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2月19日星期一 天氣晴
今天是大年初四,蟲爸先送小蟲蟲到K書中心讀書,回家接到蟲媽和胖蟲蟲後朝淡水老街出發(附註一),一路車行順暢,把車停在捷運淡水站附設地下停車場,淡水捷運站後方的公園沒什麼人,
蟲媽買了杮餅和芭樂乾,
開始走金色水岸(環河道路)
時間太早,遊客還不多,
蟲媽在新建成餅店買次日早餐,
旁邊是海埔新生地改建而成的觀海廣場,
許多攤商才剛準備擺攤,
路旁的造景雕塑,
金色水岸表演舞台,
讓大家休息一會兒,
行道樹很有型
到碼頭區觀海,
背後是觀光市場
蟲媽想喝這家珍珠奶茶很久了,
坐在路邊享用珍球奶茶,
繞行觀光市場旁的小巷子來到中正路
一邊是臨時搭建的表演舞台,
另一邊是福佑宮(附註二)
中正路的人流比較多,
公明街的攤商還在補貨,
續行中正路,
老街廣場設有宮燈造景,
火車展示,
大型聖誕燈,
蟲爸一家人到馬路對面的大塊牛排吃中餐,
這家餐廳今天的生意不錯,
吃飽飯來到老街廣場觀賞造景,
火車頭
宮燈隧道,
地圖造景
在水岸碼頭吃冰淇淋
臭豆腐
逛逛觀光市場,
觀光市場今天的生意不錯
渡船碼頭往八里方向的排隊人龍嚇到蟲爸了,為避免來、回兩趟船班都得長時間排隊-蟲爸放棄八里老街行程…,
渡船碼頭旁設有天棚區
旁邊有土耳其冰淇淋秀
繼續往前走,
和造景合影
來到馬偕登岸處(附註三)
觀賞小海灣對岸的榕堤
小海灣底部有救生隊,
觀潮藝術廣場(附註四)
讓大家休息一會兒
附近設有流動廁所區
路旁的遊客中心
榕堤水灣餐廳
觀賞對岸的馬偕上岸處,
榕堤水灣餐廳的造景很吸睛
榕堤到了(附註五)
讓大家坐在岸邊吹海風
榕堤步道開始變窄
出現向外延伸的堤岸,
堤岸包圍的小海灣,
回望榕堤步道,
繞行小路
來到中正路,這裏是淡水老街交管的起點,
這一帶是淡水的行政中心,
來到得忌利士洋行(附註六)
參觀內部的畫展,
後排是輸入品倉庫
接著來到淡水藝術工坊-對面是剛剛經過的觀潮藝術廣場
左轉小路-這裏展示了台灣知名畫家陳澄波的作品,
底部是淡水禮拜堂(附註七)
回望畫作展示區,
旁邊是滬尾偕醫館(附註八)
參觀內部設施,
近看淡水禮拜堂,
旁邊有一家很有型的餐廳,
來到三角公園(附註九)
附近有木下近涯紀念公園,
中正路上另一段交通管制的起始點,
整條中正路人山人海,
右手邊公明街也是人潮洶湧
回到捷運淡水站,
廁所大排長龍,蟲爸帶大家到淡水大學餵魚順便上廁所,經過五虎崗記雕塑,
魚躍淡江雕塑
背面是宮燈大道,
來到福園
土司麵包吸引了魚群聚集,
餵完魚和蟲媽會合,
淡江大學附近新年期間找不到吃的,連7-11便當存貨都不多…,
蟲媽決定自己準備晚餐,回程意外的塞車,花了近兩個小時才回到家,結束了今天的行程。
附註一:
淡水,是一個充滿歷史的小鎮。位處臺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臺灣大門,西元1858年開港通商,是臺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境內除淡水河口狹小平原外,泰半為大屯山陵所被覆。今日的淡水區,舊名「滬尾」,而「淡水」則是一個總稱,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帶,甚至是整個北臺灣。關於「滬尾」這個名稱的緣由,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原居於此的凱達格蘭族語之音譯;一說認為淡水從前有許多捕魚的石滬,在石滬尾端的村莊自然就叫「滬尾」了。而隨著港口的日漸發展,「淡水」的名稱也逐漸取代了「滬尾」。商旅船舶的熱絡景象雖已不再,但走在淡水街道上,一座座洋式、閩式、日式的舊建築,彷彿都在訴說著小鎮的悠悠往事--從西元1629年西班牙人進佔、西元1642年荷蘭人入侵,歷經清政府的統治,以及日治時代的歷史舊事。
拜訪淡水,徒步悠遊是不錯的賞玩方式,中正路、真理街、重建街、三民街、清水街一帶,最能展現老街古風及各時期建築特色。遊客可搭乘往返淡水、八里及淡水、大稻埕間的渡輪,淡水河風情,盡收眼底。
一般所說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帶(從渡船碼頭附近到與中山路交會口路段),含其周圍鄰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老街上零星可見一些局部保留舊建築趣味的屋舍,加上古董藝品店林立,更顯其古樸風味。沿街可欣賞精雕細琢的石藝、木雕作品,店家細心收藏多年的古董文物,飄逸優雅的詩詞字畫,以及各色裝飾藝品。看河、觀山、坐船,古老的遊趣一直延伸到現在,因有淡水河、渡船頭、漁人碼頭等景點,加上捷運的便利,讓淡水老街的媚力無人能擋。
淡水老街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重建街、清水街等一帶,鄰近淡水捷運站,由於交通方便,因此淡水老街每到假日總是人山人海,為全家出遊、三五朋友逛街的好地方,淡水老街也集美食、小吃、老街為一身,近年來淡水老街更因不少古董店及民藝品店進駐,也營造出民俗色彩與懷舊風味。
淡水港周邊是北部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淡水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工商活動繁榮,文化昌盛的區域,但是,淡水港在日據時代以後漸漸淤塞,基隆港的興起更讓淡水港相形失色,於是沒落成為一座地方小漁港;可是,卻沒有影響到淡水的發展,反而掀起了一股觀光旅遊熱潮,雖然在現今科技商業發達的社會,新式樓房林立,卻依然可在淡水老街上見到許多的古早式磚造店舖,座落期間的數座老廟宇,更反映出本地的開發史:最古老的福佑宮相傳始建於18世紀清雍正年間;文昌祠、龍山寺、興建宮等紛紛於19世紀落成;祖師廟亦相繼於20世紀初落成。漫步在坡道間,造訪淡水老街體驗先民的生活點滴猶躍然眼前。
淡水老街歷史悠久,也發展出多樣的飲食風貌,緊鄰海岸的中正路上便有眾多海鮮餐廳林立,其中以價廉物美的海風餐廳最受歡迎;淡水老街小吃方面,淡水魚丸、魚酥、鐵蛋、阿給等最膾炙人口;淡水老街中正路兩旁林立著眾多魚丸、魚酥店,其中不乏歷史悠久的老店,如德裕魚丸、可口魚丸、許義魚酥等;耐人尋味的鐵蛋則是反覆滷製,最後蛋白縮成薄薄的黑色韌皮,氣味香醇,阿婆鐵蛋已有30多年歷史,是淡水老街最知名的小吃之一;阿給的作法是油炸豆腐皮中塞滿粉絲,在糊上魚漿,蒸過後澆上特製的辣椒醬,便成了這道淡水老街風味特殊的小吃。
附註二:
淡水福佑宮創於清朝隆末年所建, 嘉慶元年(1796年)竣工,是早期淡水的閤港廟,淡水人昔日稱為「媽祖宮」。 福佑宮是淡水街的發源中心,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與對岸八里天后宮有風水消長之有趣傳說。福佑宮歷經多次重修和街衢變遷,卻一直保留傳統的風貌, 廟內的石雕樸實而渾厚,木雕及媽祖、千里眼、順風耳之塑像水準更是非凡!古物保存更是不少,是研究淡水港埠發展之珍貴文化資產!
附註三:
「馬偕藝術銅像」位於淡水郵局後方河岸處,由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王志文教授所作,銅像設計為馬偕上岸的意象,又稱「馬偕上岸處」。馬偕博士手捧聖經跪在地面上禱告,位於他身旁的是他搭乘而來的小船。1872年3月9日下午3時,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博士(Rev,Georgelie Mackay)搭「海龍號」由此登陸。自此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之基地,並擇淡水為家,在此娶妻生子,死後埋骨於斯土。
馬偕藝術銅像是台北縣政府補助淡水鎮公所辦理的「藝術街坊發展方案第二期工程」第一階段的項目之一,藉由對淡水這片土地有所貢獻並建立深厚情感的外籍人士─馬偕博士的溯源,鋪陳出淡水在地居民與遊客透過融入新創意、建構新淡水以延續淡水在地歷史傳承的精神。由「馬偕上岸處」銅像、觀潮藝術廣場、藝術街298(淡水藝術工坊)、滬尾偕醫館、馬偕銅像三角公園,連接為淡水藝術展示中心。
附註四:
觀潮藝術廣場位於「淡水藝術工坊」(中正路298號)對面,是淡水老街上難得的綠地及藝文空間。此處原本是一片被鐵皮圍籬塵封已久的公有土地,屬於教育部和軍備局的停車區空地,於2007年(民國96年)經過當時的台北縣政府和淡水鎮公所共同努力,重新整理及綠美化後,搖身一變成為連接老街與淡水河岸美景的藝文休憩空間,搭配各項精心規劃的硬軟設備,為淡水老街衍伸出更加廣闊的休閒旅遊空間,深度淡水文化藝術意象,無論是平日,或是例假日,都是在地居民,以及遊客休憩的難得綠地空間,更是市府辦理各項藝文、公益活動的舉辦場地。
廣場融合自然、歷史及藝術,兩側設置「記憶之牆」與「願景之樹」兩面藝術大牆,希望能邀集更多人共同來創作,一起留下回憶、許下願望。2007年12月19日開幕當天邀請100名民眾將願景投入「願景之樹」,並邀請台北縣長周錫瑋將第2000個願景投入,象徵對於「淡水河口藝遊網」的文化藝術發展重視的允諾與祝福,隨後進行封管。並計畫在兩年之後,舉行開啟儀式,檢視「願景之樹」是否隨著時間和政策的灌溉,而茁壯成生命力旺盛的大樹!以及書寫者的願景,有多少已經美夢成真!
附註五:
淡水榕堤,從淡水渡船頭沿著河堤走約150公尺長的堤岸,共有9棵老榕樹,是新北市政府公告列管的珍貴樹木,屹立於淡水河口已逾百年,見證了淡水的繁榮與發展,電影「小畢的故事」也曾在此取景。這段堤岸籠罩在整排茂密的榕樹群綠蔭之下,被稱為「榕堤」,整排榕樹伸長的枝幹橫越堤岸步道,一直延伸至河面,如同綠色隧道般為此段路提供遮蔭,在此可遠眺觀音山色,更能近覽臺灣八景之一的「淡水夕照」。
榕堤旁的坐椅上有「忽忽」和已故街貓「馬小三」的銅像,忽忽是愛貓女作家林蔚伶的筆名,2009年年底在淡水河畔餵完流浪貓,徒步返家途中遭機車騎士撞傷不治。為紀念她、也宣達淡水人與動物和平共處的概念,由雕塑家王秀杞以忽忽兒時的模樣打造。
附註六:
得忌利士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1871年代由經營航運業務的英國得忌利士洋行所建。2013年剛剛完成修復的重新啟用,位於淡水老街末段,埔頂下方、舊稱烽火段。清末,此段洋行林立,得忌利士洋行便是其中之一。然而特殊的是,此洋行不僅具備一般洋行的貿易功能之外,更主要經營航運業務。是清末臺灣開港及北臺灣航運發展的歷史見證,其存在是淡水區烽火段過去洋行林立的歷史證據。
2008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配合中央政府「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將淡水老街中正路後段「打造淡水藝術大街」一案列為重點施政,「英商得忌利士洋行」則列於相關工程範圍中,期間針對該兩棟建物的文化資產價值與定位進行許多討論,後由淡水區公所向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依建築法第99條規定申請「紀念性建築物」認定獲准,並由淡水古蹟博物館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系黃俊銘教授進行區域內相關歷史背景與建物現況調查,並將研究成果作為後續復舊修復之基礎資料、確立未來保存、修復與管理維護方針。兩棟建築所在位置,當時為鄰近德記洋行(Tait & Co.)的「道格拉斯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清末文獻檔案稱「得忌利士洋行」。目前依當時空間使用功能,前棟定名為「第一檢查場」,後棟定名為「輸入品倉庫」。2013年3月30日重新啟用時,於前棟「第一檢查場」舉辦「老洋行‧新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復舊特展」。
前棟建築物,為面寬五開間的一層樓磚石砌構造,屋面鋪傳統仰合瓦,其主要結構可分為正立面的磚連拱、兩側石砌山牆,以及位於內部的西式木構架拱等三大部份,其中磚連拱結構包括樑柱構架及拱兩部分,兩側山牆屬承重牆系統,木構架拱則為山形構架與木拱的組合,各有不同。其中仿哥徳風味之木架構拱,為目前全台僅見,更具特色
後棟建築物,為矩形的廣間型建築,結構主體由屋架、柱、牆體以及基礎所構成,後期在北面增建許多空間,增建空間連結北方的古蹟「日商中野宅」。屋架由特殊形式之中柱式木屋架和拉力桿組成,是支撐屋頂載重作用之主要構架,東西兩面山牆與北面牆體為斗砌磚牆,南面牆面由九個磚拱牆組成。該建築物於2013年3月完成修復工程,並辦理開幕啟用。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期望藉由該空間的的重新開啟,來承續此一建築物的過往歷史、使用架構、實用價值與精神,並藉以紀錄淡水街區歷史面貌與記憶。
附註七:
淡水禮拜堂位於淡水馬偕街8號,於1998年08月29日公告為新北市市定古蹟,為淡水著名的文化古蹟。1872年3月9日,來自加拿大的偕叡理牧師(Dr. George Leslie Mackay,人稱馬偕博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也學習閩南語和地方文化。而原租賃的房子,不但是作為醫院,也是傳教的地方,這是第一代的教堂。
隨著1901年馬偕去世,淡水教會進入了新的時代,新的教堂於1915年在現在的位置改建為一所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鐘樓設於正門上方,淡水暮色歌詞中「教堂鐘聲心空虛 響對海面去」正是禮拜堂鐘聲的寫照。
1928年因不敷使用又適逢馬偕來淡水傳教六十週年,淡水教會於是決定改建,興建經費除了由會友、學生和各友會奉獻外,其大部分由馬偕牧師兒子偕叡廉,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且親自設計、督建。於1932年改建,至1933年9月3日完工。改建後有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RC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1986年屋頂因傳統屋瓦維修困難,故採用進口鋁質浪板全面翻修,也將傳統玻璃改為鑲鉗彩色玻璃,教堂正面有著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鐘樓則是「五餅二魚」及「客西馬尼禱告」的基督教義。
禮拜堂是一座設計仔細且施工嚴謹的建築。就設計層面而言,建築物有許多細節(detail),包括柱腳、牆面、砌磚法、扶壁、拱窗、平拱窗、尖拱窗、線腳、水平飾帶及尖頂等。以上都必須仰仗精密的設計圖與施工圖才能完成。再者就施工層面而言,西式建築的地基、砌磚法、鐵骨桁架與樓梯都具有極專業的水準,顯見出自優秀且很有經驗的泥水匠之手。據傳洪泉及黃仔樹師徒從清末即長期爲馬偕建屋,至1906年及1909年的宣教士宿舍亦可能出自洪、黃二匠師之手。這是流行於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一種建築式樣。2009年,鎮公所拆除教堂南面的舊街屋,大大改善了教堂周邊的環境,增添古蹟風貌。
附註八:
滬尾偕醫館(Hobe MacKay Hospital)位在臺北縣淡水鎮馬偕街6號,緊鄰淡水禮拜堂,屬於直轄市定古蹟。馬偕博士在1872年3月9日抵淡水後,先於馬偕街24號(實為淡水廳官府官員馬房)租宿,並在此處開設診所,為人診療、供應西藥,不久又增加開刀、拔牙和住院等設施,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又熱忱,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馬偕博士的奎寧水(quinine) 是特效藥而大受歡迎,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
當時馬偕博士邀請駐淡水的外國人和洋行所聘的外籍醫師,到醫館主持醫療並傳授醫療技術。同時他也訓練學生和本地傳教士,加拿大也曾派專業醫師華雅各 (Dr.J.B.Fraser) 前來淡水駐院主持,唯兩年後因其妻病逝淡水而返國,其夫人今仍安葬於淡江中學旁之外僑墓園。1879年一位住在美國底特律的馬偕夫人,為紀念逝世不久的丈夫馬偕船長,慨然捐贈美金3000元給淡水的馬偕博士,做為建醫院與宣教的基金。馬偕博士遂用其中的2500元重建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1884年中法戰爭曾作為清軍的軍醫院,救護不少傷兵而立功,劉銘傳特頒獎表揚,因而聞名全國。1901年馬偕去世,馬偕醫館關閉。1905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宣道會派宋雅各醫生來台,醫館重開。1912年為紀念馬偕博士傳教40週年,建造馬偕紀念醫院於台北,以繼承其遺志,就是今日的馬偕紀念醫院。
此醫館為馬偕所設計,並由「洪泉」所蓋,他是淡水甚出名的泥水匠,一般稱為「泉仔師」,其徒弟後來都是北部洋式建築的師傅。屋體為閩南式民宅,有著閩南瓦的屋頂和西洋栱形的門窗,極富趣味。外貌雖樸實,內部格局單純方整。因面臨海邊,地基抬高約1M,以防止濕氣上升,基礎外垣圍奇哩岸石材,階梯採雙邊設計
《馬偕博士在淡水》:「建築體為馬偕親自設計,請淡水最有名的泥水匠洪泉師所蓋,採閩南式與西式建築混合型式,入門右邊為開刀房。」內部仍有手術濯洗臺、壁爐、門鐘等設備,以及馬偕當年所用的風琴、西式餐桌、鐵床和當時醫療所用的藥瓶、藥罐等。偕醫館醫務遷移後,偕醫館作為教會書房,提供聖經聖書。後作為教會所屬團契使用,並做多元性再利用。
附註九:
淡水三角公園,位於馬偕街路口與中正路交會處,1914年馬偕街街口的小公園淡水人俗稱為「三角公園仔」,在當年三角公園是人力車招呼站。三角公園也是早期淡水居民的地標與聚會的集合地。民國50年左右三角公園內建有一防空壕。曾是淡江中學、淡水國中、文化國小學生經馬偕街上下學的出入要道。後來公園被拆除,民國85年(1996年)設立馬偕石雕。三角公園內的馬偕雕像在「淡水旅遊地圖」上為馬偕之路的起點,終點為真理大學內的大禮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