仍留有當時行醫的手術台、藥瓶等。目前滬尾偕醫館是一家咖啡館。 滬尾偕醫館位於台灣淡水區馬偕街上,鄰近淡水禮拜堂。
附註七:
淡水三角公園,位於馬偕街路口與中正路交會處,1914年馬偕街街口的小公園淡水人俗稱為「三角公園仔」,在當年三角公園是人力車招呼站。三角公園也是早期淡水居民的地標與聚會的集合地。民國50年左右三角公園內建有一防空壕。曾是淡江中學、淡水國中、文化國小學生經馬偕街上下學的出入要道。後來公園被拆除,民國85年(1996年)設立馬偕石雕。
附註八:
「淡水紅樓」因有著殖民地式紅磚建築的外觀,因而得名,始建於1895年,於1899年竣工,曾經過數次改建,還從紅樓變成黃樓,但在2000年後代屋主整修後,又回復其紅樓之外觀,並改成紅樓餐廳。雖不是政府所核定的古蹟,但是觀察各期興建改造歷史,可以說是象徵了黃金淡水的繁華,更見證了淡水一世紀以來的發展。
淡水紅樓三面都設有磚拱迴廊,是棟非常美的建築,在當時規模能與其相比的,只有紅毛城的領事官邸。曾有位屋主是臺灣早年有名的文人-洪以南,將其命名為「達觀樓」,這是因為從這裡,你可以眺望淡水,東起關渡口,西至紅毛城與淡水港,景色之開闊讓人有達觀之感,在日據時代有許多港口及街景的照片都是由此樓拍攝而得。紅樓佇立在老街上的山坡,令人有種世外桃源之感,從老街要往紅樓的路上,有著大約只有兩人併肩寬的階梯巷道,聽說一共有106個階梯,在要探尋紅樓的路上,不妨實際驗證看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