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5月21日星期六 天氣雨
一早就開始下雨,雨勢雖然不大,但時下時停-挺煩人,因為行程早已規劃-只能準時出發,10:20離開家,北二高往南下大溪交流道往大溪、復興方向走,員林路二段直行,左轉埔頂路,先到貴族世家大溪埔頂店吃中餐,這家店未設專用停車場,但附近白線區很多-停車還算方便,用餐環境不如國際店,但菜色很合蟲蟲們的口味-大家都吃得很飽,
上車後續行埔頂路,右轉公園路可以看到兩座小型停車場,蟲爸把車停在路邊停車格內, 埔頂公園有幾個入口,我們從公園路進去,這裡有設有無障礙坡道,公園入口處利用石頭砌成一道流線形的圍牆-很有歐式風格,
宛如古羅馬的城堡建築,埔頂公園建立的時間已久,建築上還能清楚看見當時縣長呂秀蓮所題的字,
大溪埔頂公園位大溪埔頂重劃區內,天然綠地佔地萬坪,還有北二高劃穿公園的景象一進公園就可以看到高聳大樹排成的林蔭大道,
左手邊是一座大草原,最醒目的是一座紅色涼亭,
右手邊也是大草皮,周邊有步道,步道的開頭設有木製休息區,
草皮上設有有兒童遊樂區,包括單槓及溜滑梯等設施,這一區有好幾個家庭正在從事戶外活動,
蟲爸帶蟲蟲們到樂區邊緣的運動設施玩,這裏有滑步機、
扭扭樂、
甩腰器…,
蟲蟲們逐項嚐試…,回到主步道,來到隧道區,
大溪埔頂公園有北二高經過,將埔頂公園畫分為兩個區域,隧道下方就是北二高,
穿越隧道就可以到公園的另一邊,這裏一樣是綠意盎然的大草地公園,
右手邊有一個露天音樂台,
左手邊是兒童遊樂區,
先帶蟲蟲們去上廁所,雨越下越明顯,蟲爸原本打算到木製休息區避雨-但被其他遊客捷足先登,
蟲爸只能到另一座大型紅色仿古涼亭休憩,
雨勢一直沒有停歇,
蟲爸趁雨小一點的時候往回走,原本打算把車停到大溪橋旁的河畔停車場-得走一段上坡路到大溪中正公園,但因為下雨天遊客較少-蟲爸決定往大溪和平老街的方向找停車位,順利的把車停在大溪國小假日臨時停車場-計時收費@30元,
從出口過馬路來到一座好特殊的教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溪教會是哥德式建築,殿堂內高聳空靈,由外射進來的天光,令信徒更能受到上帝的存在,此棟大樓在民國87年改建,強調的是哥德式尖塔造型及紅磚砌成的外觀,加上彩繪玻璃…,
前方就是大溪中正公園的側面出入口(附註一),
大溪中正公園建於1912年,原名「大嵙崁公園」,1927年8月,大溪公園經台灣日日新報票選為「台灣八景十二勝」。1920年更名為「大溪公園」。1975年為紀念蔣中正,改名為「中正公園」。2005年桃園縣政府將周邊景點規畫為兩蔣文化園區。公園內頗多「阿公級」的老樹,特別是老榕樹,巨碩的樹幹,盤錯的樹根,枝葉茂盛,綠蔭盎然,
走沒多久就來到日據時期相撲場改建的圓型表演場(附註二),
表演場今天有活動-現代話劇表演,蟲爸對這種活動興趣不大,直接繞到後方的超然亭,
大溪神社的舊址,已變成一座三層樓高的超然亭,涼亭是鋼筋水泥的建築,基座卻是鵝卵石堆砌的大平台,此基石正是昔日神社正殿的礎石,是神社重要殘餘建物,前面左右側各有一座石獅子,左為雄石獅子,右為母子石獅子,屬於昔日神社所有,上頭刻有「大溪 加藤仁作」、「奉納」、「昭和七年十月」等字跡
昔日神社除了拜殿、本殿外,還有鳥居、碎石參拜道、石燈4對、唐獅子1對,二次大戰後,神社本體及鳥居先後被拆除,留下鵝卵石台基、參道(改鋪石板)及唐獅子一對,石燈被分解集中在超然亭前圍籬起來,
大溪鎮公所在超然亭前,重新建造了一段參拜道,參道左右側各設五座石燈籠,以重現當年神社的情景。
超然亭的一樓是大型休憩區,設有長條型、圓型的石椅,光線比較昏暗,
有一座露台,露台中央設有石製造景,
蟲爸輕易的跳上石製造景-小蟲蟲怎樣也上不去…,走到超然亭的二樓,二樓也是休憩區,設備和一樓大同小異,
三樓是一個觀景台,
可以眺覽大漢溪的景色。大溪橋曾是大溪對外的唯一通道,多年前舊橋經過賀伯颱風的摧殘破壞後,經過大溪鎮公所翻新整修,將外觀整個重建變成跟大溪老街相仿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人行道橋,橋的兩頭橋頭如城堡壯觀來設計,兩側的人行步道還設計為花台牌樓,呈現復古吊橋型式,搭配橋面紅磚、拱門、石雕等等,典雅浪漫富有巴洛克建築風格,橋上還裝配燈飾,在夜晚中燈光投射時的樣子,非常的美麗迷人,目前已經成為桃園大溪重要的觀光旅遊景點之一,大溪橋長約330公尺,專門設計為人行走道以及自行車通行,汽、機車無法通行進入。
離開超然亭後開始走步道,
從大溪中正公園也可以直接下樓梯去大溪橋走走。
有一座半身銅像是為了紀念民國54年蕭曜友士官因援救落水學童王保莉而不幸罹難的事蹟,
大溪鎮公所結合大溪的特色,建立了許多特色休息區,
從這裏除了可以觀賞大溪橋外,還可以看到位於大溪橋兩旁的武嶺橋及崁津大橋,因為當初大溪舊橋老舊不堪使用,另外建造「武嶺橋」於1994年取代大溪橋的功能,而後續由於從北二高下大溪交流道後,可以前往桃園觀光鄉鎮「大溪」、「復興」的只有這條橋樑,而造成每到假日都一路塞爆,為了舒緩交通,後續才建造崁津大橋,方便遊客進入大溪鎮,復興鄉以及石門水庫。
開始迴轉繞行公園一圈,
有一處兒童遊樂區,
來到陀螺廣場(附註三),陀螺廣場設有休憩區,中央最大的陀螺可以旋轉-周圍一圈比較小的陀螺是固定的,
回到圓型表演廣場後方上廁所,
表演廣場的演出仍然火熱進行中-大部份的遊客都集中在這裏…,
旁邊就是復興亭,復興亭是日據時代「忠魂碑」的遺址,基石尚在,舊址已蓋了一座中國式的圓形涼亭。石塊砌成的基座,造型很特別,石塊是來自大溪草嶺火山的玄武岩,
附近的池塘,形狀像台灣。
池上有一座彎橋澤民橋,
帶蟲蟲們到橋上餵魚,
這裏的魚體不夠大,對蟲爸帶來的麵包也不熱情,勉強餵了兩片麵包就離開了,池塘的後方有一條古蹟步道,這條充滿日式味道的表參道為後來重新修建的,
接下來的步道來到轉彎處-環繞著大草皮走,
到處都有涼亭,
大草皮的中央是獅子之鐘,
來到一處運動器材區,
旁邊是架高的休息區,
這座休息區的規模很大,中央是先總統蔣公騎馬的銅像,蔣大帥頭戴軍帽,腰佩軍刀,手握韁繩,表情堅毅,英姿煥發,應是北伐時期的樣板造型,
這裏有一處公園出入口,對面是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壹號館(附註四),
壹號館的規模不大,外面圍繞著眾多日本觀光客,蟲爸不喜歡人擠人,走馬看花的瞄了兩眼就回到大溪公園,
步道的末端和馬路平行,出口連接綠意盎然的大溪藝文之家(附註五),
桃園市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開館滿1年,自民國105年4月1日起至6月12日舉辦「打開木視界」系列活動,推出包括「名椅的前世今生」、「遇見福祿獸」、「木傢俬Time Marchine」、「街角書屋」等主題,活動地點主要大溪蔣公行館戶外廣場、武德殿、蘭室、愛鎮五色島故事屋、梅鶴書院、天井逅書,大溪藝文之家出入口後方有道短牆,矮牆的正面,還可看見為紀念先總統蔣公,所做成類似壁畫人像圖騰-先總統蔣公一生的重要時刻,
矮牆的背面也有圖騰,
再往下走是當時衛兵站崗守衛的小碉堡,
大溪藝文之家,園區內由三座單棟建築物組成,分別為大溪公會堂、蔣公行館及藝術工坊。
最外側是全國第二高的蔣公銅像
草皮區中央設有福祿獸,遇見福祿獸是結合藝術家與在地青年木藝匠師,將大溪牌樓上的吉祥物化身為造型可愛的小獸,大溪老街的巴洛克式建築中,每件雕刻都有不同的故事,令人直呼可愛。
福祿獸旁邊是「木傢俬Time Marchine」展,這是由設計團隊邀請老、中、青三代的木藝匠師提供珍貴的木作工具(閩南語「傢私」),再結合時光機的概念,打造出一座如同移動城堡般的行動美術館,象徵傳統木藝精髓經過時光累積演進。
有著顯眼紅磚色的是大溪公會堂-也就是現在的蔣公紀念館,建於1921年2月-日治時期的聚會所,提供市街住民集會、典禮等活動使用,並曾為日裕仁皇太子派侍從官巡視時,進餐與休憩的場所。這棟建築物,源自於英國安妮女王樣式的「辰野式」風格, 除了磚造的牆面之外,還有著斜角的屋頂,就像是一個小別墅,
大溪公會堂今天正舉辦木工特展-椅子,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為推動大溪本地木藝創作,以及產業的創新與活化,於105年5月17日至6月26日,在大溪公會堂及蔣公行館舉辦「家具新生-2016台灣木家具創作交流展」,邀請來自台灣各地12位木家具創作者,帶來50多件作品共同參展,提供大眾另一種觀看當代木家具的角度。現場有多位志工引導並維持秩序,
從後門來到後院
可以居高臨下的位置遠眺大漢溪。
公會堂後方白藍色建物在台灣光復後被規劃為總統行館,在日本時代是公會堂的寢室與廚房,於1950年代改建作為蔣介石總統的住所。室內設有會客室、餐廳、廚房、臥室及書房等房間1975年蔣公逝世,1976年修建,1978年改設蔣公紀念館並開放民眾參觀。總統行館右手邊有三間展室,第一間是獨立展室,
第二間、
第三間展示相連結,
左手邊是簡報說明室,有影片介紹大溪人文、地理及本次活動重點…,
離開大溪藝文之家繼續往前來到武德殿(附註六),先來到辦公室-原憲兵隊宿舍,
辦公室後方有一空地,這裏有五隻貓-每隻貓都很乖,其中一隻還和蟲媽擊掌-沒用爪子…,
越過辦公室後出現一棟壯麗的日式建築-武德殿,走傳統日式建築的武德殿,設計簡約沒有華麗裝潢格局,卻能營造出威嚴的氣氛。
在大溪武德殿展出的「名椅的前世今生」,精選英國、中國、埃及3大文化體系的家具,從中可看出現代家具的靈感,原來是源自深厚的傳統文化。
武德殿後方是大溪圖書館,
參觀完武武德殿後我們開始回程,車子意外的多,但蟲爸還是順利的送小蟲蟲去台北車站補習,讓蟲媽和胖蟲蟲在家休息,蟲爸回老家陪老爸、老媽聊天,21:00出發到台北接回小蟲蟲,今天雖然下雨,但規劃中的景點都有玩到,而且因為意料之外的雨勢讓蟲爸有機會把車停在大溪老街-蟲媽省掉從大溪橋爬坡到大溪中正公園之苦,星期六真累,蟲爸頭一沾枕就昏睡到天明…。
附註一:
桃園中正公園位於大溪區西側處,大溪老街附近,是一個充滿歷史風味的老公園。原名崁津公園,建於西元1909年日據時代,為日治時期的台灣十二勝之一。1920年更名為「大溪公園」,1975年改名為「中正公園」。設置有神社、公會堂及相撲場,光復後神社變成「超然亭」,相撲場成蓮花池,公會堂改成蔣公行館。桃園中正公園以居高臨下之勢,擁有極佳的視野,公園下方有步道可以連接知名的大溪橋跨溪遊賞溪景,大溪橋僅供行人徒步,橋身採用與大溪老街相仿的巴洛克風格,拱門、石雕十分精緻,每到夜晚燈火美景輝煌璀璨,吸引許多攝影家前來取景。
大溪中正公園內存有日據時日本人所建大溪神社舊址,雖經歲月流逝已無完整建築體,但還是保留有部分遺跡,樹下不少石桌石椅都是當時所設置,上頭還留有當年石頭放置記錄年代。「復興亭」則是日據時代「忠魂碑」的遺址,基石仍在,上頭已改為中國式涼亭,入口兩側的石獅保留了下來,而主體建築大溪神社已改為樓高三層的「超然亭」,從此置高點即可俯瞰大漢溪美景。
大溪區公所計畫重新打造中正公園,並將此地定位為歷史遺跡,積極整修維護,為重現當年日式情景,於超然亭前修築一段仿日參拜道,道路兩側則設五座石燈籠,展現濃厚的日本風情。
木藝生態博物館本著保存文化資產與結合在地社群的理念,推出「大溪木藝產業」和「大溪常民生活」兩大核心主題,將公有館舍重新修繕,空間涵蓋武德殿及22戶日式宿舍群,採分年分階段修繕開放,同時串連起當地各個歷史街屋,將整個大溪打造成一座人文博物館。
除了一覽博物館本身的文化歷史外,如果時間夠充分,不妨走出館外,造訪巷弄中的街角館,這15處街角館與博物館合作,為遊客導覽大溪在地的工藝之美,每個街角館就是一個主題的小分館,如達文西瓜藝文館、新玉清木器、協大木器行、下街四十番地工房、協盛木器等皆在和平老街上。另外,在大溪老街盡頭,就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大溪中正公園,園內留有日據時代大溪神社遺址;穿越公園另一側進入大溪藝文之家(蔣公行館),園區包括了日治時代的建築「公會堂」及「蔣公行館」,都極具特色,透過深入走訪大溪的街頭巷尾,也將昔日風華一一重現。
附註二:
相撲場位置設於神社旁高地,中央地區堆高成一個圓形土坵平台,其四周共有四個看台,外圍種植樹木供觀眾遮蔭,整體形成一個同心圓空間,是絕佳的露天競技場,後來國民政府將其改為圓形水池,並聘請匠師鄭貴琳以水泥製作生龍活現的大型噴水鯉魚,一時成為公園內最受民眾歡迎的景觀,可惜抽水機械維修不易,加上造景老舊,最後拆除改為睡蓮池,民國95年桃園縣政府將其改建為表演廣場,
附註三:
在大溪地區開發早期有一名為林本源商號的成功墾戶,該敗團主人林平侯於西元1843年大溪街區中心建立一座通議第大宅,因為林平侯具有官方身份地位,所以請來許多唐山高級木作匠師協助興造,落成之後,匠師們紛紛定居於大宅旁,成家立業,因而開啟大溪木器產業,匠師們閒暇之餘教導子女自製童玩,其中最實惠的就是陀螺,大溪陀螺的特點在於小孩子們會選擇不同特色的木材來削製,並且發展出巨型陀螺以及多種不同的玩法,使陀螺成為大溪地區代表性的文化產物,
附註四: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基於包存文化資產與結合在地的理念下而生,成為桃園縣升格後成立的第一座公立博物館──將整個大溪定位為「無圍牆的博物館」,讓民眾走入大溪就像走進一座博物館。源於北歐的「生態博物館」概念,提倡「居民」才是核心角色,顛覆了一般人對博物館的刻板印象,不但是台灣首座冠以「生態」二字的博物館,也是目前除了宜蘭與金門外,台灣西部地區首創的無圍牆博物館。大溪從1810年代開始便有木器業在此紮根,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現在的和平老街、康莊路、信義路及元林路仍有許多木器行林立於此。另一方面,在1901年改制後的大嵙崁支廳設於此地,周邊陸續興建警察宿舍群,進而成為獨特的警察生活圈。也形成獨特的警察生活圈,見證了大溪百年的警政發展史。在大溪,處處可見兩百餘年的歷史縮影,而博物館致力於保存、紀錄的即是「大溪木製產業」與「大溪居民生活」,進而推廣當代木器美學。
由於此館為計畫中第一棟修繕開放的空間,故被稱為「壹號館」。壹號館曾為大溪國小校長的日式宿舍,是1920年代興建的日式高架平房建築。當時的屋主夫人曾在此開班授課,專門教學縫紉技巧。後於2007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改由文化局接管,將原本的私人生活場所改為公共空間,也賦予了老房子新生命。為了重現大溪木藝風華,這座壹號館保留了木造日式外觀,展示以「木藝」為主軸,內容涵蓋了木藝、食物、宗教等常民生活文化,戶外設有「新玉清木器」設計的大溪老街牌樓造型長木椅,椅背便是以大溪老街的商家牌樓建築為靈感而雕製。室內則有「協大木器」打造新的木桌椅,展示大溪地區的歷史介紹,擺放了些許早期居民生活的物品,視聽室則播放相關的歷史影片,並且不定期舉辦表演、體驗及導覽活動,搭配生動的影音導覽,在在訴說著大溪古往今來的歷史文化。
附註五:
大溪中正公園旁的「大溪藝文之家」,園區包括了原為日治時代的建築「公會堂」及「蔣公行館」兩大主體,第一代大溪公會堂建於西元1921年〈大正10年〉,作為地方民眾的集會活動中心,後來徵借為蔣公行館。蔣公紀念堂是台灣約有三十餘處的蔣公行館之一,原為日本的公會堂,由於建築物極具歷史特殊價值,因此經文建會與桃園市政府列為「桃園市地方文化館」,目前已規劃成藝文空間。
園區內部空間規劃,包括公會堂、藝文館、藝術工坊及庭園區等四個部份,活動內容有藝文特展、導覽服務、表演活動、演講、座談會、研習、蔣公紀念室及藝品展售、餐飲服務等。而遊客也可以在視野極佳的露天咖啡座,遠眺大漢溪景致,感受領導人物的簡樸生活。
附註六:
大溪武德殿於日據時代昭和10年 (1935年) 啟用。二次世界大戰前,日人行軍國主義,為提倡武士道精神,在各處興建武德殿 (屬警察署),供警察及青年子弟修練柔道或劍道之武道館,全台約有70座以上。並且每月定期舉行演武大會。政府遷台後因先總統蔣公常到大溪,武德殿就成了憲兵隊駐守的地方,民國89年9月鎮公所重新整修,為全省首座翻修的日式柔道會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