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文章:
106年12月27日星期三 天氣:陰
蟲爸驅車前往金包里老街(附註二十四),老街附近的停車位全都客滿
只能把車停在周圍的路邊停車格,
先去上廁所,
廁所旁有步道可以通往老街,
穿越公園,
來到老街旁的小巷,
開始逛老街,
來到廟口吃鴨肉,
廟口鴨肉店包了好幾個店面,
蟲媽點了二葷一素加一盤炒麵,總價$650元,還算經濟實惠,就是環境嘈雜了點…,
吃飽飯繼續逛老街,
來到街底,
這裏設有籃球場,
回頭繼續逛街,
蟲媽買了生地瓜,
今天開店做生意的並不多,很快就逛到另一頭的街底,
到慈護宮旁的巷子上廁所(附註二十五),
上車繼續出發,蟲爸把車停在金山遊客中心附設停車場,
金山遊客中心就在對面,
蟲爸一家人開始走步道,
不時出現岔路通往別處,
來到獅頭山公園出入口(附註二十六),
附近有一座小公園,
休息區旁有一座涼亭,
步道呈緩上坡,
岔路通往好運道,
岔路通往員潭溪景觀橋,
有一座大型涼亭,
讓大家休息一會兒,
路旁設有休息區
廢棄碉堡,
廣場旁是廁所,
廁所前方有涼亭,
步道邊坡路基流失-正在打地錨…,
下方是磺港漁港
中正亭的後方是燭台雙嶼(附註二十七),
階梯路下方有一座小公園,
廣場中央設有探測器,
這裏可以賞景,中正亭到了,
旁邊是拍照熱點,
再往下走,
這裏有一座造景休憩區,
路旁的廢棄碉堡,
又有一處賞景區,
後方也是軍事碉堡,
下方就是神祕海岸,
這裏的景色瑰麗,
回望步道,
神秘海岸是一片無人的臨海岩岸。
山壁緊臨著海岸,腹地狹小,山壁上層覆綠草,下層裸岩,岩面多紋理,與野柳、龜吼一帶海岸的木紋岩頗相似。
岩石與海水交會處,礁石多綠藻,離海稍遠處的岩石,岩面晰白而又含染橘褐紋色,自然彩繪,渾然天成。
這裡的海岸並無步道,
但岩與岩間,起伏平緩,不難跨行
海岸有大片細白岩石,為神秘海岸最美之處,
有一巨岩壁凸向外海,
岩壁間有一裂洞,洞口很窄-僅能容一人單向通行,被稱做「一線洞」
洞深不長-走幾步路便可穿過
來到神祕海岸的出入口,
連接水尾景觀公園,
水尾景觀公園以水尾漁港為主體,
員潭溪景觀橋最吸睛,
可惜人氣不佳,目前沒有商家進駐…,
來到威靈宮(附註二十八),
從威靈宮右方步道往上走一小段上坡階梯來到光武坑道(附註二十九),
附近民宅天台有三條狗盡職的對我們狂吠,
蟲爸準備了三支強力手電筒,進入坑道遇岔路後以左轉、左轉、右轉方式,約六分鐘就走完短短的上坡路-坑道內無電力設備,坑頂還有幾隻小蝙蝠…,
來到路口接回主步道,
到金山遊客中心
參觀順便上廁所,
上車回到台北買便當,接到下課的小蟲蟲,送他到位於台北車站的補習班後回家,結束了今天的行程,野柳地質公園的風景真好,但風很大-吹得蟲媽頭痛,這裏是熱門景點-時間越晚遊客越多…,非假日的金包里老街比想像中熱鬧,獅頭山公園距離不長,神祕海岸風景迷人,水尾景觀公園人氣不振,光武坑道對蟲媽來說是全新嚐試,今天的天氣不錯,規劃的景點都有玩到,希望明天能和今天一樣順利。
附註二十四:
金包里老街其實就是俗稱的金山老街,假日總是人山人海、遊客如織,店家生意興隆,各式當地小吃如卜肉、蚵仔酥,與金山特產像是芋餅與烤紅心蕃薯等都相當出名,還有老街中心的廣安宮廟口有最具人氣的鴨肉攤,自助式的端菜文化更形成本地特殊的景觀。
「金山老街」是北海岸唯一一條清代商業老街。清朝時期,老街繁華的程度如同現今商業大城,是當時往來雜沓的商業活動區域,走過一趟,可以發現老街保有許多過去繁華歷史所刻下的痕跡,鄰近慈護宮旁僅存的幾戶老房子,也就是舊時的「街屋」,傳統長形連棟式店舖住宅,有閩式建屋與洋樓立面,還有窄面進深的亭仔腳建物。鄰近還有一家傳統中藥舖,看來歷經歲月的傢具與陳列的藥罐,猶留有清代的遺緒。
如今雖然繁榮光景已成過去,但經過完善的保存規劃,老街的觀光徒步區上還鋪設雕有金包里老街特色的排水溝蓋,創意的小巧思希望给大家更多驚喜,也能重溫過去的繁華風貌,細細品味這深具古早味的老街光景。
附註二十五:
慈護宮俗稱「金包里媽祖廟」,是金山最具規模的廟宇,主要供奉金面媽祖,是當地信仰中心,鄉人更尊稱為「大廟」。當地人相信摸龍柱會發財,所以龍柱的舌尖與圓球早被摸得光亮,媽祖兩旁的千里眼與順風耳手拿金元寶,象徵著招財進寶。
200年歷史的金山慈護宮,不只是北海岸最重要的媽祖廟,更因為一則民間傳說,而衍生了一段金山媽祖到野柳做客的神奇姻緣。相傳清嘉慶年間(1796-1820)有「金面媽祖」神尊漂流海上,後擱淺野柳海岸石洞(今尊稱為媽祖洞),為當地莊民奉祀,後因媽祖神跡屢現,靈驗異常,參拜祈求之人接踵而至,野柳莊民想興建大廟供奉,後於嘉慶14年(1809)歲次已巳,廟宇在金山竣建而成,命名「天后宮」,由野柳恭迎媽祖神尊鎮座奉祀。
失去了媽祖的野柳人,對於媽祖一直是念念不忘,卻也莫可奈何,最後和金山人幾經協商後,金山人決定每年請媽祖回到發現媽祖的海蝕洞中做客一天,以方便野柳人的祭拜,而這正是金山媽祖到野柳做客的主要理由。
附註二十六:
地質及生態豐富的獅頭山,原名為金山中正公園,位於突出於海岸的金山海岬,由原來的軍事海防要地轉型為賞景觀光勝地,由於以前為軍事經常管制區,一般民眾不得而入,因而保存著許多自然原始的環境生態以及未遭污染破壞的海岸景觀。從獅頭山頂可以走濱海神秘步道通往水尾漁港,山頂的步道及砂岩山體下,保有四通八達的碉堡坑道、營房、砲台及2座懷念蔣介石的「介字亭」,保存良好的軍事建築彷彿無聲地訴說著當年枕戈待旦的英勇歷史。
獅頭山海拔高約70餘公尺,山上林木成蔭,春夏季節花木扶疏,鳥語花香。四處設有觀景涼亭,視野極佳,望東可見野柳岬,西邊則是磺港漁港與中角山海景,沿步道往北邊走去,有一座傳統式紅色涼亭-中正亭,北方海面可清楚望見著名的金山地標「燭臺雙嶼」。
位於北磺溪出口的磺港漁港,在清朝時期因運輸硫磺而得名,現今已規劃為漁港公園,每逢捕魚時節,入夜漁火點點,與星空相互輝映,甚為愜意。而水尾漁港沿岸平日風平浪靜,夜晚時海面如鏡,若逢月圓,皓月當空,映入海面時,波光盪漾,如詩如畫,也可一見金山八景之一的「水尾泛月」。
獅頭山儼然就是金山岬突出於北海岸的瞭望臺,左右各擁有一座漁港環抱,因本身居高臨下,若要盡得金山海岸景觀之美,一次飽覽三大奇景:燭台雙嶼、磺港漁火及水尾泛月,及探索特殊的軍事遺址,這裡實在是不容錯過的好地方。
附註二十七:
燭臺雙嶼高約60公尺,有著淒美「夫妻石」的傳說故事流傳著,這裡原本是金山岬的一部分,後因板塊運動形成橫直交錯節理的岩石,再加上海水及風不斷地侵蝕結果,使其與岬角分開,小小的海島經過長時間的海浪侵蝕,下方的海蝕洞逐漸貫穿成海岬,形成類似石門的海拱,後來海拱頂部崩塌,形成兩座海石柱形的顯礁,石柱岩基相連,水面上分歧為雙嶼,外形像兩座燭臺,所以被稱為「燭臺雙嶼」。
站在磺港獅頭山公園的中正亭,可以看到由金山區在民國73年設立的觀景平台及不銹鋼製的圓形框景,並勒碑銘曰「燭臺雙峙」,這裡也是拍攝燭臺雙嶼與欣賞海景的最佳地點,無論遠眺或俯瞰,遼闊的視野下,金山海岸豐富的地形景觀,美不勝收。
水尾景觀公園位於金包里溪與員潭溪交匯之出海口旁,是位在獅頭山公園山腳下的小漁里。當地規劃有「員潭溪景觀橋」,劃破天際的拱橋設計相當引人注目,可上橋跨越員潭溪,到溪畔沙灘泡泡水,悠哉地欣賞漁里風光,十分愜意。
員潭溪流經萬里與金山,由金山水尾漁港進入海洋,溪水清澈乾淨,景色怡然。可前往離景觀橋不遠處的萬里區「萬里金山自行車木棧道」,與同行的夥伴,一起來趟單車慢活之旅。
附註二十八:
威靈宮位於金山區豐漁村,當地因位處金包里溪出海口,舊名水尾。宮內主祀三府王爺,習慣稱為「水尾王爺公廟」,肇基於清光緒27年(西元1901年) ,舊名「漁獲宮」,光復後更名為「威靈宮」,沿用至今。細數歲月,威靈宮肇基至今已近百年。相傳三位王爺乃唐朝進士,朱府大王爺(面紅)、池府二王爺(面黑)、溫府三王爺(面綠)生前盡忠行義、保國衛民,昇化後同受勒「代天巡狩」 ,一同巡行人間,護國佑民。民國53年重建,民國89年重修。
該宮之沿革記錄並無詳盡文字之之記載,靠地方耆老口語相傳所留傳,據地方耆老所言,於清光緒27年(西元1901年),某日村內俗稱「尖頭」的先生,於農耕之時,突然發現海上有一艘金碧輝煌之三桅大帆船徐徐朝水尾而來,待其靠岸,前往探究,卻只見一小木舟,船上有一只香爐上書「三府王爺」四字,村民同認聖神蒞境必賜福,遂撈起供奉於岸邊小石洞內。祀後神威顯赫,眾議建廟奉祀,旋請王爺降乩覓地,得今現址吉地興造宮闕,於清光緒31年(西元1905年)建廟於現址(據金山萬里誌記載,李寶同先生著),宮名為「漁獲宮」,光復後更名為「威靈宮」而沿用迄今。斯時王爺幾度易居,終有定所可永享香煙。本宮歷經多次修建及增建為現廟貌。
附註二十九:
位於金山鄉威靈宮後方的水尾光武坑道,幽暗深具探險趣味,全長三百六十一點五公尺的光武坑道,深入獅頭山下層,地勢險要,光武坑道位於金山獅頭山下,坑道左右相連水尾和磺港兩漁港,一為水尾威靈宮上方山腰,一為磺港野台廣場,提供軍隊守護兩港。坑道內溫度涼爽,為日據時代開鑿,當時因為戰備所需,主要是用來堆放彈藥武器,主坑道內還有些分支口及機槍口,早年軍方利用坑道放置軍糧、機槍和彈藥,光復後被列為軍事管制區,開放後的坑道,成為金山鄉豐漁村重要的觀光景點。
隱匿在獅頭山中的光武步道,處於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斧鑿的山洞,並不寬闊,僅容兩人錯身,加上坑道高二公尺、寬約一公尺,前來的民眾都是牽手互相扶持,才能順利走完路程,雖然路程只有十分鐘,但過程卻是十分緊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