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8月7日星期一 天氣晴
好事多磨的旅遊終於成行-原訂上週一出發後因颱風延後,胖蟲蟲期待已久(蟲媽要陪小蟲蟲在家準備大學指考), 04:30起床-蟲媽幫忙收拾行李,05:10出發,蟲爸到巷口7-11買早餐上車吃,從萬芳交流道上北二高,下竹林交流道往竹東方向走120 縣道,左轉接台三線,循指標右轉120縣道往橫山、內灣、尖石,右轉竹60線道上山,經過那羅、田埔、秀巒(於秀巒檢查哨現場辦理入山證)、在泰岡部落前的叉路向左行駛即可抵達。從尖石出發的路程約 60 公里,一般轎車花費約 2.5 至 3 小時即可到達司馬庫斯。
蟲爸走錯路-誤入竹62道路,多花了半個小時才回頭,從天然谷溫泉的方向轉竹61道路,一路蜿蜒的來到宇老派出所,
這裏有簡易廁所供遊客方便,
因為是制高點可以賞山景,
宇老觀景台就在旁邊(附註一),
觀景台的面積不小,
天氣晴朗的狀況下可以看得很遠,
這裏也是鐵馬單車騎士的重要落腳點之一,附近設有許多攤商,可能因為時間還早-大都還沒開始營業,
道路開始下坡,又走了許久,來到秀巒部落-北台灣知名的賞楓區,秀巒村賞楓區有兩座吊橋,軍艦岩吊橋、控溪吊橋(附註二),這裏設有停車場,
從停車場的邊緣可以賞溪景,
秀巒部落入口造景,
控溪吊橋旁有不少的攤販-還沒開始營業,
路衝處有一處竹屋-也是攤商,
控溪吊橋前方設有涼亭供遊客休憩,
控溪吊橋上兩邊是鐵製護欄,鐵欄杆貼著膠帶,應該是防止遊客在秋冬時節被靜電電到,橋體很晃-走在上面沒什麼安全感…,
控溪吊橋是通往控溪部落的通道,也是秋天賞楓秘境
站在橋上可以看到不遠處的軍鑑岩吊橋,
控溪吊橋下方就是秀巒溫泉,共有兩處野溪溫泉,秋冬時節有許多遊客以石塊堆砌成溫泉池,在山林懷抱中享受著最天然的溫泉,溫泉水質為弱鹼性碳酸泉,溫度大約為攝氏40度,由於溫泉就在溪流旁,可用溪水來調節溫泉的熱度,可惜季節不對-今天沒人在野溪溫泉泡湯,
從馬路往回走,遠方的秀巒部落牌樓,
軍艦岩吊橋入口意象
下切階梯路,
軍艦岩吊橋全長60公尺限制通行人數30人
橋頭繪有部落圖騰
軍艦岩吊橋為觀賞軍艦岩的絕佳景點,整個山谷溪水清澈,站在吊橋上可以看到佇立在大漢溪中的軍艦岩,軍鑑岩是一座在大漢溪谷中的巨大岩石,三角尖形的岩石有如大型軍艦的船頭,搭配船身下湍急的溪水,彷彿是一艘大型的軍艦正緩緩的駛入碼頭,因此被命名為擁有萬千氣勢的「軍艦岩」
軍艦岩吊橋與控溪吊橋相隔不到100公尺,由軍艦岩吊橋遠望控溪吊橋,
另一側橋頭設有涼亭供歇憩賞景,
讓胖蟲蟲在涼亭裏休息一會兒,接著是一條不知名步道-步道整理得非常好…,
回到車上繼續出發,秀巒檢查哨到了-內部空無一人,攔檢柵欄高舉,窗口貼有告示-到下一個分駐所辦入山證,蟲爸一路找不到辦理入山證的分駐所-只能作罷…,
蟲爸不小心直行泰岡部落-差點走到鎮西堡,問了好心的路人後才回頭彎入司馬庫斯道路,這條路才是挑戰,道路破碎狹窄,得全神灌注應付特殊路況,這段路開了好久…,司馬庫斯到了,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海拔一千五百公尺高山上的司馬庫斯可能是台灣最深僻的原住民部落。這裡在一九七九年才開始有電力供應,對外道路更在一九九五年底才開通。在對外道路開通之前,居民只能花數小時以徒步方式越過河谷到達新光部落,再利用當地的道路和外界聯繫、取得民生物資。在發現神木以及道路開通之後,初步解決了居民行的問題,觀光客也開始湧向此地,今日的部落已和昔日大不相同(附註三)。
第一、第二停車場位於最下方,供住宿遊客免費使用,當天來回的遊客需要去更上方的第三停車場停車-計次收費$100元,這個付費的停車場規模不小,
上方山坡是迦南美地小木屋,
旁邊設有餐廳兼活動中心,
先讓胖蟲蟲在流動廁所方便,
旁邊就是往巨木群步道登山口的通道,
走一段下切路後
橫越馬路
會遇到造景橋,
再走一段步道後又遇到造景橋,
經過一處竹林
晃呀晃的就來到巨木群步道登山口,部落至登山口1K,巨木群步道全程5.2K,由4.2K至5.2K為環狀路線,最後接回4.2K叉路口。由部落開始來回約11.4K ,海拔高度由1550M緩升降約100公尺,總計步行+拍照時間約5小時
由此正式進入巨木群步道,一開始的道路普通,
步道上有很多座木橋,
每一座橋都是一個景
巡山員以機車代步
竹林
造景橋
路旁有長竹製成的椅子
讓胖蟲蟲休息一下,
又遇到造景橋
竹林
跨越溪澗
許多遊客與我們在竹林相會
步道每間隔500公尺設有告示牌,0.5K到了
味道溪的解說牌,這條溪因為當初族人將打獵未吃完的獵物、浸泡在冰涼的溪水中做保存..久而久之,溪水中充滿了獵物的味道,因此稱之為-"味道溪"味道溪在此形成一座小瀑布,
造景橋
橋體橫跨一條很美的小溪
竹林裏每一根竹子都高聳入雲,這一區真美,長長的竹椅更有畫龍點晴之妙,
讓胖蟲蟲吃中餐-肉粽配雞腿,照理說竹林中蚊蟲多,但在這裏卻沒有發生這樣的問題,
這條橋的規模比較小
1K到了-位於桂竹林中
竹椅休息區的末端設有安全門
木橋
1.5K到了
到達五星級廁所,雖然只是簡單的木構建築,但不論男女生廁所都可以直接面對大自然的美景,而且不怕被人看到,
廁所旁的休息區,
有部落巡查員的小屋
讓胖蟲蟲休息一會兒,
通過碎石坡,乍看有點危險,但只要不下大雨應是安全的,碎石坡附近俯瞰泰崗溪山谷-十分壯麗
2K到了
通過造林區-新種了一大片櫻花樹,
這一段步道比較平凡
2.5K到了
讓胖蟲蟲在廢棄木堆旁休息
來到低矮針葉林區
涼亭設施修建得很完善,由登山口至此約2.8K
有一段修築在峭壁上的天空步道
竹林區
3K到了
步道全程都是碎石泥土步徑,
一座有景的木橋,
木橋連棉不絕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一:
宇老觀景台位在新竹60縣道的20公里處路段,海拔高度約1,450公尺,是尖石鄉前、後山地區的分界。從那羅部落前往尖石鄉後山秀巒或司馬庫斯,必須先過站宇老,宇老舊稱鞍部,即俗稱的「風口」,因位居高地,形成山坳風口,加上氣溫低,所以造就此處特殊山景。在宇老派出所的兩側築有景觀台,可分別盡覽前後山的景緻。向東,可俯視深峻谷底的玉峰村及遠處峰巒高聳的後山群峰,往西,腳下是前山平緩開闊的那羅溪谷,天氣晴朗時還可看見竹東與橫山的景色。此外,這裡高海拔氣溫較低,炎夏之際微風吹拂,不僅空氣清新、蟲鳴鳥叫,夜晚還可在無光害的星空下散步,可謂是夏天避暑的勝地。
宇老在新竹地區喜好騎鐵馬的車友中,赫赫有名,一旁的宇老派出所還有提供鐵馬族補胎、打氣、加水的服務。附近還擺設有零星小攤,專賣部落新鮮農產品與小吃,烤玉米、臭豆腐、筍湯、肉羹湯、煎餅和季節性蔬果,生意極好,假日車滿為患。
附註二:
軍艦岩吊橋位在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橫跨玉峰溪,吊橋全長60公尺,限制通行人數為30人,軍艦岩吊橋為觀賞軍艦岩的絕佳賞景點。秀巒溫泉白石溪河谷中溫泉,水質甚佳,泉溫大約攝氏40~50度間,屬弱鹼性碳酸泉。軍艦岩坐落在玉峰溪谷中的巨大岩石,呈三角尖形,有如大型軍艦的艦首,搭配艦身下湍急湛藍的溪水,有如一艘大型軍艦正準備揚帆出航,因此命名為軍艦岩。
軍艦岩屬於高低起伏甚大的河谷地形,河谷兩岸屬於斜交坡,河谷下邊坡為陡峭坡面,地質屬於汶水層,由淺灰色至暗灰色薄層堅緻細砂岩與薄層灰色至深灰色之頁岩或砂質頁岩所組成,偶夾有中粒至粗粒白色砂岩,具細密層理呈帶狀,多處因長期受滲流影響,砂岩均經鐵液浸染呈黃棕色銹染現象。上游為左泰崗溪、右為白石溪,兩溪在這匯集成為玉峰溪,玉峰溪為大漢溪上游支流之一,遠處為控溪吊橋。
附註三:
司馬庫斯(泰雅語:Smangus),是位於台灣新竹縣尖石鄉後山高海拔(海拔約1500公尺)的一個泰雅族部落,居民全為泰雅族原住民,也是台灣最深山的原住民部落,由於位處深山交通不便,且長期沒有電力供應,曾被稱為黑暗部落-直至1979年才有電力供應,而1991年司馬庫斯神木群的發現使得當地的觀光業有發展的契機,對外道路則要到1995年才完全修築完成,在此之前,當地居民必須徒步穿越溪谷五個小時(以當地原住民成人的腳程)到相隔一個山谷的新光部落來取得日常生活的物資以及上學。也由於較封閉的環境,當地保留了不少泰雅族的傳統生活風貌。
後來因為發現神木群所以發展觀光,現在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光地點。距離山下最大也是最近的鄉鎮竹東鎮也要將近三個小時的車程。
泰雅先祖在遷移的過程中,對於地名多以該地的地形、植物、 感受加以描述後命名,這種描述性命名方式在當時交通不便,到處遷徙的情形下,有助於部落間彼此找尋、探訪親友的參考。如鎮西堡(Cinsbu) 的意思就是「清晨,太陽第一個照到,終年日照充足,土壤肥美的地方」、「馬里闊丸」 (馬里光,Malikoan) 意思就是水源之地,「哈盆」 (Habun) 的意思就是「河谷平坦地」。「司馬庫斯」在泰雅語中指的就是銳葉高山櫟(塔塔加櫟)。這種高山櫟普遍生長在現今司馬庫斯、新光、鎮西堡山區,落葉肥沃了土壤、櫟果提供了動物充足的食物來源,形成豐富的生態,也因此地水源豐沛、獵物種類多,吸引了馬里闊丸群部分的先祖到此定居,第一眼所見盡是 Smangus 樹,便以此命名。「司馬庫斯」地名,延伸意即「櫟(橡)樹茂密,獵物豐厚、土壤肥沃之地!」,另有一說-司馬庫斯地名的由來,據部落耆老口述,是為了紀念一位名為 Mangus(馬庫斯)的祖先,Smangus(司馬庫斯)則是對於這位祖先的尊稱。
泰雅族人對於本族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大致上多認為發源地在南投縣或大霸尖山一帶。屬於泰雅族的司馬庫斯人,根據耆老的口述裡,自認祖先來自南投縣仁愛鄉 Pinsbkan(今瑞岩部落),在大霸尖山附近的 Quri Sqabu 分散(現今的泰雅族人稱分散地:思源啞口),這裡是北台灣的至高點,從高處望去,可以見到各個不同的流域,族人再分別往北、東、等不同方向遷徙,其中一支到達今日塔克金溪左岸的鎮西堡、新光一帶,並繼續擴展至泰崗、秀巒、田埔等地,這群人被稱為 Knazi;另一支則朝今天塔克金溪右岸的司馬庫斯一帶前進,並繼續向北擴展至今玉峰、那羅一帶,形成 Mrqwang 支族。因此司馬庫斯與同屬 Mrqwang 的玉峰、那羅等地關係較近,與僅一河之隔、屬於 Knazi 的新光部落反而關係較遠。Knazi 以及 Mrqwang 之間甚至曾在日治時期爆發戰爭。在日治時期和 Knazi 戰爭平息之後,司馬庫斯族人被強迫離開原居地,部份族人往北繞過 Kanan Noro(玉峰山)始遷徙至抬耀部落,後來並配合日人政策而集體遷往新樂村 Rahaw(拉號)部落、Slaq(鳥嘴)部落。日本人退出台灣之後,原司馬庫斯居民開始遷回原居地,無人居住的司馬庫斯部落自此又開始建立起族人的家屋和農地。位於深山的司馬庫斯對外交通不便,生活較為艱苦,但能回到祖先所居住的地方,對於族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1991 年司馬庫斯部落的曾振川鄰長等人到巴陵地區時,發現當地因巨木帶來的觀光業以及水蜜桃的種植而使生活大有改善。當天鄰長睡夢之際隱約聽到上帝指示在司馬庫斯也有巨木,之後鄰長想起先人所說往鴛鴦湖方向有紅水及大樹的事,於是在回到部落後發動本地居民前往尋找巨木,經過兩三個月的尋找才發現了壯觀的巨木區。部落透過各種管道對外宣傳,使巨木的存在為外界所知,少數遊客也前來一睹巨木的丰采。巨木的發現也促使司馬庫斯道路的開闢得以展開。在道路開通之前,居民必須下山至塔克金溪溪谷,然後再爬上新光部落來對外聯繫,費時三至四個小時。民生物資也必須由人背著徒步上下山運抵部落。巨木發現後,新竹縣長范振宗前來視察,並指示儘快開闢通往司馬庫斯的道路。這條產業道路在 1995 年底開抵部落,將司馬庫斯的發展帶向了不同的階段。根據 1996 年林務局公布的排行,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巨木都位於司馬庫斯的巨木區。這兩棵司馬庫斯的巨木都屬於紅檜,第二名的巨木周長 20.5 公尺,第三名的巨木周長 19.7 公尺。司馬庫斯巨木的發現並不是偶然,而是族人尋找許久的結果。
雖然泰雅族在過去有自己的信仰,但今天司馬庫斯主要的信仰是基督教。司馬庫斯教會是當地最重要的組織,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根據一九九九年司馬庫斯教會公報,一九四八年司馬庫斯族人余國進參加抬耀部落的聚會,從葉廷昌牧師手中接過以日文寫成的約翰福音手冊並帶回司馬庫斯,使司馬庫斯人開始接觸基督教。後來西方的傳教士和外地來的牧師都曾為司馬庫斯教會貢獻心力。初期的教會建築較為簡單,曾受雷擊而損壞,族人在兩星期內重建了新的教堂。在部落生活逐漸改善之後,族人即開始著手興建新的教堂,並在一九九九年一月廿九日舉行獻堂,當日來自各地的教友聚集於此地,共同慶祝教堂的落成。
司馬庫斯位於新竹山區雪山山脈主稜的山腰,面朝塔克金溪溪谷,海拔約1500公尺。2013年7月為止居民共28戶,175.5人,全為泰雅族人,部落採以色列集體農場的共同經營模式,將符合傳統價值的經營方法成立九部三會(農業、工程、文化教育、經濟、研發、人事、環境資源、餐廳民宿部,三會是長老教會、社區發展協會和共同經營大會)進行組織化運作。居民早期主要以農業為主,農產品有小米、水蜜桃、蔬菜等。近年來觀光業開始發展,居民轉向以觀光業為主,並且有民宿、餐廳等漸次成立,但當地居民仍堅持以木及竹子為建材造新的建築物。
依新竹縣政府公告,司馬庫斯道路在每日特定時段採單線管制,司馬庫斯產業道路(竹60線39.5K起,即泰崗岔路口至司馬庫斯部落之間路段)
一般車輛(四輪以上):
可上山時間:12:40以前、15:00以後(上山車輛不得在其他時間越過泰崗岔路口進入司馬庫斯產業道路)
可下山時間:14:00以前、16:40以後(下山車輛不得其他時間從司馬庫斯部落出發)
中型巴士:
可上山時間:15:00 - 15:20(上山中巴不得在其他時間越過泰崗岔路口進入司馬庫斯產業道路)
可下山時間:13:40 - 14:00(下山中巴不得在其他時間從司馬庫斯部落出發)
其他時間皆禁止上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