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7月24日星期日 天氣晴
蟲媽心血來潮-打算到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走走,滿月圓的步道雖然起伏不大但距離不算短,為了表示對蟲媽的支持,蟲爸和小蟲蟲晨泳回來吃完早餐後,07:45就出發,驅車南下國道3號,下三峽交流道往三峽老街的方向走,沒多久就出現往滿月圓及大板根方向的指示牌,一路來到北114線,車潮漸漸出現,過大板根後意外出現塞車,車流動也不動,想到塞車點距滿月圓還有蠻遠的路程,蟲爸提議更改行程-到東眼山走走,蟲媽同意-迴轉脫離塞車區,由北114線轉北113線,一路陡上,路旁多是拼得臉紅脖子粗的單車騎士…,北113線走到底左轉桃119線,沒多久就來到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附註一),
遊樂區收費站前方的路幅非常寬大,許多遊客把車停在路邊-入場費和停車費都省了,工作人員非常有效率-提前把排隊買票中車輛的入場程序辦好…,入場後柏油馬路一分為二,右手邊為東眼山林道-通往化石區及東滿自然步道,左手邊通往遊客中心。蟲爸取左先去遊客中心,遊客中心前方有一處大型停車場,主要是提供給大型巴士使用的,駕駛小型車的遊客,得沿著遊客中心前方車道續行,會抵達一處小型車停車場。
停車場爆滿,蟲爸只能把車停在停車場的路邊…,附近有一座廁所,
有一條步道可以通往遊客中心,
蟲爸選擇往行政管理中心的方向走(附註二),
行政管理中心的前方也可以停車-限員工,建築物建在山坡上,依山勢往上爬升,
行政管理中心對外開放的部門今天整修中,不時會出現往上延伸的座位區,
最上方還是座位區,
穿越座位區來到自導式步道(附註三),
自導式步道維持得很好,我們朝下往遊客中心的方向走,
途中有一叉路通往支線-若不想登東眼山,可走此小圈的自導式步道,
來到自導式步道的出入口,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讓大家在這裏休息一會兒,
在這裏接上景觀步道(附註四),短短340公尺的景觀步道林蔭茂密,
路旁滿是一棵棵高聳入雲的柳杉,這些人造林,以柳杉、杉木為主,綿延達數百公頃,是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特色之一,
路邊的空地出現大批修道者,為了避免此地盛產蚊蟲、蜜蜂的搔擾-自備單人立式蚊帳…,
左手邊的岔路通往自導式步道,
路旁時而出現休憩椅,
有一座造型拱橋很吸睛,
拱橋下方是有水流的石壁…,
通往自導式步道的岔路不只一條,
右手邊的步道通往森林浴步道,
步道的終點設有停車場-爆滿,
有岔路可以通往小木屋區,小木屋和行政管理中心的住宿空間一樣,小木屋只提供給參與過夜型營隊活動的對象使用,並沒有對外開放申請訂房
穿越停車場可以接上知性步道,餐廳位於景觀步道與知性步道的交界處,
餐廳還沒開始營業,但門前的攤商早已大發利市了,
我們開始慢慢往回走,景觀步道另一頭的步道邊設置有野餐區供遊客停留休息,
旁邊就是遊客中心的側門,
這裏除了生態池外設有小型販賣區和飲水機, 來到遊客中心正前方開始參觀,遊客中心為提供訪客園區資訊和服務的第一站,包括了森展館、森影館、遊藝室和森活館四個功能不同又具特色的空間。
一樓正面是森展館,森展館為一個解說展示的空間,介紹東眼山環境、生態、地質、文化等內容,並呈現森林與人們生活的關聯性。
森活館提供訪客休息、閱覽與書籍販售的空間。走進森活館,一定有滿室「森」香的感覺,館內的桌椅地板,是運用漂流木製作而成,搭配木頭藝術創作的裝飾,讓漂流木再度「活」化了起來。
遊藝室位於森展館二樓,展示自然素材的藝術創作,也是參訪者和學生DIY的好場所。
遊藝室外設有平台,
正面可以清楚的看到樓下的風光,
側面可以看到通往自導式步道的景觀步道,
工作人員通知開始播放影片-大家往位於遊客中心右側的森影館移動,
森影館主要功能為播放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簡介影片,在雨天時亦可作為團體活動時的場地。
看完影片後讓大家坐在遊客中心前方的階梯休息,
蟲爸循原路回停車場開車,接到人後往化石區移動,化石區位於東眼山林道後端,附近的路邊都被劃了紅線,眼見附近停車位早已被停滿,蟲爸只能從眾-停在路旁的紅線區…,
來到東眼山林道的管制點(附註六),
管制點設有金屬柵欄,
左上通往餐廳,
右下通往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一天可以處理1200人的所排放的生活污水,目前它並未對一般遊客開放,旁邊的大廣場開放露營遊客使用-今天有單位在辦活動,
東眼山林道步道寬大-為碎石路
步道中央大部份沒林蔭,
但路邊可以找到遮陽的據點,
身邊不時會出現打印台,
步道時而穿梭在闊葉林中,林下長滿芒萁、姑婆芋、觀音座蓮…
寬敞的林道很平順-走起來輕鬆,岔路出現-通往森林浴步道,
步道旁設涼亭供休憩
涼亭旁是舊集材設備-以鐵皮棚子遮蓋(附註七),集材機最大的象徵意義是由人力集材轉為機械集材-大幅提高效率
涼亭及舊集材設備中間是步道岔路,
胖蟲蟲餓了-想吃蟲媽帶來的包子,蟲媽認為走完步道就可以吃大餐-只准蟲蟲們一人吃一個包子墊墊胃…,
再往前走有一片廣場,廣場旁是紅瓦白牆的廁所,廁所今天沒有供水-環境不合格,
這裏是步道的最高點,接著開始走下坡路,這條岔路分別通往兩條步道,
一路上仍是大片樹木相隨
遠處有一處休憩區,設有多具木製長條休息椅,
對面是步道岔路,
再往下走是一處轉彎,轉彎處種有高大的樹木,
樹木深處的小坡上有一座涼亭,涼亭的周邊充斥著各式休憩桌椅,
讓大家在這裏休息一會兒,小蟲蟲返老還童了-忙著捉蚱蜢…,步道時而空曠
時而滿是植栽
路旁出現告示牌,
通往森林浴步道的岔路口指標說明已經走了2,200公尺,離蟲爸預計的終點-造林紀念石,只剩750公尺…,
再走沒多久來到生痕化石展示區(附註八)
這裏展示了大約三千萬年前蝦、蟹類進行築穴工事時所遺留而成的生痕化石,依據生痕化石可研究台灣地質的演變,
後方廁所還算整潔,休憩桌椅有其他遊客使用
還好附近有大石塊可供休息,
由化石區到造林紀念石為地質景觀走廊約650公尺,步道旁設有解說牌。
地質走廊有岩層結核、洋蔥狀風化等景觀,
位於東眼山林道盡頭,一大一小的雙峰,狀似慈母帶著小孩一般,可循位於森林知性步道支線上的親子峰循環步道攀登。
又有岔路出現,
步道沿途林蔭密佈,由人工造林地及天然闊葉林組成。
視野開闊處可眺望鄰近山脈
附近的樹木越來越有特色,林道終點即為東滿步道的起點(附註九),可以走到滿月圓森林遊樂區,步道全長7.36公里,途中岔路可往北插天山,
這裏設有臨時性的路障,路口雖然設有警告-希望遊客可以通過申請後再走東滿步道,但沒人理會…,
靠近林道終點有一小段步道,通往造林紀念石(附註十)。
這段步道鋪設石板-很好走,
新竹山林管理所大溪分所,在民國38至民國44年間,將造林工作事蹟刻鏤於巨石上。
讓大家在巨石旁的休息區坐坐,
蟲爸一家人今天就走到這裏-開始折返,回到金屬柵欄前不遠處的路標
讓胖蟲蟲坐在路口等蟲媽和小蟲蟲,
全家人會合後循車道繼續往前走,路旁設有廁所,
上完廁所後我們離開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台7線大塞車,蟲爸選擇走羅馬公路到關西上國道3號,這條路順暢多了-但繞路挺遠,因大溪塞車蟲爸被多卡了一個多小時,16:00才到達位於桃園市桃園區國際路的知名度牛排,這家餐廳未設午休時間-生意還挺好,可能是因為餓扁了-吃飯拖拉的胖蟲蟲不到一個小時就吃飽了,
回程車行順暢,把該辦的事辦完就回家,結束了今天的行程。
附註一:
由石門水庫上游阿姆坪遠眺,東眼山山形好似平躺的少女,以大眼望向東方,這是東眼山名字的由來。東眼山為復興區最高之山峰,海拔1,212公尺,循東眼山自導式步道登山約1小時可達山頂,遼闊的視野,可眺望四周群山美景。東眼山森林遊樂區由於位於海拔較高處,人煙較為稀少,因此也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生態,沿著桃199縣道前進,飄來的山嵐與雲霧,慢慢地籠罩東眼山森林遊樂區,雲霧繚繞,是東眼山最美的時刻,偶會遇見彩虹落在少女的眼上,人們如是說。若有幸還能目賭雲瀑由山巔傾瀉而下的壯闊;溫暖的冬陽,照著隨風搖擺的芒花,這是秋冬季節東眼山特有的景致。
東眼山森林遊樂區早期是北部重要的林場,因此保留了許多早期林業的遺跡,而滿山的人工造林地,也可看出森林復育的成果。此外,東眼山豐富的鳥類資源,是台灣北部最佳的賞鳥地點;園區內3000萬年前遺留下來的生痕化石,更是森林遊樂區中相當少見的地質景觀,
由於東眼山森林遊樂區經常有雲霧繚繞,因此環境較潮濕,成為蕨類與苔鮮類生長的天堂,無論是步道旁、樹幹上與石壁上,到處充滿了綠意盎然的景象。步道旁古老的蕨類―瘤足蕨,是台灣雲霧帶森林重要的指標植物之一,看到它時,往往也就可以欣賞到雲霧或檜木。
東眼山的海拔高度介於650-1,212m之間,屬於雪山山脈的尾端,園區內以東眼山的地勢最高,因此國家森林遊樂區也以此命名。東眼山頂可飽覽周圍山系連峰,眺望桃園、三峽、淡水河等景觀,也是觀賞桃園夜景的好去處。在東眼山林道盡頭的親子峰,由於型態近似慈母帶領小孩的模樣,頗具特色。此外,本區擁有許多精彩的地質景觀,包括3000萬年前蝦蟹類築穴所遺留形成之生痕化石,與河流之侵蝕、搬運、沈積作用、波痕、土壤潛移、崩積土、層理、節理、風化作用、指土、洋蔥狀風化及結核等地景,在東眼山林道周邊及化石區內,都可一一發現。
東眼山園區內目前保存了過去生產木材時期之工作及生活史蹟,如造林紀念石、木炭窯、培育苗木之苗圃、集運木材所使用之索道等,除了可以藉由這些遺跡反應出當時台灣林業發展的技術與特色,更提供了遊客觀賞與學習的機會。
東眼山早期為台灣北部重要的伐木林場,因此本區森林內多為伐木後的人工造林地,造林樹種以柳杉、杉木為主,紅檜、香杉、台灣杉等次之。天然森林部分,以常綠闊葉樹種為主,常見的有樟樹、香楠、紅楠、大葉楠、山黃麻、青剛櫟、光臘樹、九芎 、薯豆、青楓、江某、楊梅、流蘇、台灣山枇杷、山芙蓉、華八仙花、紅花八角、牛奶榕、蓪草、山蘇花、筆筒樹、台灣杜鵑、西施花等;而常見的林下地被植物有秋海棠、闊葉樓梯草、姑婆芋、倒地蜈蚣、卷柏以及蕨類、蕈類植物等。
為了讓民眾能夠近距離的與山林接觸,園區設置了完善的步道系統,主要包括了行進在柳杉林和小溪澗的「景觀步道」;以林業文化及伐木集材展示為主題的「知性步道」;攀爬標高1,212公尺東眼山主峰的「自導式步道」;可綜觀地質年代所產生的特殊地質景觀、生痕化石的「地質走廊」;以及需要體力耐力穿越東眼山和滿月圓二大區的「東滿步道」;其他尚有「親子峰步道」、「化石區」和「造林紀念石」等地,都是不容錯過的地方。隱藏在森林裡的「感知小徑」,主要提供探索教育進行低階活動所設置的基地,讓戶外教學的孩子,體驗森林環境和學習與人相處。其中的反思平台,可作為活動討論與休憩的空間,並可遠眺鬱鬱青翠的柳杉林,而陣陣飄來的山嵐,更顯現出森林神秘的一面。
附註二:
行政管理中心主要提供園區內的工作人員辦公行政的空間,而內部規劃有70人的多功能會議室及約40人的環境教育學員團體住宿空間,未來將配合「自然教育中心」的發展,提供更多元性、豐富而深入的環境教育課程。
附註三:
自導式步道是通往東眼山頂(1,212公尺)的循環步道,步道可由遊客中心或行政管理中心後方進入,再由餐廳走出,共有主線及支線兩條,全程約4,130公尺。由於步道的海拔落差約300公尺,因此在攀登本步道前,應考量個人體力。 步道沿線設置有解說牌誌系統及觀景平台,遊客可配合解說摺頁的引導,來一趟深入的森林環境之旅;此外,東眼山頂設有一座觀景平台,於此可以眺望台北盆地(101大樓及新光三越大樓等)、桃園台地、林口台地等地理景觀。
附註四:
景觀步道及森林知性步道是銜接在一起的步道,可通往東眼山林道。景觀步道的入口位於遊客中心旁,全程長約340公尺,步道的盡頭是餐廳,往後延伸即是森林知性步道;森林知性步道沿線,有依據早期伐木集材的方式所復舊的工具與設備,可通往東眼山林道,全程約2,000公尺。步道兩旁人工柳杉整齊的排列,是觀賞人工造林地景觀的好去處。沿途設有休憩涼亭及解說牌誌,
附註五:
遊客中心是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服務核心,規劃了生態教育展示室、DIY教室(森影館、森展館、遊藝室)及販售服務區(森活館)、廁所等空間,讓遊客於行程展開前能先對東眼山的環境有初步的瞭解,並可參與DIY教室(遊藝室)的DIY教學活動,能有不同的趣味體驗。此外,服務販售區(森活館)提供解說出版品、紀念品的販賣,內部的休憩座椅提供您暫時休息的去處。遊客中心旁有一處野餐區,
附註六:
經過售票管理站不久後,便可以見到東眼山林道的管制點。早期東眼山林道的開發是為了有利於林木運輸之用,如今除公務車輛可進入外,其他車輛皆因管制而無法進入,因此也成為了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另一條步道路線。東眼山林道通往東滿步道的登山口及造林紀念石,沿途視野開闊處可眺望鄰近山脈、人工造林地的景觀,而東眼山著名的化石景觀,也可在東眼山林道沿線及化石區中觀賞得到。
東眼山林道沿途設有多座休憩涼亭及一座廁所,可提供遊客於行走中暫時休息的選擇。
東眼山林道沿線有許多的地層露頭,包括乾溝層、大桶山層、木山層與南港層,岩層內含有許多貝類、有孔蟲、海膽等生物的生痕化石。藉由這些生痕化石,科學家們可以用以觀察、推測3,000多萬年前這些生物的覓食、休息等行為模式及環境狀態,是極具科學研究與自然教育價值的瑰寶。另外,包括河流侵蝕、搬運、波痕、洋蔥狀風化、結核等地質景觀,也常能在這些地層露頭中觀察得到,在漫步東眼山林道之餘,也能享受一趟精彩豐富的地質之旅。
附註七:
早期伐木時代,為將伐倒之樹木其圓型段木,利用人力或各種動力,將段木聚集於一處後使用集材機動力式集材,以節省人力提高效率。
附註八:
化石區所發現的化石是3000萬年前蝦蟹類活動所遺留的生痕化石,在東眼山林道開闢時被發現,進而保留在此區作為教學及研究之用。
附註九:
東滿步道全長7,360公尺,可連接到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也是通往北插天山國家步道的必經步道,此條步道屬登山健腳路線,一般腳程大約需要3.5小時,前往時最好配有登山設備,森林濃密而自然度高。由於距離較長,所需時間較多,應先行考量個人體力後,且需事前規劃且有專人帶領,以免發生危險。 沿途設有解說牌誌、方向指示牌、里程樁及公廁,可供遊客參考、使用。
附註十:
東眼山林道終點即為東滿步道的起點,靠近林道終點有一小段步道,通往造林紀念石。這是民國44年時,當時的竹東山林管理所大溪分所為了紀念東眼山造林工作,特地在一顆天然巨石刻記造林記事。經過多年,四周的小樹,如今翠綠挺拔。 造林紀念石旁有涼椅上,可供遊客休息。
民國38年至42年間,林務局所屬前新竹山林管理所大溪分所,於大溪事業區第8、9、10、11林班內,分別營造柳杉、杉木及馬尾松等計359.57公頃。當時,因交通不便,需要跋山涉水,造林工作非常辛苦,因此,特將造林工作實績刻於此巨石上,以茲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