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文章:
113年2月14日星期三 天氣:晴
過馬路來到紅毛城(附註二)
諮詢服務站(售票區)旁是遊客服務中心
遊客服務中心旁置放了一輛遊園車,
來到草皮區,
紀念品販賣部前方設有室外下午茶區,
與古井造景合影留念,
爬上古井造景旁的陡上坡階梯步道,
來到安東尼堡
這九面旗幟標明了紅毛城曾經的主人,
進安東尼堡參觀,
地下室是監獄,
離開安東尼堡,來到前清英國領事館官邸
附近設有古炮區
荷蘭木鞋很有看頭,
前清英國領事館官邸設有空間名稱圖,
先參觀一樓,
循階梯走上二樓,
二樓大多是房間,
前清英國領事館官邸旁的咖啡廳開門營業了,
側看前清英國領事館官邸
下坡階梯路通往出入口,
從南門離開紅毛城,
循馬路往上走,經過設於真理大學的大教堂,
來到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園區的大門不是很氣派(附註三)
購票入內-先走草皮區,
這片斗子牆很有來頭,
草皮區的角落設有大型涼亭,
讓胖蟲蟲休息一會兒,
廁所前方的彈坑是清法戰爭遺跡,
主建物就在眼前,
主建物前方設有觀景台,
讓胖蟲蟲與觀音山合影留念…,
進入主建物參觀,
出入口設有諮詢服務站
小白宮對面的荒地已整理成一片綠地公園…,
來到多田榮吉故居(附註四)
主建物規模不大,
最尾端建物用途不明,
庭院設有池塘造景,
離開多田榮吉故居,造景天橋橫跨馬路,
回望,
這條馬路被設計成馬偕故事藝廊,
來到長老教會教堂(附註五)
教堂前方是陳澄波室外畫廊,
教堂右側是滬尾偕醫館
來到三角公園-設有馬偕博士雕像
三角公園旁設有造景步道
步道盤旋向上,
來到木下靜涯舊居(附註六)
入內參觀,
從二樓陽台俯瞰庭院,
木下靜涯舊居右側設有石碑造景,
來到紅樓(附註七)
紅樓是一間餐廳,
前院是戶外咖啡廳,
循步道往下走,
來到淡水老街,
福佑宮整建了好久-邊修繕邊募款…,
蟲爸在這家店買了兩粒水煎包-@20元,
右轉淡水老街公明街段-人頭滾滾…,
來到淡水老街公明街段的另一處出入口,
我們在這裏吃晚餐-上午買的車輪餅、剛買的水煎包、蟲媽準備的雞腿、飲料…,
傍晚的金色水岸公園人氣爆棚,
淡水河岸自行車道人車混雜,
臨時廁所人氣最旺,
街頭藝人賣力表演雜耍,
淡水捷運公園設有一整區人像素描攤位,
將各種工具當作樂器的街頭藝人認真演奏,
捷運站廁所大排長龍,
蟲爸驅車離開淡水,一路雖然車多但還算順暢,17:10回到家,結束了今天(也是整個春節)的行程…,
附註二:
紅毛城又稱滬尾城-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為國定古蹟。西元1624年西班牙人侵入台灣後,於北部雞籠(基隆)外的社寮島(和平島)上建造了聖薩爾瓦多城,又於1626年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興建聖多明哥城(紅毛城);約在1642年時,本來據守在南部的荷蘭人北上將西班人趕出台灣,在1644年在聖多明哥城的城址附近重建聖安東尼堡,由於外國人本身髮色稍淡且偏紅,因此平埔族人大多稱外國人為紅毛番,而紅毛番住的地方為紅毛城;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南部的荷蘭人,北部淡水的荷蘭人見大勢已去於是也撤走,紅毛城也連帶成了一座廢城;直至清朝康熙時期,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紅毛城再度成為淡水河口防禦要塞,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1867年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並在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終於在民國69年(西元1980年)將紅毛城正式收歸台灣,現在紅毛城園區也成為民眾淡水旅遊的好去處。
淡水紅毛城全區分為紅毛城及領事館兩部分:紅毛城的主堡為正方形格局,適合防衛,地基深、牆壁厚,加上『外石內磚』的砌法,在古代可不畏砲火的攻擊,可能因地勢高聳,在荷蘭時代並沒有做突出的碉堡,而且把設有樓梯的西南角當作防衛的中心,正對著河口方向;紅毛城主堡內分為上下二層樓,內部採用半圓筒形的穹窿結構建造,上下樓的穹窿方向相互垂直,讓主堡更加穩固;英國人進駐後,將原先灰白色的紅毛城,粉刷成紅色的特色牆身,還將尖形屋頂改成平台式,在東北及西南角位置增設角樓二處,二樓南側外也增建露台,露台上同樣設有雉堞及槍眼,居高臨下看守,以防止入侵者侵擾;位於紅毛城東側的英國領事館,是紅磚、拱廊的洋樓建築,完全不同於紅毛城強硬、封閉的城堡性格,精美的磚造建築,英國建築師設計、中國技師施工,領事館運用中國建材,紅磚樓、拱圈迴廊、斜屋頂和高台階卻成功地表現出典型的殖民地建築的特色。南門是紅毛城內唯一的中國風建築,是清朝初期修築紅毛城圍牆時同期的建築物,位於紅毛城園區入口處。南門整體建築為使用觀音山石堆砌而成,門額上題有南門二字,並設置東西兩大門,南北兩小門,目前僅留南門,其餘東、西、北三座城門已於英人時期為出入安全管制而拆除並封閉。
英國領事館位於新北市淡水區,屬於淡水古蹟園區內的一部份,淡水紅毛城的東側;英法戰爭後,西元1867年英國人藉著淡水開港通商的機會,向清廷永久租借紅毛城做為英國領事館,主要工作包括處理國際事務和照顧僑民,同時兼管海關稅務;在西元1891年,由於淡水港的貿易興盛,英國商務拓展,英國領事館的業務於是日漸龐雜,其地位自然也更加重要,因此在紅毛城旁增建一棟雙層的紅磚洋樓,建築風格為典型的英國殖民地建築式樣,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見的英國領事館。英國領事館院子裡滿植玫瑰花,計畫興建這座精美的紅磚洋樓的英國領事館為Bourne(或Holland),英國領事館完全不同於紅毛城強硬、封閉的城堡性格,當時聘請英國建築師設計,紅磚及匠師來自福建廈門;英國領事館牆壁為清水紅磚,屋頂是閩南紅瓦,但是一樓屋內彩色地磚則是爪哇產品;英國領事館內部仍呈現原有的擺設及掛至歷史圖片資料:英國領事館一樓西側為客廳及書房,東側為餐廳及配膳室,後側為洗衣間及數間傭人房;迴廊立面是弧狀拱形,兼具遮陽擋雨的功效,並保留英式傳統的窗台與門面設計,樓前的草坪,後院的綠蔭更是歇腳休息的好地方;英國領事館二樓有3間大臥室及貯藏室,入口設一座扶手大樓梯通往二樓,天花板懸垂大吊燈,十分氣派;另外,在英國領事館正面,刻有『VR1891』及英國的薔薇花圖案,可以看出當時的磚雕手藝十分精細,綠瓶欄杆的對比色彩以及院子裡的玫瑰花也是英國領事館的特色之一。
附註三:
小白宮是清朝時期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在1862年時滬尾洋關正式設立,淡水開港通商後關務繁雜,洋關員增加,變在埔頂的『居留地租界』興建三座豪宅供洋關員居住,當地人稱為『埔頂三塊厝』,小白宮是一棟殖民地式建築,建築為西班牙白堊迴廊式建築,表現出休閒地、舒適地、第二個家的生活情趣,洋人俗稱小別莊(bungalow);小白宮建築外設有走廊,這種走廊流行於19世紀,將維多利亞時代的紅磚鄉村建築與印度熱帶建築拱廊結合創造出的一種新樣式;小白宮中有11個半圓拱圈,東、西面各有四個半圓拱圈,十分具有規律對稱的特性,在視覺上具有協調柔和與美感;而在東、西、南三面的拱券迴廊,除了添加視覺效果的美感之外,還可增加光照面積,使每一個空間都能得到充足的日照與視野;令人贊嘆的是,小白宮內門窗的位置均與迴廊拱圈相呼應,採光性及通風性良好,更方便由室內觀賞室外景色,可見設計者的巧思與才能。
在後來不平等條約解除,洋關官員紛紛撤出台灣,政府也疏於管理,小白宮因此漸漸落寞、蕭條;至民國85年(西元1996年)曾一度被財政部報廢,準備拆除進而興建大樓,經淡水地方人士、團體、學者、專家發起小白宮搶救行動,政府於民國86年(西元1997年)評定小白宮具有歷史意義,在建築上也具有其獨特的價值,而定為第三級古蹟。
附註四:
多田榮吉故居現址最早是清朝學海書院的學田,後為日本學產財團的產業,民國初年由多田榮吉購得,並申請自用自來水,成為全淡水、乃至全臺第一戶接自來水的民宅,使得本建築在人文意義外,增添了地區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的地位,在保存上更加具有價值。多田榮吉故居位在埔頂山丘的半山腰,座北朝南,後有山坡,前為陡峭駁坎,基地居高臨下,可以俯瞰淡水河岸及觀音山優美的風景。建物原址在清代為學海書院的學田,今日的地址是馬偕街19 號,鄰近淡水圖書館、小白宮及文化國小。此宅以紅檜木搭建,外牆的雨淋板、屋頂的黑瓦以及屋內的平竿緣天花板至今仍留存。亦是淡水地區較早接引自來水的民宅,不僅對當時臺灣自來水事業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本宅最有歷史性紀念的價值之一。多田榮吉故居已於民國94年(西元2005年)4月公告指定為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附註五:
長老教會教堂位於偕醫館的旁邊,是淡水最早成立的教會,由於淡水是馬偕牧師開始傳教的地方,因此這座教堂也就成為台灣教會的發源地。教堂建立於1891年,原來是白色的外牆與方形鍾塔的建築。1932年重建時由馬偕牧師之子偕叡廉先生所設計,採仿哥德式建築,外牆由紅磚所建,包含尖塔、尖拱圈、飛扶壁、木架天花板、彩色玻璃等元素,並設有方型鐘塔,禮拜堂約可容納三百人,更保存一架自1909年使用迄今的古風琴,現為淡水最大之基督教長老教會聚會所。
加拿大出生的馬偕牧師在西元1872年渡海來臺傳教,他是第一個在台灣北部傳教的長老教會牧師,他在淡水傳教、定居,並與台灣女子張聰明結婚生子。西元1901年因喉癌在淡水去世,葬於淡江中學內的私人墓園。馬偕牧師以行醫輔助傳教,在淡水設有「偕醫館」,為病人拔牙,並以新式藥物治療瘧疾,又幫人戒除鴉片煙癮。此外也設立「牛津理學堂」及創辦「淡水女學」,寫下台灣女子教育第一頁。目前仍保存著1880年馬偕牧師初建時的面貌,該建築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有閩南瓦的屋頂及西洋圓拱的門窗。偕醫館是當時台灣北部第一座西式醫院,延續至今,長老教會更擴增醫務,成立了「馬偕紀念醫院」。
附註六:
木下靜涯在淡水的住處,位於三層厝26番地(淡水區三民街2巷2號),是一古舊的磚造瓦蓋兩層樓房,可以眺望淡水河和觀音山,視野極佳,木下於畫中用印稱「世外莊」,西元 1934年以後,木下更著力於臺灣高山生態的描繪,充分表現出臺灣高山充沛的生命力,其作品取材觀音山者甚多。返日後木下住在北九州市小倉北區,不再參與日本畫壇活動,除執筆作畫,多半以教導業餘畫家或製作客戶訂購作品為主。民國77年(西元1988年)留下「好日好日又好日」的短句後撒手西歸,享年102歲;民國34年(西元1945年)台灣光復後,木下靜涯在淡水的住處被當作淡水稅捐分處主任或稅捐處官員的宿舍,先後經許趙竹如、戚報湘、胡弘成、李文波、王美月、邵震坤等人士住過,民國79年(西元1990年)後逐漸荒廢,民國99年(西元2010年)12月8日由新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經過內部整修後供人參觀。
附註七:
紅樓在19世紀末期,由一位富有的李姓船商所建的住宅,正對著觀音山與淡水河的這棟殖民地式洋樓,可說是淡水黃金時期的洋樓華宅的代表作。在周圍現代民方的環繞下,更顯得古典靜謐。目前進駐了私人企業經營的紅樓餐飲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