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2月22日星期日 天氣陰
蟲爸昨夜負責到醫院看護老媽,上午10點多回到家,休息一會兒吃完中餐,大姊送來一部掃地機器人,這台長得像體重計的掃地機器人所費不訾-大姊不肯說價格,只知道光換電池就要兩仟多元…,蟲爸對於這種貴而不惠的東西嗤之以鼻,但蟲媽卻熱烈歡迎,還敘說著姊妹淘也買了類似商品…,下午蟲爸打算帶胖蟲蟲去走樟樹樟湖環狀步道(附註一),
樟樹步道(附註二)和樟湖步道(附註三)的起點位置相同,都在貓空站附近, 樟湖步道爬向稜線,樟樹步道則腰繞山坡,兩條步道殊途同歸,終點都在指南路三段34巷與老泉街45巷交會處附近,只須走幾十公尺的馬路即可銜接兩條步道。今天行車頗不順,路旁遊客停放的車輛讓原本不寬的馬路會車更加困難,蟲爸規劃從樟樹步道的下坡出口逆向往上走,這個出入口設有停車區,蟲爸把機車停在路邊,然後進入步道,
樟樹步道全長1260公尺,全程都鋪花崗石石階,步道穿過樟湖聚落的山坡地帶,缺少遮蔭,不宜在烈陽下行走。一開始就遇到一座農園,
接著來到文山社大農園,這裏的農園屬於假日農園,提供遊客當假日農夫之用,
文山社大農園的後方是老樟的厝,
這處涼亭以磚造古厝為外型, 頗具巧思,曾經驗過農村生活的人應會有親切感。
古厝附近幾棵老樟樹,有的樹齡已達百年。
附近還是有稀稀落落的櫻花,離開樟樹區視野變得開闊,路旁農園並不是每家的生意都很好,
有一座瞭望台,可以盡覽附近的風光,
步道還是有小幅度的起伏,在凹地裏的涼亭叫做不思亭,有點陰森森的,雖然旁邊有造景,但是駐足的人不多,
接著來到土埆厝,這裏還有人在居住,
路旁的茶園變多了,艷黃色的魯冰花夾雜在茶樹之間-未來將成為花肥,草坡上星星點點的黃色魯冰花仍為春天的綠意增添了亮眼的色彩…,
不時會有岔路可以通往樟湖步道,
步道旁有一個像是公車候車亭的涼亭,這處涼亭的綽號是累了就亭,座椅很高,足以讓成年人晃腳,
不時會出現讓人驚艷的美景,
轉轉穀倉到了,這座穀倉長得好像松子,可以360度旋轉,
旁邊還有一個相似的造景,
有一株大型杏花就矗立在旁邊,
樟樹步道最負盛名的造景到了,這裏有一座深色雙層涼亭叫彩雲亭,彩雲亭前方是明鏡池,
順著步道往下繞行明鏡池,來到楓樹林,這排楓樹是日本紅楓,因為季節不對如今光凸凸一片,
楓樹林旁邊有一座大型平台,平台上有遮陽棚和休閒桌椅,
讓胖蟲蟲在這裏休息一會兒,
我們以環型的方式往回走,來到明鏡池畔,從這裏可以清楚的看到彩雲亭,明鏡池裏設有水牛和白鷺鷥,水車維護中-沒有轉動,
上到彩雲亭可以回到主步道,旁邊是水牛拉車造景,
步道轉為陡上,從這裏往回看是看板景緻,
陡上坡走到底是茶藝館,出口就在附近,
對面是樟湖步道的出入口,
我們循馬路往纜車貓站的方向走,左手邊是茶香豬舍,這是一處人造景點,
右手邊是重建了的相思炭窯,
遊客很多,纜車貓空站路旁竟然出現攤販,
貓空站左手邊即設有一處面積260平方公尺之站前廣場,
右方則是小吃區,
到纜車貓空站上廁所,纜車站和對面的公車站都大排長龍,
纜車貓空站前方還有幾棵櫻花盛放,
纜車站正對面有一條新鋪石階步道, 入口指標寫著「鵝角格山30分鐘 0.8公里」。這條步道稱為「貓空越嶺步道」,全程鋪上花崗石,路況相當好。入口旁是一心二葉涼亭,蟲爸和小龜騎單車登貓空都在這裏休息,
順著貓空越嶺步道往上走,這條階梯路非常平順好走,
到處都是興建中的瞭望台,
步道不時會出現平路,沒多久遇到一家茶藝館,這家茶藝館的陳設不錯,但地段不是很好,
岔路出現,往右可繞往樟湖、樟樹步道的入口,直行則往鵝角格山。
直行仍是完善的石階路,而上方還有一座觀景台可眺覽風景,蟲爸選擇往右走樟湖步道,這一帶的茶園很密集,
路旁不時出現空隙可以觀景,
步道鑽進民宅區,得隨時注意岔路,一不小心就會迷路-路跡不明顯,三轉四轉的在住宅區盤繞,
來到一處土埆厝,這裏還有人居住,
離開這裏出現風景,步道窄窄的繞山而行-和車道平行,
基本上是小上坡,路上遊客不多,
沒多久來到岔路,左轉可以通往鵝角格山,道路轉為泥土路,
這裏是步道的相對高點,接著就開始下坡,步道左側出現景緻,
右側設有座位區,座位區很有造型,竹筒飯形狀兩邊下凹座位區中間是舌狀鼓-非洲古老的樂器,
祁福編鐘出現,胖蟲蟲想敲打他卻找不到棒槌,
又來到一座休息區,附近有岔路,右轉通往指南路3段38巷,左轉通往銀河洞,
蟲爸選擇直走,步道不斷上下起伏,路旁的高壓電塔發出嗞嗞聲,胖蟲蟲不斷回頭張望,
路旁又有祁福編鐘,讓胖蟲蟲休息一下,接著來到雨盤,凡是造景區旁必有休息區,
有一條岔路可以通往指南路,
旁邊是風之木鈴,
下一個景點是森之琴,好像鋼琴鍵盤的座位令人矚目,
接著來到品竹椅,
這是一個重要的三叉路口,往右是樟湖步道瓦厝支線,直行通往待老坑山頂(附註四)和優人神鼓廣場(附註五),
蟲爸帶胖蟲蟲直行,步道又遇岔路,直行是通往待老坑山的寬闊上坡階梯,左轉是平緩的山間小徑-還有登山隊綁引路帶,
蟲爸選擇直行往上走,這條路風光明媚,雖然是上坡階梯路卻走來輕鬆,
350公尺的山路會遇到兩次大上坡,
山頂前方左轉可以通往優人神鼓廣場,
接著來到山頂,待老坑山,海拔382公尺,有一顆編號一0九五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為花崗岩石材,是為日據時代實施土地調查時所埋設的。這裏是一座平台,平台四周設有座位區,
讓胖蟲蟲坐在三角點基石上拍照,
休息一會兒我們往回走,右轉陡下石階道往優人神鼓廣場,這條步道比較窄,單面設有木制扶手,路勢相當陡-走來要很小心,蟲爸心中暗自慶幸剛剛是從另一條階梯路上山,
沒多久就來到優人神鼓廣場,優人神鼓廣場分為三層,最上一層是木製平台,
接著來到第二層平台,這裏有一座涼亭,
平台旁有道路可以通往室內區,室內區是優人神鼓的訓練所-未對外開放,遠看好像是農社,
走到最下層是表演場,表演場有一座大木棚,
中間是多層式的表演台,
坐在坐演台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第二層平台和第三層平台,
讓胖蟲蟲在表演台上休息,
這裏的空間開闊,環境十分寧靜-很適合修心,除了我們只有兩個家庭在附近,彷彿來到遺世獨立的小島,在這裏坐了好久-直到一隻蚊子出現,蟲爸打算走O字型路線回去,下坡路走到底有指示牌,
右轉水泥路可通往老泉里,蟲爸以方向感判定另一條上坡土石路可回到樟樹步道,這條路的路況不佳-不時會有以拆屋碎片填補路面的道路,
走了半天出現岔路,往上的道路較寬,另一條窄路綁有登山客的引路條,蟲爸選擇走較寬的路,路旁出現檳榔樹林,
越走越不對,蟲爸只能回頭,這次走指示牌右上方的空心磚路,這條路又回到優人神鼓廣場,
蟲爸只能回頭往老泉里的方向走下坡路,
路旁又出現檳榔樹林,蟲爸的第六感告訴自己又在繞路了,
再度回頭只能選擇由原路折返,這條上坡路走來辛苦,好在並不長…,
回到品竹椅前方的三岔路口讓胖蟲蟲休息一下,
接著我們往樟湖步道瓦厝支線的方向走,附近不時會出現舌狀鼓造型的休憩椅,
步道在竹林間鑽來鑽去,
來到視野開闊處還可以看到遠方的杏花林,從山上往下看,杏花林是一片黃澄澄的,
聆風亭在路旁的山坡上,
步道又開始鑽進民宅區,
經過瓦厝製茶農場後
步道時寬時窄,
路旁又有農園出現,
農園的下方有幾株櫻花樹,
這裏是樟湖步道的終點-老泉街45巷與指南路三段34巷交會口。
時間已近17:30,天色漸漸暗了,現在還有遊客往上走,不知道是要走步道還是去特定的茶藝館消費…,回到老泉街往下走,路底的駁崁上有人以噴漆指示樟山寺的方向,
反方向就是樟樹步道的入口了,騎上了機車回到家已過18:30,今天的步道之行頗為不順,蟲爸覺得很奇怪,去程通往優人神鼓廣場的岔路既然設有指示牌,為何在O型回程找不到路標,蟲爸在這裏團團亂轉了好久,3.2公里的環狀步道蟲爸走了五、六公里,這裏是相關單位可以思考改善的方向。
附註一:
樟樹樟湖環狀步道由樟樹步道轉進瓦厝支線後,連接早年為當地聯外保甲路的樟湖步道,保甲路建於日據時代,當時為實施保甲制度,將原本狹隘的路面拓寬為六尺寬的路面,利於馬匹入山治理,故稱為保甲路,全長3.2公里,路徑四通八達,除可通往銀河洞、鵝角格山,還可以連接至著名景點「杏花林」及「優人神鼓劇團」。如果穿越樟樹步道旁遼闊茶園間蜿蜒的階梯,則是通往樟湖步道的捷徑,提供不同體能條件民眾多重選擇。
附註二:
樟樹步道是臺北市政府與當地居民合作,特別闢建的平緩無階梯步道,是目前全市第一條全平緩型式之步道,坡度平緩走起來不費力,全程1.2公里,非常適合親子同遊。無論年長者或小朋友,都能輕鬆走完全程。沿路風景優美,可遠眺台北101,親臨體驗相思炭窯、茶香豬舍、彩雲亭、800平方公尺之明鏡池、牛車、轉轉穀倉涼亭土角厝等農村意象景觀,重整廢耕農地為生態水池及四季景觀花海,每年2~3月魯冰花季,還可見到滿遍茶園種植魯冰花作為綠肥的獨特風光。讓民眾舒適行走之際,還能回味濃濃的古早農村風情,是貓空地區熱門遊憩路線。明鏡池除蓄積雨水提供農作灌溉外,更有調節微氣候之功能,池裡放養臺灣本土魚種,回復本土生態,池畔規劃設置有休閒平台、涼亭以及步道提供參訪民眾漫遊休閒逍磨半日時光。
附註三:
樟湖步道位於樟湖地區南側,沿路綠蔭遮蓋,地勢平緩,非常適合親子健行,全長2.07公里。每逢五月油桐花季,沿路樹上開滿桐花,雪白花瓣隨風灑下,在遊客的髮上、肩上無處不飛花,或用花瓣排出文字、或編織一頂花環,不計其數的愛花人聞名而至。而螢火蟲季節行經步道人工木橋附近,但見流螢點點、宛若置身滿天星空之中,令人驚奇讚嘆不已。
自日治時代開始,此處遍佈樟樹,且地勢猶如一座湖,因而被稱作「樟湖」,目前是木柵茶樹主要種植區域,觀光茶園林立,可供遊客駐足聞香。從指南路三段三十八巷二十號順著四面頭山的田埂前進可至三玄宮,步道前身,也是連接貓空、樟湖、待老坑、阿泉坑,以及新店銀河洞等各山區的產業要道。亦可通往新店地區著名的銀河洞。
步道的走勢沿著地勢低矮處建置,呈現半月形狀,自貓空纜車站旁的「炭窯登山口」標誌走進,便能看到行進樟湖步道的指示,自民宅「涵鈺軒」開始,便是步道起點。因位置較為隱匿,步道沿途擁有更多賞心悅目的美景,僅僅是腳底下的步道,就同時擁有鋪石、泥土、石階、水泥地各種體會,地勢沿著梯田而緩緩起落,卻不陡峭。
茶園梯田的景色環繞著步道,遠方臺北市的景色,在中段的平緩區域看得更加清楚,遼闊的景觀與腳踩的泥土,感覺更加貼近自然。除了漫行在茶園,還可以選擇前往老泉里的待老坑,或者新店的銀河洞越嶺步道,觀賞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瀑布景緻。
步道全程幾乎與指南路3段平行交錯。步道末段的數百公尺,綿延著小階梯與碎石步道,偶有小橋交錯其中,走來更加詩意,兩側偶有民宅照顧的田園、菜園,其中的農作物,以及整片樟湖的茶園梯田,讓人怎能不相信到了田園美景呢?
樟湖步道位於稜線上,步道平緩好走,也呈現多元化的步道風貌。 沿途有新鋪的花崗岩步道,
有傳統的安山岩石階步道,
也有枕木碎石步道。
附註四:
待老坑山,海拔382公尺,有一顆編號一0九五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為花崗岩石材,是為日據時代實施土地調查時所埋設的。又名德高嶺,位在二格山系西伸主稜上的最高峰,因曾為屈尺原住民出草之處,古名為「刣老坑』。此地的登山健行路線一路平坦,沿線景色蒼翠引人,二格山尾稜止於新店、青潭兩溪,是條輕鬆的登山路線,附近有銀河洞、大春山莊等,蒼綠映簾,風景幽靜宜人,是熱門的旅遊景點。
附註五:
國際知名的「優人神鼓劇團」保存了人與自然互動的藝術,落實將音律融合於山林環境之理念,大地工程處將樟湖步道打造成多元音律的特色步道,沿途設置「聆風亭」、「舌狀鼓座椅」、「葉形雨盤」、「沙鈴」、「祈福編鐘」…等不同形式之音律裝置,讓民眾在健行的同時,也能享受音律的豐富體驗。
優人神鼓山上劇場位於老泉里老坑山上,佔地一千多坪,為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為實踐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的「山林訓練法」所建立的,目的是為了遠離市區的喧囂,讓劇組成員能將擊鼓、靜坐和中國武術能夠合而為一,由團員親自搭建木,舖上枕木作為排練場。山上劇場分為兩部分,一為團員們靜修練鼓的木造房,這一部分如未預約,不開放參觀;另一部分為開放式的舞台兼練習場,除了作售票演出的舞台外,也開放自由參觀。
優人神鼓山上劇場為全台唯一的山上露天劇場,在此可眺望台北盆地,平日也有許多登山客在此健行尋幽,並在2007年經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通過,因其「表現人類與自然互動具有文化意義」、「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具時代性或社會意義」、「具罕見性」等貢獻,2008年登錄為文化景觀。這是繼坪頂古圳之後第二個列為臺北市的文化景觀,
1988年劉若瑀創立優劇團,以山上劇場為基地。但是,山上劇場建物位於山區又係露天,經多年風吹日曬雨淋而逐漸破舊,受限於水土保持法、保護區違建等相關規定,不能在當地開發,無法重新整建,因此優劇場曾多次面臨違建查報、罰款與拆除危機,深感困擾。為此優劇團主動向文化局申請文化景觀保存,希望透過文化資產保存法,突破既有的法令瓶頸,讓優人神鼓山上劇場實現將藝術融入生活,也讓生活進入其藝術的目標,成為「活生生」的文化資產。
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在討論優人神鼓一案時,也曾意見紛歧,但最後認定優人神鼓在臺灣現代劇場發展上相當具有代表性,並且享譽國際,堪稱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應受到保護。文化局表示,優人神鼓山上劇場登錄為文化景觀後,其兩層樓的排練場、舞台、涼亭等,將透過都市計畫變更為保存區,本來屬違法搭建的建築物,現在可以合法視為劇場設施的一部分,但是仍限制其低度開發,僅能針對現有的建物進行整建,不能增建新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