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1月28日星期四 天氣晴轉陰
國際星辰旅店06:30就開放用餐,我們拖到7:30離開房間,電梯班班客滿-蟲爸一家人只能走樓梯到二樓餐廳,餐廳果然如同預期中的人聲鼎沸,蟲爸運氣不錯-找到最後一張空餐桌,餐廳的規模不小,主要在中央食物區取食,旁邊也有一座食物台,環境相當整潔-隨時有專人清理,大多數住客都是來台旅遊的陸客,但並沒有傳說中大聲喧嘩、不守規矩的事情發生,大家雜亂中帶有秩序的吃早餐,菜色相當豐盛,大家都吃得很飽足,
吃飽飯後回到房間休息-蟲媽從昨天晚上就開始打包行李…,
退房後
蟲爸從建國三路往中山高的方向出發,已過上班時間的建國一路相當壅塞,從建國路交流道上中山高往北車輛更是多得驚人,下岡山交流道後往岡山方向,直走介壽東路連接介壽路連接介壽西路連接石潭路,見左手邊有一家非中油非台塑的加油站,下一路口右轉忠孝路-路標很不明顯(蟲爸錯過忠孝路,只能多繞一大圈),走到底右轉17線,循指標左轉山頂路(岔路有兩條,不要走比較大條的四維路),再循指標即可到達漯底山自然公園(附註一),
蟲爸把車停在免收費停車場(也可路邊白線停車),
停車場附近有棵樹形非常漂亮的欖仁公,
旁邊就是漯底山自然公園入口,入口旁設有導覽地圖,
由入口起至原營區崗哨道路十分平整.
沒多久遇到一條岔路,岔路通往北橫步道,園區內的步道分為南、北橫二方向;走北橫步道則是可以很快抵達瞭望台和堊地地形,毋需再經過南橫步道便可由中間的連接道路回到入口處。蟲爸選擇右轉走岔路,
步道一開始還算好走,
沒多久來到一座高台,
高台通往紅色的梯子吊橋-漯底山吊橋。
漯底山吊橋限載重30人,在漯底山吊橋上,可遠看彌陀的景致。
這裡也有不錯的東北面視野,岡山機場看得一清二楚,
過了漯底山吊橋後有一處休憩區,
讓大家在這裏坐坐,
繼續出發後可以看到過去碉堡的遺跡,
接著開始進入比較原始的步道,這段步道顯得崎嶇不平,可能是因為近日下雨-相當溼滑,
不時會出現奇特造型的樹木和神出鬼沒的碉堡,
可以從樹木的縫隙中看到下方的景緻,
上上下下的地了好一陣子後步道轉為高架木棧道,
漯底山自然公園內的步道,除了堊地地形區是平緩的木棧步道外,其餘多是高度、長度不一的的階梯木棧道。
這座木棧道好像萬里長城般時而上坡時而下坡,
不時出現跨越溪谷的木橋可以欣賞特殊風景,
這段路走得汗流浹背,堊地地形漸漸出現,
步道就繞著堊地地形而走,隨處都可以欣賞這片美景,
可惜濃密的林蔭擋住大部份景緻,
走到高處可以看到市區景緻,
又有碉堡出現,
進入木棧道區,
來到泥土路,
接上木棧道,
木棧道還是高低起伏,
從高處可以欣賞滿出的綠意,
下到雜木林
又接上木棧道,
木棧道還是起伏不定,
偶爾來到高處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片段的堊土地質,
木棧道開始上坡,堊土地質越來越清楚,
沒多久來到一條岔路,直行通往北橫步道,木棧道連接北橫步道之後,可以清楚的欣賞大片的泥岩堊地奇景,
左轉通往觀星台,
蟲爸選擇往觀星台的方向走,這條木棧階梯相當陡但並不太長,
氣喘噓噓的走完上坡階梯,景色霍然開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好大一座碉堡,這是位於彌陀鄉制高點的觀星台,海拔56公尺,現在作為觀星台的碉堡,原來是一座大砲台-可以進到裡頭眺景並感受過去監控台海的戰時感。
等殿後的蟲媽上來後先回頭拍照,這片平原風景美得讓人贊歎-在這裡可以眺望彌陀魚塭和台灣海峽的美;
觀星台旁有其他造景,
登上觀星台,先到內部拍照-觀景台內部是拍照的樣板景點,
接著來到觀星台外緣,
從這裏往下看別有一番景緻,
環繞觀星台外緣,可以看到觀星台後方星光劇場,
觀星台前方是觀景平台,該瞭望台的經費來源是民國99年9月15日,由巴西地區華僑共同捐贈贊助的,在碉堡觀景台這裡除了可以欣賞彌陀的街區和魚塭景致,天氣好的話還能遠眺85大樓、壽山、興達港、永安漁巷,
接著繞到觀星台後方的星光劇場,星光劇場是一塊廣場旁邊架設了兩座大涼亭,涼亭的前方設有木質座位區,每一排座位還有高低落差,漯底山步道上有樹蔭的地方不多,所以也蠻多人走累了就在這邊休息。
離開前回望星光劇場和觀星台也是一幅美景,
這裏其實是一片大草原,被道路一分為二,
枯黃的短草皮遠遠看來心曠神怡…,
漯底山有四座砲台,每座砲台前都有平台
第三砲台前有兩座泥火山噴口,
目前仍持續流出泥漿.漯底山的惡地是南化泥岩層的延續,山上目前還有二個小型的噴泥口,噴泥口本來非常大,軍方為了防禦工事安全在噴口處築起水泥,將泥岩引入排水溝中。碉堡炮台外碉堡小山坡並有特殊的泥火山溢出道路,
位在另一個砲陣地旁的泥火山,有火山錐的構造,小巧可愛,
第一砲台碉堡前設有平台
途中還會經過中央景觀台,在這裡可以遠眺大、小崗山。
草皮面積廣大,一路看來讓人心情愉快,
途經一座廢棄營舍
來到舊營舍,從前的舊營舍目前整理得蠻乾淨的,
周邊漆上色彩鮮豔的迷彩塗裝,不過除了廁所外其餘部分未開放。
廁所位於舊營舍後方,這裏也是一片草皮,
布置了許多造景,讓遊客到這裏來忘記是為了解決內急問題…,
來到舊營舍正前方,
有一處設施完善的籃球場-最大的特色就是加了一個特大棚蓋,另也有一般公園內可見的運動設施。
另一邊則是兒童遊戲區。
這裡還有一處漯底山自然公園的意象留影區,相當的逗趣和可愛,結合過去軍事管制區的形象以Q版的方式來呈現。
兒童遊戲區除有玩沙池外,一旁還有樹屋的景觀台,
最吸睛的莫過於這入口處的五百障礙高牆的模擬意象牆了。
入口處仍保有過去守衛的崗哨;
一路往下走就可以回到停車場,
因為沒想到高速公路壅塞情況如此嚴重,漯底山自然公園的路標又很不明顯-蟲爸多走了許多冤枉路,我們到的時間延遲許多,沒時間走南橫步道去看堊地風光,許多景點也是走馬看花,算是留了一點遺憾下次再來補足…,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一:
「漯底山自然公園」(「漯」可以唸ㄊㄚˋ或唸ㄌㄨㄛˊ),漯底山又稱「凹底山」,早期有幾座泥火山噴口,由地底噴出的泥漿在經年累月之下堆積出五座環立的小山頭,屬於像田寮月世界般的堊地地形,處處可見光禿禿的泥岩景色;漯底山是觀賞泥火山特殊奇景的好地方。其內有全台灣最靠近海濱的泥火山,呈現迷你版月世界堊地形,漯底山堊地形也是南化泥岩層的延續,但與烏山頭泥火山成因可能不同。 由於泥質岩層裸露,受雨水沖蝕,使得山坡陡峻,表層土壤乾裂鬆動,加上含水性差,顯得格外脆弱,不僅植物不容易著生,動植物生態並不豐富。漯底山堊地形的土質屬於泥岩且不透水、顆粒微細、灰白或灰黑色。酸鹼度約在六點七左右。漯底山是由大小泥岩山群所組成,除中央山頭(即駐軍構築的碉堡)外,四周圍繞有幾座小山,但會隨著天候雨季而改變其地形與地貌。山上目前還有兩個小型噴泥口,位在中央山頭,直徑都很小,約三到五公分,目前軍方為了防禦工事安全起見在噴泥口處築水泥,將泥岩引入排水溝中。
漯底山分佈的範圍長約八百公尺、寬約六百公尺,標高52公尺是彌陀區的最高點。由於地處高雄濱海地區的高地之上,再加上整個彌陀區除此處外其餘皆為平地,因此自日據時代漯底山一直為軍方管制的地區,全區56公頃,早年由陸軍砲兵單位駐守,並列為軍事管制區,一般人是無法隨便上去的。自96年駐軍撤離後,解除列管並撥交彌陀鄉公所管理,現在已經成立了漯底山自然公園,並在多方努力下成為了鄰近鄉鎮居民登山休閒的好所在。漯底山除有軍事遺跡外並被發掘出距今1400年蔦松文化遺址,為包括漢人文化層、蔦松文化以及牛稠子文化的多文化層遺址,蘊藏千年貝塚。具觀光價值,生態豐富,存有多樣原生種植物,
漯底山自然公園除了在其中的堊地地形之外,漯底山自然公園其他地區則顯現出山巒起伏、林蔭翠綠的自然景觀,漯底山自然公園並有多處自然步道供遊客在其中散步,且由於漯底山自然公園的自然地形保留相當完整,也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遊玩,當地更棲息有珍貴的璐鶯群,並有許多天然的植物景觀在其中,
有別於臺灣其他的堊地風景區,漯底山自然公園除了特殊地形,還有海岸線的自然景色,這裡沒有高高的圍籬,能近距離觀察泥岩堊地和泥火山噴口,民眾可以深入營區、一探展望良好、改建成觀景台的砲台碉堡,俯瞰大、小崗山和彌陀街區,遠眺永安漁港、壽山和興達港,飽覽台灣海峽的海岸線風光,欣賞美麗的彌陀夕照,還有機會看到岡山機場軍機起降的英姿。由園區入口至觀星台經北橫和南橫步道環繞一圈,臺灣最靠近海濱的迷你版月世界即可盡收眼底!若時間充裕,也可結合附近的蔦松文化遺址、南寮漁港和永安濕地等景點,安排一趟包含泥岩堊地、飛機砲台、濱海溼地、史蹟文化的一日遊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