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文章:
108年1月16日星期三 天氣:陰轉雨
蟲爸驅車離開小野柳,經過東河時在東河肉粽王買了滷肉飯當作中餐,東河肉粽王的店面很不起眼-相較於附近知名店家東河包子店,但這家店的滷肉飯蟲爸大推…,下一站是三仙台(附註二),
三仙台免門票,但需酌收停車清潔費,
廁所上方有奇岩造景,
停車場周邊處處有造景,
在路旁的休息區吃中餐,剛買的滷肉飯和蟲媽準備的零食…,
這裏的風很大,蟲媽戴上蟲爸外套所附的帽子…,
這一間廁所的規模更大,
服務中心就在旁邊,
展演舞台,
服務中心右手邊是賣場,
讓大家入內參觀
中庭是座位區,蟲爸買了四條羊羹-當兵時讓蟲爸很懷念的食品…,背面是熱食和其他商家
服務中心左手邊也是賣場,
商品以伴手禮為主
座位區前方設有巨石造景,從另一個角度觀賞展演舞台,
造型很可愛的遊客中心
礫石步道的出入口到了,
旁邊有兩座涼亭,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整個三仙台,從民國76年起,台灣東海岸上矗立了一座絕美跨海大橋,從本島如陣陣波浪般銜接到三仙台,八拱橋的設計是有環境生態保護的考量。設計師李華棟先生為避免生態被破壞,特意將橋身設計成八段上下起伏的階梯,除了避免吉普車直接從本島開到三仙台,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過多的遊客造成生態負擔,
回望
附近的奇石
礫石步道結束,接上水泥步道,
來到八拱橋的前方,
在八拱橋前方的巨石下方休息,
坐在八拱橋下方的枯木上可以觀賞八拱橋,
也可欣賞礁岩區,
回望巨岩
走上八拱橋可以看到剛剛走過的礫石灘,
背後是三仙台,三仙台是一處岬角,經年累月因海水侵蝕而成了一座離岸島,傳言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上此離岸小島,故稱此地為三仙台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礁岩區,這裡因強烈的海蝕與風化作用,形成許多海蝕柱、海蝕溝、壺穴、海蝕洞等景觀
風很大,讓人幾乎可以浮在空中,來到八拱橋的末端,
路旁有三仙台的步道圖,
我們開始走木棧道,路旁有許多如白水木、林投、台灣海棗等濱海植物,
有一座造景涼亭,
讓大家坐坐,
涼亭中央有公仔,
木棧道繞行巨岩,蟲爸決定右去左回,路旁的植栽很不錯,可以觀賞海景,
四周圍都是礁岩,
後方是三仙台的主礁岩,
來到步道終點,
從觀景台回望,
蟲爸打算繞島一圈,先脫離木棧道,島上散佈著海蝕溝、壺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 ,蟲爸發覺這裏的路跡並不明顯,蟲媽和蟲蟲們的手腳都不是很俐落,蟲爸放棄繞島計劃-從這裏回頭,
左手邊是來時路,蟲爸一家人從右手邊繞行巨岩走回程,
這裏設有指標,
回到八拱橋了,
這回是順風而行,
續次篇文章:
附註二:
三仙台位於成功東北方約3公里處(11號省道111K處),是由突出的海岬與離岸小島所構成的。面積約22公頃。因人為干擾較少,也是研究海岸植物生態的重要據點,並列為自然保護區。阿美語nuwalian意為「最東之地」、Pisirian意為「牧羊之地」。漢人與當地阿美族人,各自對三仙台有其傳說。因島上有三塊巨石,相傳「八仙」中的李鐵拐、呂洞賓、何仙姑曾於島上停憩,在山上留下三仙足印,故名三仙台。阿美族人則流傳著三仙台藏有守護神「及發烏安」海龍的故事。
海拔最高處約77公尺,屬於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岩,在海水經年累月的侵蝕下逐漸由岬角成為離岸島。周圍有隆起的珊瑚礁分布。海岬北側為礫石海灘,潮水和海浪翻湧沖刷海灘時,會發出震撼的聲響。由於長期受到風化和海水侵蝕,形成許多造型奇特的海蝕地形如海蝕柱、壺穴和隧道型海蝕門,由三仙台向西望去的成功鎮是多層的海階地形,成階的海階台地為農耕集中帶。
火山集塊岩為三仙台地層主體,原來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斷了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附近海域魚類豐富,是漁場亦是有名的磯釣場所,也是各級潛水的好地方。全區有許多海蝕柱,停車場附近有較小的海蝕柱,三個較大的海蝕柱位於三仙台島上,最高約80公尺高。島上北端的濱台有許多壺穴,直徑最大者達5公尺,深4公尺,東北岸有一隧道型海蝕門(合歡洞),長58公尺,寬約3公尺,高約3至4公尺,沿著集塊岩的節理,貫穿小島的東北部,為通往小島南岸的捷徑,另外島上隨處可見林投(由拱橋通往涼亭的步道沿途幾乎都是林投)、台灣海棗、白水木和濱刀豆等濱海植物。
三仙台是台東最熱門的風景區,東管處在此設有三仙台遊客服務中心,中心裡提供旅東部旅遊相關諮詢服務,展示室則以介紹三仙台島為主軸,遊客可在了解三仙台島的著名景觀與多樣生態,三仙台燈塔坐落在三仙台島的第二岩峰,呂洞賓岩上,並設有287階的石階可供人員自岩底攀爬至燈杆所在地。位於三仙台和台灣本島白守蓮之間的海域設有定置漁網,漁民向新港區漁會申請放置於此處,平日將膠筏停泊在基翬漁港內,定時前往該海域收取漁獲,遊客在穿越跨海拱橋或在白守蓮海岸,即可見到漁網的浮標在水面上載浮載沉的景象。
三仙台從原本的岬角歷經長年下來的海水侵蝕成為離岸島,為方便遊客登島,地方政府於民國76年興建一座八拱跨海人行步道橋。因造形優美,已成為當地地標。三仙台的八拱紅色跨海步橋長約320公尺,造型如長龍臥波,氣勢壯觀;島上地形景觀與生態資源極為獨特稀有,海岸植物種類繁多,是研究海岸植物生態的重要據點,可循規劃良好的步道觀賞沿途生態及地質觀賞。上島遊覽約需2小時,遊走其間可欣賞壺穴、海蝕洞、海蝕溝、海蝕凹璧等特殊地形,以及珍貴稀有的海濱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