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8月7日星期日 天氣晴
今天是蟲蟲們例行的放風日,上午10:00出發,先到桃園市桃園區永安路接到溫豬(蟲爸的專科同學,蟲媽的大學同學),中餐預計在位於桃園市桃園區國際路的知名度牛排解決,沒想到10:50餐廳就爆滿-13:30後才有座位,蟲爸轉進到貴族世家國際店,這裏排隊的人潮更是洶湧,蟲爸只好往大溪的方向走-到位於大溪埔頂路一段的貴族世家埔頂店碰碰運氣,可能是因為地處偏僻,順利進到餐廳,這家店CP值不如爆滿的那兩家店,但也還不錯,大家都吃得很飽,
讓大家在車上休息一會兒,下午的目的地是三民蝙蝠洞(附註一),循指標往三民的方向接上台7線,過了台7乙線的岔路口後左轉桃114鄉道,桃114 鄉道長約3公里,基國派老教堂約位於2.7公里左右的左岔路下方不遠處(附註二),蟲爸打算第二站再來這裏,
桃114鄉道的終點停滿了車,
蟲爸把車停在路邊,蝙蝠洞的牌樓就在道路盡頭
穿過牌樓,有一處攤販區,
走了一小段規劃完善的步道,這條步道植被濃密-沒有日曬,
來到公廁區-這裏設有附近的地圖說明,
接著便是步道的起點-設有臨時路障阻擋非公務車輛通行,步道寬度超過三公尺-鋪了石磚,寬闊好走。這段路有點坡度,因為林蔭茂盛不覺悶熱,
每間隔一段距離設有水泥座位區,
沒多久來到觀景台
步道繼續走可以通往觀音洞-不是蟲爸今天的目的地,
先在附近的休息區坐坐,從這裏可以回望觀景台,
景觀涼亭緊貼觀景台,
讓大家在涼亭裏休息一會兒,
接著開始爬觀景台,
觀景台以旱地拔葱的方式矗立在路旁,
觀景台的頂端是一座小平台,
小平台上景觀平平…,
涼亭旁另有一小徑可通往下方溪谷的蝙蝠洞。
往下走來到一座小橋,橋下有溪潭。
過了橋,沿著溪岸的步道再往前走,
這段步道因為有溪流在旁顯得非常美麗,
走完一小段上坡階梯,繞過一塊巨岩之後,蝙蝠洞出現在眼前。
蝙蝠洞是個巨大的岩洞,洞口呈半圓形,上方岩壁有泉水灑落,不遠處即是小溪,溪上游的崖壁有一座小瀑布。瀑布與蝙蝠洞相互輝映。
一開始是休息區,設有多處水泥製休憩桌椅,
旁邊還有垃圾桶,
讓大家在這裏休息一會兒,
接著開始往裏走,這裏的道路並不平坦,地表又泥濘-走上、下坡路得小心,
穿過原始步道,
來到一處水泥扶手區,
水泥扶手區旁是一處水潭,蝙蝠洞的溪岸腹地不大-相當潮溼,不適合戲水,
在水泥扶手旁觀賞瀑布
從蝙蝠洞盡頭往外看
蝙幅洞底有小坡,小坡上方有一平台-空間很大,
洞內平台是制高點,可以向下俯瞰瀑布流水
抬頭仰望山谷崖壁上的小群蝙蝠、
洞內之空間據說可以容納上千人,蝙蝠洞的本身頗有可觀之處,洞前有溪流,洞內又有高起而寬敞的平台,遠古時代應該是老祖宗們理想的安居之所。
我們慢慢的往回走,下一站是基國派老教堂,右轉岔路後把車停在路旁白線區-來這裏玩的遊客不少,新蓋的三民長老教會教堂就在路旁,
路口設有簡易的路標-老教堂就位於新教堂下方的溪岸台地之上。
通往基國派老教堂步道的入口
走在斜坡道回望-可以看見完整的新教堂,
再往下走沒幾步來到了基國派老教堂
老教堂前方設有販賣區,
老教堂四周的草坪經過整理,附近遍植盛放的野薑花,
基國派老教堂建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當時動員了全村居民一起同心協力從蝙蝠洞附近 搬運石塊,以一塊塊石頭堆砌起這座教堂。教堂在遼闊的台地上,顯得小巧玲瓏而精緻,入口採方、圓交疊的形式,象徵著「通往天堂之鑰」,
而立面的弧形曲線則象徵「雲端」,教堂典雅而古樸優美,因而被文建會 評選為台灣歷史百景之一。
當年信徒提供這塊私人土地以供興建教堂。幾年前,教堂空間不敷使用,於是教會另覓地點,於更上方處, 興建了一棟新的教堂。新教堂完工後,舊教堂便漸漸荒廢了。 後來,土地產權移轉,新地主打算拆除舊 教堂,將土地另作它用,這才引起地方文化人士及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的關注。於是在文化局的奔走努力下,這棟教堂 終於逃脫了被拆除的命運。政府撥款補助,加以整修以做為地方文化會館,以傳承泰雅族文化。教堂經過重修,於民國九十三年,(西元200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耶誕節時落成開幕。
我們沿著基國派老教堂的四周逛了一圈,這裏的腹地不大-沒多久就逛完了,上車往回走,為了避開大溪的塞車路段,蟲爸走台7乙線經台3線上三峽交流道,高速公路車多但還算順暢,送溫豬去松山車站加班,辦完該辦的事後回家,結束了今天的行程。台灣近日位於低壓區-天氣很不穩定,蟲爸開車時遇到好幾段急陣雨區,但大溪沒下雨-運氣真好…,蝙蝠洞很有特色,步道距離不長,因為有溪流、綠蔭-很涼爽,適合夏天短時間的旅遊,只是洞內溼滑-走路得小心,下次有機會再來玩…。
附註一:
蝙蝠洞在三民村北部之溪谷內,是一處天然形成的巨大岩洞,因洞口上方有泉水灑落,而有水濂洞之美稱。由於蝙蝠洞地形粗獷原始,又位在溪谷旁邊,吸引大批的蝙蝠在此棲息,所以被稱作「蝙蝠洞」。現今洞內的地面滿佈紅土,便是當時蝙蝠遺留下的糞便所堆積而成的,可想見當時成千上萬隻蝙蝠棲息之盛況,更添幾許神祕氣氛。
在蝙蝠洞還沒被居民發現之前,可說是蝙蝠棲息的天堂。但好景不常,在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年)時被當地居民發現後,被視為佳餚美味而遭射殺燻烤,再加上遊客慕名而來,人數漸多,導致蝙蝠相繼遷移他處,數量銳減,幾近絕跡。
來到鄉道114的終點就是通往蝙蝠洞步道的入口,步道全長約1.3公里,全線坡度平緩且鋪設有石磚,步行約40分鐘就可以抵達蝙蝠洞。循著步道前行,一路綠樹成蔭,走來涼爽舒適;沿途還可欣賞豐富的自然生態,走累了,還可在沿路的木造座椅上休息片刻,地面上鋪設有磁磚拼貼而成的蝙蝠圖騰,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沿著步道前行約四百公尺,就可以看見旋轉樓梯造型的眺望台,可沿著圓弧型的樓梯順勢前往觀景,由此眺望遠方青翠的山巒景色,讓人一掃煩憂。
通過長長的森林浴步道,從眺望台旁的涼亭後方小徑下行就可以走到溪谷旁,沿途可欣賞溪水潺流的自然景觀,而地形粗獷原始的蝙蝠洞便隱身其中,洞前有一處水潭,以及一大一小的瀑布,高約50尺,若非枯水期可見瀑布水沫紛飛,水聲迴盪於耳邊,好不壯觀。瀑布沖蝕而下,形成約直徑10公尺之深潭,環境涼爽怡人,最適合夏天來此避暑,瀑布前設有石桌椅可供遊客休憩,享受大自然的氛圍,也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非常適合全家一同來此郊遊踏青。
蝙蝠洞口成半圓形,隱身於溪畔的崖壁間,洞口高約二十公尺,洞內寬約五十公尺,深約二十一公尺。側身進入岩洞之中,洞內造型呈現半月彎形有如歌舞劇場,造型十分獨特而寬大,面積寬敞可容納千人,可說是相當罕見的天然巨大山洞,讓人有著別有洞天的感覺,雖然洞內的蝙蝠已紛紛遷徙至他處,仍以幽深莫測的岩洞景觀,吸引眾多遊客慕名前來,一探奇景。
附註二:
基國派教堂座落於桃園復興區大漢溪上游,創建於1964年,在興建教堂之初,希望能如基督精神為世代所流傳,故選擇鄰近蝙蝠洞石材作為材料,由當地居民自行開採,一塊一塊挑上山堆砌而成,並由牧師以「通往天堂的鑰匙」為概念,設計出獨特的入口風格,加上整個牆面的特殊造型,更加顯得古樸雅致,不但文建會列為歷史百景之一,並於2013年獲選內政部「臺灣宗教百景」之一,相當具有歷史意義。
基國派教堂所在的部落是屬大窩部落,當時有感於信徒人數逐漸增加,教徒卻苦於無固定聚會之所,因此決定在部落內興建一座教堂,為求教堂的歷久不衰,在美國傳教士孫雅各牧師提議與本地傳教師陳忠輝牧師的奔走之下,決定不用當時泰雅族傳統建築所使用的木頭與竹子材料,而特地聘請北投地區的師傅前來部落教導,花了半年的時間解決石材切割的問題,在泰雅族人一人一石團結合作下,終於完成了這一座以石頭建成的信仰中心,並以當地部落為名,定名為「基國派教堂」。
歷經五十餘年的歲月考驗,教堂至今仍屹立不搖,雖然因為信徒增加而在1994年蓋了新的教堂,又歷經土地產權的轉移而差一點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所幸在文化局的奔走之下,獲得政府撥款補助,加以整修後成為地方文化會館,在2004年重新落成開幕,依然保留了教堂舊有的樣貌,以石頭砌建的建物主體,遠望宛如山丘上的挪亞方舟;老教堂屋頂上的十字架未受損壞,細膩的設計呈現了教堂工藝美學的特色;在教堂入口處,規劃小1號的山牆大門,不像一般教堂多角與尖銳,反而以柔和的弧形曲線代表「雲端」,陳述著另一種天國形式;並以方、圓交疊的設計概念,代表著「鑰匙孔」,象徵開啟通往天堂的關鍵與必經之路,使教堂的造型在古樸厚實之外,更添細膩優美的線條。
若將新舊教堂加以對照比較後,更可以清楚發現基國派教堂在建築美學上的特色,當時居民辛苦搬來的石頭不是以水平堆疊的方式,而是採菱形或以不規則方式堆砌而成,每一塊石塊在歷經歲月的洗禮後,更顯其珍貴價值,也同時賦予了這座教堂豐富的層次表現。
以上部份資料來源: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81)三民.基國派老教堂.蝙蝠洞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