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文章:
106年12月27日星期三 天氣:陰
離開第一區,開始走步道,
拱橋旁的風景,
回望可以看到野柳岬(附註九)
下方是第二區的風光,
觀景台可以望海,
高處是林添禎銅像(附註十),
左邊有一座觀景台,
可以看到女王頭
第一區的風景,
接著往下走,
來到船舶測速台(附註十一)
到處都是美景,
黑色的岩石被海水沖出凹洞,
回望
路旁出現岔路,岔路的上方是瑪伶鳥石(附註十二)
步道周邊的風景清奇,
步道背面的岩壁
來到販賣區兼廁所,
蟲媽累了-留在販賣區休息,蟲爸帶胖蟲蟲往上走,
經過瑪伶鳥石
下方是美麗的峽谷,
步道有點陡,
回望
有一處休憩區,
岔路到了,蟲爸選擇往上走,
單面山的下方有豆腐岩(附註十三),
左轉上坡階梯,
回望野柳峽
美麗的步道,
野柳電塔在望(附註十四),
來到野柳燈塔(附註十五),
野柳燈塔的空間不大,
可以賞海景,
野柳電塔就矗立在旁,
開始往回走,
和蟲媽在販賣區旁會合,
開始逛第二區,
海蝕溝就在後方(附註十六),
龍頭石 (附註十七),
烤雞腿與三隻棒棒腿(附註十八),
菠蘿麵包 (附註十九),
要和女王頭合照還是得大排長龍(附註二十),
後方是死囝仔窟(附註二十一),
幾乎所有的奇岩都是蜂窩岩(附註二十二),
來到情人洞(附註二十三),
時間差不多了,從階梯路回到步道,
來到出口,
附近有觀景台,
廁所,
續次篇文章:
附註九:
野柳岬
野柳的地層主要由傾斜的層狀沉積岩所組成,海岬與海灣的形成是因軟弱的岩層被侵蝕後凹入形成海灣,而堅硬、抗蝕力強的岩石便相對突出形成海岬。
遠眺野柳岬時,它就像隻烏龜般俯臥在海中,所以又稱為”野柳龜”。野柳早期為大陸帆船至基隆港貿易的必經航道,因海域險惡,經常發生船難。因此民間傳說昔日有烏龜精潛伏在海中作祟,玉皇大帝得知消息,便命仙女騎著大象,手持寶劍下凡收妖。仙女抵達野柳時,對著烏龜精大罵:「你這野蠻的野柳龜,害人無數,我這寶劍一下,讓你不死也半條命。」,烏龜精中刀後元氣大傷,之後每當天候惡劣時,野柳岬便會冒起一股白煙,村民看到便會說:「半死的野柳龜又在喘息了。」
附註十:
林添禎銅像
早期野柳尚未成立風景區,當地屬於開放性質的風景區,安全管理出現許多漏洞。民國五十三年三月十八日,有一隊國立台灣大學的學生,到這裏來郊遊;其中有一名叫張國權的香港僑生,在海邊一塊大石上攝影時,不慎失足墜海。當時在附近販賣東西的漁民林添禎,不顧天候惡劣,奮勇下海救人。經過一番掙扎,最後兩人還是不幸溺斃。
林添禎捨身救人的故事傳開後,感動社會各界。當時的總統蔣中正先生得知此事後,特地前往致意,並下令於當地設立銅像及編譯教科書,以宣導林添禎的義勇事蹟。
附註十一:
船舶測速台
在地質公園第二區的階梯上方,有個貌似大型羅盤的平台,是台灣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後來的中國造船廠公司)所設置的船舶測速台。船舶測速台是以兩個平台為一組,相距約1.8公里,其操作方式為在兩平台上各設置一組標桿,藉由船隻行經這兩個平台標桿間的時間,推算船舶的航速。由於此種測速方式的成本較高,因此現在的船舶測速方式改以全球定位統(GPS)來進行。
附註十二:
瑪伶鳥石
海蝕平台的入口附近,在風化作用下,雕塑出形狀似巨大鳥獸的怪石,英挺地回首遠眺。
相傳曾有艘荷蘭帆船於野柳外海發生船難,漂流至情人洞前方海灣,當時船員都已罹難,而船上的小鳥停在石頭上仍一直呼救,至死不肯離去,故以其名(marine bird,航海的鳥)而命之。
附註十三:
豆腐岩
豆腐岩的形成,需要有兩組相互交錯的節理。在海水的侵蝕作用下被切割成一塊塊的方格,狀似豆腐,故稱為豆腐岩。
走在通往大單面山的階梯上可往左邊海面俯看,那裡有野柳最完整的「豆腐岩」,整齊地平鋪在海崖的崖角。
附註十四:
野柳電塔
坐落於野柳燈塔旁的無線電塔,是為了便利漁業通訊作業需要所設,由於紅、白兩色相間的塔身高20多公尺相當醒目,所以常被誤認為是野柳燈塔。
附註十五:
野柳燈塔
以野柳的燭台石為範本設計,於1967年設立,塔高11.3公尺,位於龜頭山的最高處,可從岬頂主要步道前往。野柳燈塔設立在富貴角燈塔及基隆燈塔照射半徑之間,因此加強了基隆港的導航功能。
附註十六:
海蝕溝
由於節理與岬角延伸的方向垂直,節理面受波浪侵蝕而擴大成海蝕溝。在野柳地質公園中有許多小橋是為了跨越這些海蝕溝所設置的。
附註十七:
龍頭石
為一側狀似龍頭,另一側狀似小狗頭的奇特蕈狀岩。來到野柳地質公園,當然要向龍王請安,請龍王保佑諸事平安順利。
附註十八:
烤雞腿與三隻棒棒腿
烤雞腿與三支棒棒腿,位於龍頭石旁靠近海岸處,從龍頭石往海岸方向看,可發現有根大雞腿就放在石頭上,而且上面還有著鐵網烤過的痕跡,多看幾眼就還有種香味撲鼻的錯覺。在烤雞腿的右邊 有三個較小的棒狀薑石平行的排列在一起,看起來還蠻像炸雞中的棒棒腿呢。
附註十九:
菠蘿麵包
在金剛石後方靠近海邊的方向,有個形狀相當特殊的結核。在這顆結核的上方,因具有數組交錯的節理發育,乍看之下還蠻像菠蘿麵包的呢。不過在此要特別提醒各位貴賓,為了保護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讓後代子孫都能觀賞這些奇景,在地質公園中請勿任意觸摸任何蕈狀岩、薑石、結核等地質景觀,不然每個景點都像這菠蘿麵包一樣,被某位肚子餓的貴賓給咬了一口,這樣就不好了。
附註二十:
女王頭
野柳的標誌女王頭是蕈狀岩的一種,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因受到海水差異侵蝕而逐漸形成今日的面貌。若以其高度比對台灣北部地殼平均上升速度推算,女王頭的芳齡將近4000歲。其實女王頭就是蕈狀岩,在1962~1963年間因頂部結核上的節理斷裂,從某一角度觀看時貌似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頭像,因此而得名。
如此特別的形狀,使得女王頭自此成為野柳的地標,但也讓它飽受盛名之累。除了常年風吹、日曬、雨淋之外,遊客的不當行為也加速了侵蝕的速度,2008年量測頸圍最細的部份約為138公分。
附註二十一:
死囝仔窟
位於第二座海蝕溝橋旁邊,因早期漁民生活困苦,遊客為測試當地小朋友的水性與勇氣,常在第二座海蝕溝橋上丟銅板到海中,而當地小孩為賺取零用錢,故跳入水中潛水拾取銅板,往往到了吃飯時間還不回家,直到家人到處尋找,大罵「死囝仔死囝仔趴趴走,吃飯的時間還不回來(台語)!」。
附註二十二:
蜂窩岩
堅硬的岩石上因差異侵蝕、風化而布滿大大小小的坑洞,猶如蜂窩一般,即稱為蜂窩岩,例如蕈狀石的頭部就是一種蜂窩岩。
附註二十三:
情人洞
為兩個相鄰且內部互通的海蝕洞,當地人將它們合稱為情人洞。相傳曾有一對遭家人反對的情侶想到野柳的情人洞殉情,但在洞中傷心之餘而睡著了。女孩在睡夢中,遇到一隻小鳥呼喚著女孩的名字,要女孩珍惜生命,醒來後女孩便把這個夢告訴男孩,男孩十分驚訝的告訴女孩,他也做了相同的夢,因此兩人便打消了自殺的念頭,相偕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