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文章:
105年2月11日星期四 天氣陰
天空不時飄落豆大雨滴,蟲爸得往回趕路了,回程是一連串的上坡木棧道,時而陡峭,
時而平緩,
經過一座木棧道後,
來到最上方,
這裏是待老坑山山頂(附註五),待老坑山,海拔382公尺,有一顆編號一0九五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為花崗岩石材,是為日據時代實施土地調查時所埋設的。待老坑山位於台北市文山區和新北市新店區的交界處,山頂無視野,卻是木柵地區登山健行的熱門地點,這裏有一處平台,旁邊設有休憩椅,
讓胖蟲蟲坐在基石上拍照,這裏留在其他登山隊的登頂標示牌-讓胖蟲蟲也神氣一下,
因為蟲爸擔心下雨,沒辦法讓胖蟲蟲在椅子上休息很久,
我們開始下山,下山的石階路平整好走,一路往下蜿蜒長蛇一般,
岔路出現,往左通往杏花林,
這裏的視野開闊,可以看得很遠…,
回到通往瓦厝支線的岔路,
左轉瓦厝支線,先和聆風亭合影,
步道一路往下,路旁有休憩椅-讓胖蟲蟲休息一會兒,
步道漸漸鑽入竹林中,竹林越來越濃密,
突然間來到到開闊空間,駁崁上方有一座好漂亮的涼亭,在旁邊農舍的襯托下有異常的風情,
下方是茶園-
整個山坡種滿了茶樹,
遠方的杏花林清楚可見,這一帶步道環著山脊走,隨時都可以眺望杏花林…,
再往下走沒多久遇到一座大型鴿舍,
步道繞著鴿舍走-來到民居聚落,
下方是瓦厝登山口,走一段車道
抵達下方的「瓦厝製茶農場」 ,
左轉入步道,
在一座大型民宅的大門旁有一條小巷子,
鑽進小巷子後可以看到許多觀光菜園,
颱風造成的土石流失還沒有修復,
老泉街45巷與指南路三段34巷交會處有一座大型農園-造景很吸睛,
這裏是樟湖步道瓦厝支線的出入口。
循34巷的馬路往下走,在轉彎處可以看到通往樟山寺的紅色噴漆,
右轉走沒多久即看見樟樹步道的出入口(附註六)。
樟樹步道全程都鋪花崗石石階,路況更勝樟湖步道,步道穿過樟湖聚落的山坡地帶, 沿途有古厝、老樹、農圃、茶園、池塘及土地公廟,充滿農村田園風情, 途中建有台亭供遊客休憩,設施完善便利,一路都可看見老少遊客徜徉其間。步道一開始就是充滿特色的農園,
颱風把路旁的樹枝壓彎-經過這段步道得低頭走,
又遇到一處更大的農園,
接著來到民居聚集處,這裏有一處復刻景點-老樟的厝,此區地名為「樟湖」,可見早期這片山谷原先擁有茂盛的樟樹林,如今樟樹已不多見, 沿途僅老樟的厝附近有一棵較大的樟樹而已。
山坡多闢為茶園及農圃,因此樟樹步道較少遮蔭, 但視野遼闊,適合欣賞風景。天氣陰涼時候,走這條步道最為舒適。
駁崁下方是假日農園的場地,
路旁有一處觀景台,
可以眺望大半個台北市,
接著繼續往下走,接著來到不思亭,這座涼亭位於轉角山窩-陰氣逼人,
步道開始往上,土埆厝就在路邊-是一般民宅,
路旁隨時有岔路可以通往樟湖步道,
晃腳亭到了,
這裏很像是公車候車亭,但座位明顯墊高,坐在上面可以晃腳…,讓胖蟲蟲在這裏多休息一會兒,
步道四處都種滿了茶樹,
最醒目的是高壓電塔,
轉轉穀倉到了,穀倉有兩座,一座在步道右方,
另一座在步道左方,最大的特色就是涼亭可以人力推動旋轉…,
從這裏已經可以看見步道中最大的觀景台-彩雲亭,雲亭位於明鏡池上方,是樟樹步道主要的遊憩區,附近有一片楓樹林,楓樹林旁設有大型休憩區,明鏡池周邊有環池步道。 池塘中有兩隻石雕水牛,一大一小,浸在池中,探頭張望,栩栩如生。
從彩雲亭旁的步道往下走,
來到彩雲亭下層空間,接著走碎石路來到楓樹林,
楓樹林旁邊的休息區人潮洶湧,
回頭往環池步道的方向走,環池步道可以清楚的看到彩雲亭,這裏是拍照最美的取景角度之一,
彩雲亭下層可以看到明鏡池裏古早時代水車的復刻版,
回到步道可以看到附近有水牛拉車的模型,
步道開始陡上,回首來時路如詩如畫,
陡坡是石板路,只有在轉角處設有半面階梯,
走到底就來到樟湖步道另一處出入口,
帶胖蟲蟲到貓空纜車站上廁所,此時的貓空纜車站人山人海-都是排隊等下山的遊客,
蟲爸很慶幸自己是騎機車上山,上完廁所來到纜車站旁的觀景台,觀景台有兩層,
中間有木質階梯相連接,
是一座大型木造景觀,來到上層觀景台
可以看到遠方山嵐,
也可以看到美食區,
更能看到下方排隊的人龍…,
慢慢往回走到機車停車處,此時大部份的車輛都被剛剛的山雨趕走-天氣已轉晴,蟲爸悠栽的帶胖蟲蟲邊兜風賞景邊下山回家,今天感覺特別餓,晚餐吃得有點過量…,
附註五:
待老坑山海拔382公尺又名德高嶺,位在二格山系西伸主稜上的最高峰,因曾為屈尺原住民出草之處,古名為「刣老坑』。此地的登山健行路線一路平坦,沿線景色蒼翠引人,二格山尾稜止於新店、青潭兩溪,是條輕鬆的登山路線,附近有銀河洞、大春山莊等,蒼綠映簾,風景幽靜宜人,是熱門的旅遊景點。
附註六:
樟樹步道前身為貓空地區四通八達的保甲路線之一,近年搖身一變成為當地最具特色及最熱門的登山步道。樟樹步道於規劃之初,考量當地農產運輸及民眾登山健行之用途,結合兩者所需規劃出平緩型步道,極適合各年齡層休憩、賞景、共遊。沿途以營造古樸的農村風情為主題,如相思炭窯、豬舍、牛車、茶園、埤塘、穀倉、土角厝、茶園、菜園等羅列其中,蘊含著當地人文歷史,隨著季節、花卉、作物收成,步道呈現多元豐富的面貌,值得民眾前來品味體驗。
早期貓空地區生活與炭窯息息相關,在貓空纜車站附近即可發現一座老舊的相思炭窯述說著農村的興衰,為了推動貓空地區觀光產業,讓炭窯及鄰近的土角厝以既有型式復舊,並保留原有農家元素、豬舍及製茶之空間,在該區形塑一股懷舊的氛圍,創造貓空復古農村觀光特色。
往前進入樟樹步道,沿線的茶園風光、景觀水池、牛車、穀倉等農村意象設施,讓遊客一探農村生活,還有一旁的社區大學農園能讓你自己耕作,
以貓空纜車站為出發點,步出貓空站左手邊即設有一處面積260平方公尺之站前廣場,可提供民眾集合停等,準備下一段遊程,主要設計理念是以木柵、茶葉及吊硞為意象,使遊客一出纜車站即能了解當地地名典故及代表之農作。另外與休閒廣場隔路相望的是一心二葉涼亭,結合一心二葉意象及仿壺穴地形景觀蝕刻,更強化突顯此一特色,站在涼亭平台上可遠眺到臺北101哦;由涼亭向前走50公尺,即可看見整建完成農村早期之典型建築土角厝、豬圈及炭窯等,這些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之建物,均是以原有空間、型式整建並加入復古元素修復而成,雖尚未能成為古蹟,為其自成之懷舊氣韻,能讓人將時間停留在50年代,同時讓參訪民眾瞭解農家製作木柵鐵觀音茶及自製木炭的過程。
再往下走入樟樹步道,進入人車分道空間,是目前全市第一條全平緩型式之步道,無論年長者或小朋友,都能輕鬆走完全程。沿線設置有面積800平方公尺之景觀生態水池,除蓄積雨水提供農作灌溉外,更有調節微氣候之功能,池裡放養臺灣本土魚種,回復本土生態,池畔規劃設置有休閒平台、涼亭以及步道提供參訪民眾漫遊休閒逍磨半日時光。另外沿線並佈置有早期農家使用的牛車、仿穀倉形式之涼亭、以及仿磚厝農家之涼亭,讓遊客除了一探農村生活外,還能體驗早期農家生活,別具一番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