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承前篇文章:

102年8月19日星期一 天氣晴

 

因為涼亭裏已經人滿為患,我們朝芳苑燈塔的方向走(附註十四),

 

芳苑燈塔沒有對外開放,我們環繞著燈塔外牆

走向王功潮間帶(附註十五),

 

王功潮間帶位在海堤外,走上海堤除了無盡的電廠發電風車外,還有一輛攤車,

 

居高臨下往回看除了搶盡風頭的芳苑燈塔,

 

就是王者之弓橋(附註十六),

 

王者之弓橋是王功漁港的中心,在王功漁港裏散步處處可看到王者之弓橋…,

 

這時太陽即將下山,眼前的王功潮間帶真是美得驚人,

 

原本以為因為遊客不多就看不到載客挖蚵的鐵馬車了,但還是有幾輛車陸續從外灘駛回…,

 

為了便利蚵仔養殖,潮間帶的中央建有水泥道路,搭配附近規律排列的蚵架,在夕陽的餘暉中美得不可方物,

 

蟲爸不斷的找角度拍照,

 

有的只有蚵架,

 

有的只有海灘,

 

有的是海灘搭配水泥路面,

 

更多的是落日加上芳苑燈塔…,

 

我們在這裏待到天色變暗才依依不捨的往回走,王功故事館是鮮明的建築物,

 

旁邊有巨型階梯通往屋頂觀景平台,

 

熟食區的燈光成了鮮明的地標,但因為遊客不多,開門做生意的攤商也稀稀落落…,

 

蟲爸開車到達美食區後左轉功湖路往溪湖的方向走,蟲媽在溪湖買雞排等炸物作為晚餐-便宜又美味,蟲爸從員林交流道上中山高南下,下永康交流道後右轉往台南方向接中正北路後直行,中正南路接中正北路再接西門路,左轉民權路再左轉忠義路就到達我們今天下塌的普悠瑪商務飯店,

 

這家飯店位於7-9樓,我們住在八樓,

 

為了防患於未然,蟲爸把所有的飲料空瓶都裝滿了水,把飯店飲水機的冰水都用完了…,今天進飯店的時間已經晚了,先讓蟲蟲們洗完澡再放了一缸水讓胖蟲蟲玩,蟲爸陪小蟲蟲玩了幾場大老二就睡了,今天的天氣好熱,旅遊的品質並不好…。

 

附註一: 

鹿港為台灣重要的歷史古鎮之一,當地保留古蹟相當完善,也是著名的文化發祥地;其中最聞名的包含三大古蹟~文祠、龍山寺、天后宮、八景與十二勝,還有民俗文物陳列館保存鹿港文物,供遊客觀覽先民歷史遺蹟。鹿港與台南、萬華為台灣三大門戶,早期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而鹿港最熱鬧的一條街在中山路上,就是鼎鼎大名的「不見天街」;是十分特殊的建築,主要因鹿港靠海,風沙頗大,為防止風沙的入侵,鹿港居民在街上蓋上屋頂,於是行人仰頭是看不見天的,就稱為「不見天街」。

鹿港廟宇慶典活動中,以農曆四月十二日的媽祖誕辰,農曆五月初七日蘇府王爺的較盛大,端午龍舟競渡活動也相當熱鬧。鹿港小吃和手工藝源自華南民間,仍承傳古老風味;而每年端午節舉辦的民俗才藝節,則表現出傳統民間藝術色彩,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有興趣的民眾不妨到此一遊。

「滄海桑田」可用來形容鹿港歷史環境的變遷,17世紀,荷蘭人即以鹿港為台灣貨品的輸出要港,乾隆49年(西元1784年)鹿港被指定為與泉州蚶江對渡的正口,成為台灣中部的門戶,當時街道上加頂棚的商店櫛比鱗次,形成知名的「不見天」店街奇景;本世紀初因民風保守,拒絕縱貫鐵公路通過,加上港淤,使鹿港從全台第二大都市變成小城鎮,正因如此,鹿港的傳統風貌才得以保留下來。


鹿港鎮位處台灣西部平原中央偏西的海岸邊,今日因外海及鹿港溪嚴重淤沙,造成街市遠離海岸。鹿港屬溫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偶有雷雨,春秋溫和,冬季涼爽,但9月到隔年3月期間,強勁的東北季風帶來大量塵沙,形成當地著名的「九降風」。


鹿港最迷人的便是一些有老房子的古街巷,其中以門面窄,屋深長的店最具特色,這種樓井式建築如今只能在中山路的「元昌行」、古市街及鹿港民俗文物館裡看到;其他像中山路上新舊參半的店屋,則是日據時代因拓路被拆去第一進,而加添現代的牌樓面。

農曆 3月23日為媽祖誕辰,天后宮會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非常熱鬧。.農曆5目5日端午節,舉辦龍舟競賽及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前後數日狂歡沸騰,熱鬧的人潮將全鎮擠的水洩不通。


昔日女性若有鹿港傢俱做嫁妝是非常體面的,可見鹿港手工藝之精巧,在今中山路上仍可發現許多罕見的傳統手工藝店,較知名的有木工、製扇、製香、錫雕、製燈籠……等,其薪傳獎藝師之多高居全台首冠,遊鹿港千萬別錯失見識藝師的風采。
 

 

鹿港老街俗稱「古市街」,泛指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一帶,遠自清朝乾隆年間,鹿港最為繁華時期,碼頭區商行最熱鬧的主要街區,當年大量的大陸先民移居台灣,中部地區便選擇在鹿港登陸生活,為了與大陸往來貿易,便沿著臨河港岸邊一帶紛紛設立商行。將台灣所盛產的稻米、糖、農特產輸出到大陸,再運回以前一些在大陸慣用的日常用品,長久以來,這條熱鬧的「舊街」一直進行著大宗貨品買賣、交易的地方,大家慣稱「船頭行」。當時可看見傳船頭行的店家忙著貨品的交易及船期的安排,而協助搬貨的苦力群們,在工頭吆喝下趕著將商港停泊船隻後卸貨,擱在商郊廣場的貨品搬運堆疊,整條街道熱鬧滾滾。

 

而後隨著港灣淤淺,往來行船貿易的功能消退式微,人口大量外移他鄉,昔日的繁華不見,徒留興盛時期的完美華麗街屋。這些順著蜿蜒弧狀河岸所興築的街屋,泛指瑤林街(舊名:「楊藍」,是泉州地名,說明對原鄉的情感,權屬是大型船行「合和行」所有)、埔頭街(舊名:「埔頭」,一說法乃是溪埔的起頭,小型船行所在)、大有街(舊名:「暗街」,是中型船行匯聚處,尚未整修,存留舊貌。)一直保持相當完整的清代閩南式建築格局風貌,因而在民國75年由中央政府出資主導補助,漢寶德教授負責修整各個門戶的第一進門面及整體公共設施,是首次大規模將古蹟全面保存的案例。

 

百年前的「船頭行」,經過整建的街屋保留下來,街道兩側的傳統街屋,或是華麗,或是質樸,或高或低的樓層,傳達著當年的繁華。時隔二十餘年,立街門面的彩繪與雕龍畫棟象徵著富裕與貴氣,傳統的原木窗櫺詮釋著歷史原貌,新舊交沓、時空交錯,昔日的船頭行,現今留給後代子孫的屋宇內銷售著鹿港傳統的美食小吃(麵茶、糕點),古早味的傳統衣裳、繡花鞋、古童玩,在在傳襲著鹿港百年風華的繁榮情調。

 

為了讓整條老街商店更有制度化,且能積極推動鹿港地方產業工作,老街的居民於民國93年成立「彰化縣鹿港老街發展促進會」,以維護古蹟環境、宣揚古蹟文物意識、推廣古蹟老街活動、保護區域防治公害、培養愛鎮愛街情操、建立安居樂業為宗旨。三年來成效不斐,積極辦理活動,尤其以過年,家家戶戶以自家主人姓名或是店家行號為聯首,邀請鹿港書法名家撰寫春聯,搭配古色古香的街屋,成了鹿港老街十分特殊的文化氣質,值得看官細細品味。

 

由於昔日的鹿港是以貿易為主,港口附近由於地利之便,便形成船行與商家的重要據點。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因臨近河道,於是成為船行與碼頭的集中區。 

鹿港繁盛時碼頭區的主幹─舊街,即今之埔頭、瑤林、大有三條街道,曲折的紅磚巷道兩旁林立著重新整修過的舊式店屋,其奧妙的內部格局和舊式外觀耐人尋味,在此可找到若干老鹿港的風貌。 

走進瑤林、埔頭二街的紅磚道,便令人油然而生一股古樸之意,宛如進入時空隧道。閩南風味的古老宅第,門楣上的各式避邪古物,以及兩旁的門聯,都訴說著舊時父老們的生活步調及型態。近年來由於觀光采風盛行,一些屋主便經營起民俗藝品店,使遊客在望風懷遠之餘,亦增添不少駐足之處。 

街道特別彎曲,有時甚至成直角連串轉彎,所以會如此是先民智慧的展現與適應生活的艱辛,走在街上請仔細體會每一曲折所蘊函的歷史故事。經過長期歲月的沉澱,這裡氣氛由從前的熱鬧繁華轉為今日的淡泊悠閒。 

 

附註二: 

桂花巷藝術村的前身是七棟日式宿舍,於日治昭和年間興建,為日本官員所遺留的建築;鹿港鎮公所花費近三千萬台幣,在2009年修建完成,經過整修後搖身一變成為一間間藝術工作坊,目前進駐的藝術家與鹿港鎮公所的駐村合約訂每半年為一期,以行銷鹿港傳統工藝。

 
桂花巷藝術村第一屆免費進駐的藝術家包括木雕、木細作、傳統女紅、獅頭、紙雕工藝家等9戶;而於2010年9月起進駐的第二屆7戶藝術家及團體,分別為:藝翰雕刻佛具中心的黃樁樣、從事純手工法器製作的王寧堯、從事陶藝教學的高志誠、書法名家林俊臣、紙雕花燈藝師施秀雅、鹿港傳藝聯合工作坊、以及彰化縣鹿觀發展協會的聯合藝師等。這一期進駐桂花巷藝術村的工作室,有一間為鹿港資深法師王寧堯主持的「鹿港信仰民藝」,在未開放前已引起各界關注。王法師指出,他進駐桂花巷藝術村最重要的理念,是要將鹿港在地傳統生活中因民間信仰需求而創作的民藝,做有系統的展示與說明,同時將邀請鹿港真正從事民間信仰、廟會工藝的工藝家定期在桂花巷藝術村現場製作。

 

桂花巷藝術村主要用來舉辦藝文表演活動、藝文展覽與藝文教育推廣等,是一個多元的展演空間。這裡的藝術工作者,除了能讓民眾近距離的接觸、DIY體驗創作的樂趣,更讓民眾認識傳統工藝藝術的細膩技術,頗具寓教於樂;除此之外鎮公所亦不定期用心的安排各種藝術活動,讓民眾每每到這裡,都能感受不同風貌的藝術村。為讓民眾能更了解、感受此地的多元展演空間,鹿港鎮公所也不定期舉辦「藝術村文化體驗之旅DIY」活動,由駐村藝術家各自提供不同的工藝素材,讓民眾與工藝匠師有近距離接觸、親自體驗創作過程,並將工藝傳承進一步的提升與保存。我們期待將會陸續有第三屆、第四屆...一直延續下去,要讓來彰化旅遊的遊客能欣賞到台灣最具特色的藝術村­­--鹿港桂花巷藝術村 

 

附註三:

台灣早期的飲用水大部分仍來自井水,然而打一口井實屬不易,所費不貲,所以大部分都是數家共用一口井。「半邊井」則是訴說著這種鄰里間濃濃的溫情及互助的人情味。

位於此處的王家,將井挖好後僅留半邊供自家人使用,另一半蓋在屋外免費供船頭行外卸貨的苦力群們自由使用。雖然這座已乾涸不用的半邊井,卻仍可以讓後代人看出當初這戶大戶人家宅心仁厚的一面。

另外這戶人家橫楣上題寫著「三槐挺秀」堂號,據說王姓人家的祖先,他在家裡的庭院種了三株槐樹,希望其子孫有朝一日能坐到槐木椅(當代體制槐木椅是宰相椅!)終於不負其所望,他的兒子果然做到了宰相,世人傳為佳話,於是立了這個「三槐挺秀」的堂號,光耀門楣並藉以慰勉子孫。  

 

附註四: 

鹿港公會堂: 清代為廈門貿易商行所組的公會辦公室,於日據時期拆除改建為公會堂,光復初期改名為中山堂,日前為鹿港老人會,而未來公會堂將改造為藝文中心,不定期舉辦靜態展覽與動態表演,串起鹿港老街與天后宮的人潮,成為集結人氣的藝文特區。至於公會堂廣場則規畫為動態的表演區,讓民眾可以在此歇腳並觀賞小型的民俗或音樂演出,讓公會堂成為最富有鹿港風情的藝文特區。民國89年7月14日經指定為縣定古蹟。

「鹿港公會堂」位於鹿港鎮埔頭街七十四號。早年由於與大陸的貿易頻繁,郊行紛紛成立,廈郊商行遂興建廈郊會館,並於會館前興建萬春宮,供奉蘇府王爺。鹿港老街的出口處,銜接南靖宮、新祖宮至天后宮,對整個鹿港老街來講,前方廣場可以說是唯一,也是不可多得的戶外活動空間,它也曾經是早期港口貨物集散地,所以除了是鹿港老街內主要的開放空間外,也具有地點上的歷史意義。

其建築特徵乃以歇山屋頂之山尖作為正向立面,除了二樓中間開圓拱窗外,兩側則開方形窗,形式簡單。建築物的平面為一般鄉鎮公會堂形式,前側上下二層屬於辦公空間,集會堂的部分則為挑高作法,左右兩側皆設有拱廊。當時,鹿港街長陳懷澄認為群眾聚會頻繁,卻無集會的場所,故將其祖父陳克勸偕同廈郊商人興建的萬春宮(俗稱王宮)及廈郊會館拆除,興建「鹿港公會堂」。昭和3年(西元1928年)10月興建鹿港公會堂,做為民眾的集會場所。鹿港公會堂為當時鹿港最大的西式會堂建築,建築主要樑柱系統採鋼筋混凝土建材,屋頂棟架為木架構搭配鋼桁架,上舖水泥瓦,山花的部份則為編竹夾泥牆(編堵)之作法。

公會堂左邊牆面有一木碑「鹿港公會堂記」,由當時「櫟社」社長傅鍚祺撰稿,鹿港士紳莊太岳所敬書,內文敘述公會堂的興建始末及當時地方士紳的捐款碑文,是公會堂重要的文獻。

 

附註五:

南靖宮:鹿港早期移民眾多,各族群聚地而為村落,信奉各自的信仰,建各自的廟。創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的南靖宮,座落於熱鬧埔頭街商家之間,外表看起來與鹿港老街街屋一般寬又長,往內走卻可達五十尺深,為窄長型廟宇。  

主祀關聖帝君,由漳州府南靖縣的移民奉請而來所建的寺廟,專屬於漳州族群的信仰中心,經多次整建,南靖宮目前尚在進行整修,主神暫安放在對面的行宮內。此亦見證了漳州人曾移民鹿港的史實。後來,鹿港因「漳泉械鬥」,爭奪地盤,泉州人獲得勝利,漳州人遷往而退往八卦山脈花壇一帶的山區。

少部份留下來的漳州人,已被同化了,雖是如此,而後留下來的泉州人,接受了各族群的信仰,也替這些廟維持了香火,並完善保存至今。  

附註六:

新祖宮是台灣唯一由乾隆皇敕建之媽祖廟,地位尊崇。採宮殿式建築,規格完備且氣象巍峨,廟埕前石碑上詳載福康安大將軍平定林爽文叛變之事蹟,史物昭彰,發人省思。乾隆五十一年冬,林爽文聚眾反叛,短短一個月內破大墩、彰化城、諸羅、斗六門、南投等地。 

 

八月初乾隆皇帝降旨,詔命其最親信福康安為大將軍率十萬大軍,戰船數百艘由福建崇武澳出發,海途中忽遇颶風侵襲海浪波濤洶湧,全軍譁然,福康安亦失色,於是虔禱聖母,果得庇佑,一時風平浪靜,大軍安然抵鹿仔港,一時港口檣桅如櫛,連接數里之遙,軍威大振,開始進軍,兵臨諸羅數縣所向無敵,福康安默知有此奇蹟,乃聖母神助,於是上奏天子,是年臘月奉詔撥賜國帑擇地敕建天后宮以奉祀,乾隆皇帝加封本宮聖母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天后」,其位尊至高凌駕於其他各地媽祖廟之上。

 

其侍從「金、柳將軍(千里眼、順風耳)」乃官服裝扮之則威儀十足,蔚為特色。

 

附註七:

鹿港老街永安宮薛府王爺 :建於乾隆三十年,舊稱「營盤地」,係清代軍隊駐紮地。清康熙末年,鹿港地方不安寧,幸賴薛府王爺顯靈庇佑,眾鄉民感戴而於乾隆30年建廟供奉。配祀有陳周全叛變時,英勇殉職的水師游擊曾紹龍,世稱「曾大老」。薛府王爺(白袍將軍,主祀)、曾大老、五府千歲、三府王爺。原只在營盤地,後因祀曾老大而成為閤港廟、角頭廟、合港廟兼具祀陳周全事件殉職之曾紹龍水師游擊,成為閤港廟分香。另有營盤地普渡公神位,是鹿港分區普渡的明證。 

 

附註八:

到鹿港不到天后宮媽祖廟,不算到此一遊,儘管鹿港寺廟密度之高,居全台之冠,然而此處仍是鹿港香火最鼎盛的廟宇。據說是建廟於康熙年間,鹿港人稱之為「舊祖宮」。大陸的開基媽祖本來有六尊,但因為文化大改革所破壞,剩下三尊,有兩尊遺失,剩下的一尊,施琅命令他的部屬一起保護媽祖來台,誠懇的迎接媽祖到鹿港天后宮,放在天后宮給人民祭拜。  

天后宮的建築由牌樓、前殿、正殿和後殿所組成,一共有四進。座東朝西,面對台灣海峽。金碧輝煌的牌樓採四柱三門,橫楣之上書寫著「開台鹿港天后宮」,華麗而壯觀。進了牌樓便是寬闊的廟埕;一般有迎神賽會的時候,都會在這兒表演一番。

而前殿的中央為三川門,兩邊各加個八卦形的月門。前殿的石刻、木雕或者是彩繪都是出自當代的名匠,都是極精美的藝術作品。中殿為正殿,正中供奉著天上聖母,左右配祀著「千里眼」和「順風耳」。神龕繁複精雕,威峨莊嚴。

鹿港八景之一「寶殿篆煙」指的就是天后宮的香火鼎盛,天后宮正殿所供奉的聖母神像,由於長期受到香火薰燒以至於臉部成了黑色,又被稱為「黑面媽祖」。後殿為凌霄寶殿,凌霄寶殿在後殿的二樓,俗稱天公殿。供奉著玉皇大帝,配祀觀音菩薩、水仙尊王、女媧娘娘等神明。

天后宮裡面,不論是石雕窗或是廊牆雕刻繪畫、抱鼓石、龍柱、簷廊、斗拱、八角藻井、匾額等等,其所呈現出細膩的宗教藝術、精緻的建築,都有其豐富的歷史典故及傳統建築美學在其中,值得你細細賞析。 

 

附註九: 

奉天宮主祀大、二、三王爺,左配祀蚶江:紀、尤、溫、答、李等五府千歲及李范、紀、呉、池、溫、邢等石獅七府千歲;右配祀中軍府。 

奉天宮創建於民國57年,宮內所供奉三尊主神像裝扮均有其特色,大王爺以文官裝束,二王爺則以武甲武將裝扮,三王爺以半武甲文官裝束,傳說蘇府王爺是泉州新安鳯頭北人,曾在福建北頭為官,,於上京途中的某個夜晚,聽聞五瘟神告知,因泉州百姓暴殄天物,對神明不敬,所以才下瘟疫降害於泉州人民,於是蘇府王爺留遺書勸百姓向善,又托瘟神奏請天庭,然後奪瘟藥自食而亡,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後,冊封他為主理判事。 

後來在清康熙23(1684),鹿港有位漁夫,名叫鄭和尚,有一天捕魚時忽然見一金光閃閃的木頭漂流在海上,於是便把它帶了回家,沒想到在眾目睽睽下,神明竟附身在鄭和尚身上,自稱為玉皇大帝御前文判,明朝時曾下凡來,並曾在福建北頭為官,今日奉諭旨將與二位賢弟在鹿港開基時,保國佑民,並留下一詩:「蔡公去祭忠臣廟,此去金科脫了斗;曾子回家日落西,馬到長安留四蹄。」後人即以名其姓為「蘇」,於是將木頭雕刻成大、二、三王爺,從那時起,位於鹿港西北的郭厝及東石二里,即稱為「北頭」,這也是鹿港北頭地名的由來。 

附註十:  

王功竹管厝:建築往往代表一個地區豐富的人文特色,王功這裡也不例外,我們可以透過竹管厝與海寮來找尋王功濱海歷史。竹管厝是平埔族式的建築物,至今要在王功尋找到己是難上加難。竹管厝依名字來尋便知是以竹子為主架,再塗上用牛糞、蚵殼粉、黏土混合的黏土做成的竹管屋的牆壁,在物質不甚豐富的早期,能夠有如此遮風避雨的堅固建築,相當令人讚嘆,只是由於時間的變遷,水泥樓房佇立,也讓竹管屋逐漸消失於王功。


不過很有幸的在全國文藝季時,特別請了王功的前輩,一起搭建了一間五間起的竹管厝,成為一棟標本式的建築,讓我們這些晚輩再度看到先人的智慧及巧思。 

 

海寮也是王功相當具有特色的建築,它是當地古代先民看守養殖場的瞭望台,也是漲潮時可以讓人休息地方,每當遇到大浪的漁民,海寮可就變成了躲避海潮的避難所,漁民可以隨意進入海寮內休息避難,是一種互助的象徵建築,從岸上看過去,竹製的海寮在遠處就像如海外仙居,襯映著遼闊的大海藍天,令人心曠神怡。 

竹管厝,曾是王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如今已不再常見。竹管厝正面以刺竹為支柱,桂竹為橫樑,再用竹片編織作為牆內襯,外牆則以牛糞、蚵殼粉、黏土等物質混合塗抹於竹片兩側。門片也是用細長的竹片編織而成,再對摺以竹子固定成型。屋頂則用竹片襯底再覆蓋一層稻草或茅草。此建築物於民國85年舉辦「全國文藝季─王功甦醒」時,地方父老特別動員,合力搭建了一間「五間起」的竹管厝三合院,成為一棟標本式的建築,以供後代子孫緬懷留念。 

 

附註十一: 

「王功生態景觀橋」位於彰化王功漁港,橫跨後港溪,可遠眺後港溪出海口及王功漁港景緻。於近則可觀賞後港溪潮間帶生態景觀。因此橋樑的設計將著重於人行其間的觀景變化與停留賞景的功能。在細膩考量人的活動和微氣候的調節之後,以設置隨動線變化的折板來賦予橋型特出的個性,又兼具擋風、遮陽與扶手的功能。


橋樑型式本身利用拱與折板結合成一俐落的橋型,在兩道海堤中如一輕巧的雕塑。主結構為鋼骨結合混凝土,以拱的型態傳遞力量。烤漆的鋼板為主要包覆材料,動態的折板變化將豐富觀景的樂趣,而玻璃的設置也使停留區免於強風的困擾。地枰舖以防腐與防鹽處理的南方松木,營造親切自然的質感。此外,結合生態解說設施及運用自給自足與無污染的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板)落實生態與環保的意義。  


附註十二:        

王功漁港位在鹿港南方西海岸上,屬彰化縣芳苑鄉,建於清道光年間,捕魚是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其次為種蕃薯、蘆荀田或養殖蚵田。養殖事業經營得非常成功,由王功橋前河堤西行三公里可至漁港及燈塔,附近都是蚵田,也常見居民在此垂釣。而王功街區,挖蚵婦女常聚在家門口辛勤的工作,形成特殊人文景觀。此外,王功的蘆筍田集中在往草湖公路兩旁,面積十分廣大,為本省重要蘆筍產區。

王功區是台灣西部極具特色的漁村,自從「王功甦醒」全國文藝季舉辦後,更全力朝休閒漁村觀光產業發展,鄉內的人文、漁業養殖及濕地生態,都相當豐富,「王功漁火」,是昔日彰化縣八景之一。 芳苑鄉面積有96.89平方公里,據史載,三百八十多年前,福建省移民渡海而來,從事農漁業,並與福建省通航貿易,早期名為「番仔挖」。日據時代改番挖區為沙山庄,因本鄉多屬沙丘而得名,設庄役場,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轄台中縣,經地方協議定為芳苑鄉,目前有26村。

典型沿海漁村的王功地區,王功蚵全省聞名,配合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如紅樹林、水鳥、潮間帶招潮蟹、彈塗魚等海岸風光,王功漁港、燈塔、望海寮、竹筏等富麗漁村景象,及蘆筍田、乳牛場、養殖池等地方產業,彰化縣政府也正進行王功港區的城鄉新風貌工程,使王功魅力四射,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采風。 鄉內的漢寶溼地,是繼大肚溪河口後,中部地區聞名的水鳥勝地,環保團體計畫做生態園區的營造,並曾舉辦「漢寶野鳥節」活動,讓喜愛賞鳥的民眾,趨之若鶩。芳苑鄉因農漁業特產豐富,王功美食也頗受老饕的喜愛,走趟芳苑漁鄉之旅,收穫將滿行囊。    

 
附註十三:

蚵藝文化館坐落在王功漁港,每年至少有10萬人次參訪,文化館內藏有學員的作品、有王功漁民小故事,館外的老蚵農與蚵田,每件事情都不斷的述說,充滿地域性,它不是過去的歷史文化館,而是現在進行式的文化,蚵藝文化融合常民文化正在不斷的轉型、變化。余季是王功蚵藝文化的推手,將王功推向全國著名的特色文化。王功特有的文化特色,它是真實的上演,不斷創新演化,不是緬懷失去的過往。

一開始,蚵殼從平凡的廢棄物,轉身為稀有的藝術品,但是蚵殼還是喜歡與人親近的!除了成立蚵藝文化協會推廣蚵殼藝術與海洋文化之外,更於2006年爭取在王功漁港成立王功蚵藝文化館。這無疑是對於推廣蚵殼藝術的新動力,遊客來王功可以來此欣賞蚵殼藝術;可以自己DIY製作屬於自己的蚵藝作品,更能在此購買到由蚵藝文化協會的成員所製作的各式各樣蚵藝產品。走進展場就會發現—蚵丫的真與美!  

 

附註十四: 

芳苑燈塔與台中市高美燈塔外觀相似,呈一個八角形的鋼筋混凝土之建築物,塔身漆為相間之直條狀色帶,幫助漁船辨位。 芳苑燈塔之燈器為高美燈塔停用後拆下使用的。 

塔高:37.4公尺。塔身塗色・構造:八角形鋼筋混凝土造,外觀黑白直條紋造型,頂層外有環繞陽台。燈高:35.7公尺〈以高潮面至燈火中心計〉。燈器:4等旋轉透鏡電燈。燈質:每10秒(明5秒暗5秒)光力:28,000支燭光。公稱光程:16.6。雷達標桿:1座(民國81年增設)。 管轄機關:中華民國交通部航港局

由於座落在王功漁港旁,芳苑燈塔被大部分民眾稱為王功燈塔,真正的名稱反而較少人使用。芳苑燈塔於民國六十六年開始建造,七十二年三月一日正式開燈;塔身為八角形黑白相間直條紋造型,為台灣本島最高之燈塔,也是本鄉重要的地標。塔高三十七點四公尺,光程十六點六海浬,光力可達二萬八千燭光,明五秒暗五秒,每天日落時分開始發送光明,一直到日出時分才關閉。這座燈塔除了提示港口位置外,同時也提醒大船此處容易擱淺,請轉往台中港停靠。 


芳苑燈塔在台灣算是相當獨特的景點,參觀人潮絡繹不絕。每當傍晚,美麗的燈塔襯著落日餘暉,構築絕美的畫面,不知讓多少人為之陶醉不已。  

民國72年(西元1983年)設置的芳苑燈塔,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王功漁港,外表為漆成黑白垂直條紋的八角形燈塔,不僅是全台燈塔中興建時間最晚的燈塔,而且更因當地地層下陷的關係,成為全台灣唯一一座塔高高於燈高的燈塔。芳苑燈塔的設置,主要是為了維護彰化沿海漁船及往來於台灣海峽的船隻安全,此地在昔日還可欣賞到彰化頗負盛名的八景之一─王功漁火!  

 

附註十五: 

王功潮間帶:彰化縣西部海岸是全台灣潮間帶生態最豐富的地方,而王功漁港一帶的潮間帶因盛產蚵田及不受污染,也因此吸引了很多的遊客想一探究竟,了解海洋生態,最酷最炫的方式就是搭乘在地最具特色的「觀光採蚵車」出遊。


觀光採蚵車是國內最特殊的交通工具,王功產業觀光發展協會為了讓遊客能享受高品質有遮陽、安全性、乾淨的採蚵車,特別提供優質的「王功採蚵車摸蛤生態之旅」的行程,有搭乘精挑細選下優質的採蚵車、親子造形協力車、還能親自體驗擠羊奶、品嚐羊奶冰的樂趣,遊客還可以依照需求來安排探索王功生態的最佳遊程。 

 

潮間帶指的就是介於漲潮線和退潮線之間的區域,海陸交接的地帶,受潮汐影響,每天會有二次被海水淹沒,也會有二次曝露在空氣中,每次退潮約六小時,潮間帶可以緩衝海浪直接衝擊陸地的力量,如果潮間帶太窄太小,大浪將對陸地造成大破壞,潮間帶也是我們親近海洋時最先接觸的地方,但也是最容易受到人類破壞的地方。

擁有著名珍珠蚵的王功漁港,不但是養蚵的好地方,更是接近潮間帶生態的好去處哦!退潮後的潮間帶是王功最大的觀光賣點,此時浮現蚵田連連的壯觀景象,蚵農在這築了一條長長的柏油大道方便採收作業,卻也意外使得王功的蚵田風光讓人更容易親近。

 

從岸邊走到採蚵的地方,差不多要20分鐘左右吧!?就可想像這一大片的蚵田有多麼的廣大,我們採蚵的地點還不是最遠處,最遠處還得再繼續走下去
 

附註十六: 

王者之弓橋位於漁港出海口,港區的南緣,為一座跨港景觀橋,其造型係以芳苑鄉王功地名「王功」引申「王者之弓」構思。王者之弓橋橋長八十二公尺,寬四點五公尺;拱頂高二十公尺,橋版面最高八公尺。橋樑材質採用最容易塑形之鋼料,呈現幾何之美,塑造彰化海岸地區性景觀為意象。  

遊客只要來到芳苑鄉王功漁港,第一眼看到的是王者之弓跨海大橋,走在橋上可感受到海風吹拂,當時完工後為與燈塔相輝映,因此將整座橋的鋼樑漆上白色,與對面的燈塔相輝映。王者之弓跨海大橋完工多年,由於長期遭到海水腐蝕,其弓型的鋼樑出現生鏽,因此彰化區漁會向上級爭取經費整修,歷經多次的除鏽與彩繪等工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nson56622 的頭像
    benson56622

    benson56622的部落格

    benson566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