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篇文章:
106年1月1日星期日 天氣晴
渡船消化遊客的能力很強,沒多久就回到淡水渡船頭了,這裏的遊客休息區建得氣派,
路邊的攤商變少,大部份都是公營事業的後門或是住家巷弄,
回頭可以看到排成一列向海中延伸的碼頭區,
岸邊設有造景,
步道的拐點有一個凹形的海灣,這裏曾經是清朝兩岸對渡舊海關碼頭,地方政府在當年馬偕踏入北台灣的上岸渡口處設立了馬偕藝術銅像地標,2007年12月27日由當時周縣長舉行揭幕儀式,這座藝術銅像將馬偕上岸的故事情境氛圍容入藝術雕像當中(附註十四)。
海灣底部設有休憩區,
廣場底部老街上新成立的新北市政府淡水藝術工坊,蟲爸一家人多年前曾經在裏面吃過歐式套餐,
附近有兒童遊戲區、
遊客服務中心、
讓胖蟲蟲休息一會兒,
這一帶屬榕堤的範圍(附註十五),
榕堤水灣餐廳是代表性的地標,
沿著淡水河岸的榕堤水灣餐廳擁有大片的無敵海景是他們最大的賣點 整間餐廳依著當地的地形而建,有濃濃的峇里島度假風
臨海成排的百年巨榕讓附近成為頗具盛名的避暑勝地,
今天是大潮,最靠近海堤的駁崁沒人敢坐-會被海浪打溼…,
這一帶有頗多貓的造景…,
路越走越窄,又來到一處凹字型海灣,
這裏設有觀景區,
海灣底部是景觀餐廳,
回到老街尾端-前方設有交通管制拒馬,
這一帶多是公營機構,
老街對向是英商德忌利士洋行(附註十六),
新北市政府淡水藝術工坊是最顯眼的建築物,
左轉馬偕街
來到滬尾偕醫館(附註十七),
這間房子的風格半新不舊,中央是醫館本身,
兩旁是手術室
和配藥室,
長老教會教堂就在旁邊(附註十八),
很宏偉的傳統教堂,
從教堂往回看,可以瞭解政府的用心-為了讓遊客可以清楚看到淡水禮拜堂和滬尾偕醫館這兩個歷史建築,前面的房屋都被拆掉了
從馬偕街橫向走到三民街, 會經過紀念對淡水影響很深的馬偕博士之馬偕石像三角公園(附註十九),
三角公園是三民街圓環的中心點,老街在這裏也設置了交通管制拒馬-但機車可以進出,
老街的馬路兩邊都有商家,遊客如同滾水般四處流淌-與機車爭道,
到福佑宮附設的洗手間上廁所(附註二十),
繼續往前走還是人潮洶湧,
右轉公明街,這裏禁行機車,但人潮更集中,
蟲媽在街尾買了知名的紅豆餅@10元,
蟲爸帶胖蟲蟲在草皮區旁邊等待,
從這裏可以看到公明街出入口…,
和蟲媽會合後我們開始往回走,淡水捷運站後方的公園已經搭滿了素描人像的攤位…,
上車後我們往淡江大學出發,淡江大學是蟲媽的母校,蟲蟲們小時候常來這裏玩,把車停在附近的計時收費停車場,從大田寮旁的側門進入校區,
這裏設有公車站-許多學生正在排隊等公車…,附近蓋了好多新大樓,商管大樓對面是福園,福園金鷹銅雕是代表性圖騰 (附註二十一),
這裏有一座大草皮,
草皮最深處的錦鯉池旁設有假山瀑布,讓胖蟲蟲在這裏餵魚,池裏的魚相當肥碩-對魚飼料十分捧場,胖蟲蟲餵得開心,
蟲媽累了,留在福園看網路小說,
蟲爸帶胖蟲蟲繼續出發,海事博物館就在路邊(附註二十二),
附近停放了三架退役飛機,一架運輸機,
兩架戰鬥機,
回到大馬路,書卷廣場就在旁邊(附註二十三),
書卷廣場的下方是網球場,
循行人步道
來到會文館,
會文館的前方有錦鯉池,讓胖蟲蟲在這裏把魚飼料餵完…,
往宮燈大道的方向走,海豚吉祥物里程碑就在十字路口中央(附註二十四),
經過宮燈大道的出入口(附註二十五),
這裏有一座噴水池-建在窪地,從橋上看最清楚,
旁邊有一條造景小路,小草皮區很顯眼,
有一座下凹型的小花園,
我們往大草皮區走,
這裏設有長條形休息區,下方是美麗的花圃,
繞著花圃往下走可以近距離觀賞花圃,
這條小步道止於一座碗狀生態池,這裏是胖蟲蟲小時候最愛玩的地方,
從岔路回到造景小路,
有一座廁所,
下方是造景涼亭,
過了涼亭之後來到一座花園廣場,
一邊是宮燈教室,
另一邊是中式迴廊-整修中,過去這裏可以欣賞淡水河出海口-景觀區已被新建的大樓擋住視野…,
穿過圓形出入口
來到一處羅馬競技場般的碗形表演場,
表演場的頂端是驚聲銅像 (附註二十六),
驚聲銅像背後是宮燈大道的另一處出入口,
視野所及是淡江大學的正門出入口,
旁邊是室內游泳池,
從室內游泳池旁可以看到操場,
從主道路往回走,從前的室外籃球場和排球場都改建成大樓了,
右手邊是校車區,
來到行人專區,
這裏布滿了慶福聖誕節的各式造景,
遠方大樓前方設有五虎碑雕塑 (附註二十七),
過了全家便利商店來到行人專區的另一處出入口,
過馬路就是福園-和蟲媽會合,我們到大田寮附近找地方吃飯,
蟲媽瞄準了8鍋,
蟲爸認為這種小火鍋配滷肉飯、飲料、冰淇淋的吃法有點虛…,
回程在洲美快速道路莫名的塞車,加滿油回家結束了今天的行程。
附註十四:
「馬偕藝術銅像」位於淡水郵局後方河岸處,由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王志文教授所作,銅像設計為馬偕上岸的意象,又稱「馬偕上岸處」。馬偕博士手捧聖經跪在地面上禱告,位於他身旁的是他搭乘而來的小船。1872年3月9日下午3時,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博士(Rev,Georgelie Mackay)搭「海龍號」由此登陸。自此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之基地,並擇淡水為家,在此娶妻生子,死後埋骨於斯土。
馬偕首次淡水上岸故事大約是1879年3月9日 (正是清國同治11年正月30日 )下午三點左右,因當年台灣南部已有英國長老教會而北部尚未有人傳耶蘇聖教(基督教),於是李庥及德馬太陪同馬偕乘英國「海龍號」( Hailoong)輪船進入淡水港,三人都對這秀麗的港口山水景緻讚嘆不已。故事情節李庥甚至激動對他說「馬偕,這就是你的教區」;同船之德馬太更加上一句「這裏遠比打狗美麗得多」。當然感受最深的還是馬偕,他已知道這是上帝要他服務至死的地方。對於到達淡水上岸的那天,馬偕日記如此描述當時心境「約下午三點, 船進淡水港靠泊, 我心激動,立刻明白這裏就是在等待我來到的地方,在這之前從未有人在此宣教。噢! 真的讚美神! 我心欣喜, 真想鼓掌踴跳! 美哉淡水! 我心感激不盡」。所以馬偕上岸處的銅像為模樣跪姿;以展現馬偕上岸時簡易向上帝禱告時模樣及表現日記中的心境,旁邊小船代表海龍號;並以船上一卡皮箱來表現馬偕渡海來台之簡易行裏及聖經表示對上帝堅定信仰。隨著馬偕這些相關銅像地標的設立今有利於馬偕在淡水活動之推廣,而馬偕之於淡水及台灣的故事將淵遠流傳!
馬偕藝術銅像是台北縣政府補助淡水鎮公所辦理的「藝術街坊發展方案第二期工程」第一階段的項目之一,藉由對淡水這片土地有所貢獻並建立深厚情感的外籍人士─馬偕博士的溯源,鋪陳出淡水在地居民與遊客透過融入新創意、建構新淡水以延續淡水在地歷史傳承的精神。由「馬偕上岸處」銅像、觀潮藝術廣場、藝術街298(淡水藝術工坊)、滬尾偕醫館、馬偕銅像三角公園,連接為淡水藝術展示中心。
附註十五:
依傍著淡水河岸的『榕堤』,擁有波光流轉的堤岸風光與枝椏繁生的成排老榕,是老街後段具有河口浪漫風情的景點。來到這裡,沿著木籬旁的單車人行道漫步,感受老榕垂蔭和海風輕拂的宜人。
附註十六:
得忌利士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1871年代由經營航運業務的英國得忌利士洋行所建。2013年剛剛完成修復的重新啟用,位於淡水老街末段,埔頂下方、舊稱烽火段。清末,此段洋行林立,得忌利士洋行便是其中之一。然而特殊的是,此洋行不僅具備一般洋行的貿易功能之外,更主要經營航運業務。是清末臺灣開港及北臺灣航運發展的歷史見證,其存在是淡水區烽火段過去洋行林立的歷史證據。
2008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配合中央政府「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將淡水老街中正路後段「打造淡水藝術大街」一案列為重點施政,「英商得忌利士洋行」則列於相關工程範圍中,期間針對該兩棟建物的文化資產價值與定位進行許多討論,後由淡水區公所向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依建築法第99條規定申請「紀念性建築物」認定獲准,並由淡水古蹟博物館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系黃俊銘教授進行區域內相關歷史背景與建物現況調查,並將研究成果作為後續復舊修復之基礎資料、確立未來保存、修復與管理維護方針。兩棟建築所在位置,當時為鄰近德記洋行(Tait & Co.)的「道格拉斯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清末文獻檔案稱「得忌利士洋行」。目前依當時空間使用功能,前棟定名為「第一檢查場」,後棟定名為「輸入品倉庫」。2013年3月30日重新啟用時,於前棟「第一檢查場」舉辦「老洋行‧新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復舊特展」。
第一檢查場係前棟建築物,為面寬五開間的一層樓磚石砌構造,屋面鋪傳統仰合瓦,其主要結構可分為正立面的磚連拱、兩側石砌山牆,以及位於內部的西式木構架拱等三大部份,其中磚連拱結構包括樑柱構架及拱兩部分,兩側山牆屬承重牆系統,木構架拱則為山形構架與木拱的組合,各有不同。其中仿哥徳風味之木架構拱,為目前全台僅見,更具特色。
輸入品倉庫係後棟建築物,為矩形的廣間型建築,結構主體由屋架、柱、牆體以及基礎所構成,後期在北面增建許多空間,增建空間連結北方的古蹟「日商中野宅」。屋架由特殊形式之中柱式木屋架和拉力桿組成,是支撐屋頂載重作用之主要構架,東西兩面山牆與北面牆體為斗砌磚牆,南面牆面由九個磚拱牆組成。該建築物於2013年3月完成修復工程,並辦理開幕啟用。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期望藉由該空間的的重新開啟,來承續此一建築物的過往歷史、使用架構、實用價值與精神,並藉以紀錄淡水街區歷史面貌與記憶。
附註十七:
加拿大出生的馬偕牧師在西元1872年渡海來臺傳教,他是第一個在台灣北部傳教的長老教會牧師,他在淡水傳教、定居,並與台灣女子張聰明結婚生子。西元1901年因喉癌在淡水去世,葬於淡江中學內的私人墓園。馬偕牧師以行醫輔助傳教,在淡水設有「偕醫館」,為病人拔牙,並以新式藥物治療瘧疾,又幫人戒除鴉片煙癮。此外也設立「牛津理學堂」及創辦「淡水女學」,寫下台灣女子教育第一頁。
滬尾偕醫館目前仍保存著1880年馬偕牧師初建時的面貌,該建築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有閩南瓦的屋頂及西洋圓拱的門窗。偕醫館是當時台灣北部第一座西式醫院,延續至今,長老教會更擴增醫務,成立了「馬偕紀念醫院」。滬尾偕醫館為馬偕所設計,館內並保有一些馬偕博士行醫時之醫療器材,如:早年的病床、手術洗濯台、藥罐、拔牙工具,以及壁爐、門鐘、風琴、餐桌等家具。經過淡水馬偕街,就算不進去,看看醫館外觀,也能發思古之幽情。
附註十八:
長老教會教堂位於偕醫館的旁邊,由於淡水是馬偕牧師開始傳教的地方,因此這座教堂也就成為台灣教會的發源地。教堂建立於1891年,原來是白色的外牆與方形鍾塔的建築。1932年重建時改用紅磚,成為今天的仿哥德式教堂。
淡水長老教會為台灣北部成立較早的教會之一,外觀曾經歷三次改變,歌德式建築的高聳外觀,有著顯眼的尖塔、花窗、尖型拱圈及扶壁等特色,教堂鐘塔外的耶穌彩繪玻璃也引人駐足。教堂內部簡單無華,深色的木製長椅與講壇,增添寧靜氛圍,陽光灑落時格外恬靜;兩側窗戶的尖拱處均用彩色玻璃裝飾,或紅綠、或黃靛相間,為四方長型的會堂增添不少活潑氣息。已成為淡水主要名勝之一與新人婚紗拍攝的重要景點。
附註十九:
淡水三角公園,位於馬偕街路口與中正路交會處,1914年馬偕街街口的小公園淡水人俗稱為「三角公園仔」,在當年三角公園是人力車招呼站。三角公園也是早期淡水居民的地標與聚會的集合地。民國50年左右三角公園內建有一防空壕。曾是淡江中學、淡水國中、文化國小學生經馬偕街上下學的出入要道。後來公園被拆除,民國85年(1996年)設立馬偕石雕。三角公園內的馬偕雕像在「淡水旅遊地圖」上為馬偕之路的起點,終點為真理大學內的大禮拜堂。
附註二十:
福佑宮於清朝乾隆末年所建, 嘉慶元年(1796年)竣工,是淡水最古老的廟,兩側市街是淡水最古早的街道,淡水人昔日稱為「媽祖宮」。
福佑宮是淡水街的發源中心,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與對岸八里天后宮有風水消長之有趣傳說。福佑宮歷經多次重修和街衢變遷,卻一直保留傳統的風貌, 廟內的石雕樸實而渾厚,木雕及媽祖、千里眼、順風耳之塑像水準更是非凡!古物保存更是不少,是研究淡水港埠發展之珍貴文化資產!
附註二十一:
位於淡水校園商館大樓前的「福園」,有座「淡江菁英」金鷹獎獲獎校友組成之「金鷹會」為回饋母校,特以獎座為模型,塑造的金鷹銅雕。「淡江菁英」金鷹獎係本校董事會張建邦與林添福兩位董事長設置於1987年,其目的在鼓勵淡江校友獻身國家、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回饋母校的最高榮譽。獎座以「金鷹展翅」為造型,象徵淡江校友,鷹揚天下,俯視群倫的磅礡氣勢。
附註二十二:
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位在淡江大學校園內,是一座船型的建築物,前身為長榮集團張榮發先生所捐資興建的淡江大學的「商船學管」,主要為培育航海及輪機科技人才。因應教育政策停招學生後,於民國七十九年六月開館,成立台灣首座的「海事博物館」,館中展示六十艘自十五至十七世紀的船隻模型,像是聖瑪莉號、鄭和寶船、鐵達尼號及尼米茲航空母艦等,並設有模擬輪機室及駕駛台,還有一座表面三千兩百平方吋,擁有兩萬個地名的地球儀,提供您豐富的航海資訊。
附註二十三:
位於驚聲大樓及覺生紀念圖書館前的書卷廣場,是許多社團聚會及大型活動舉辦的地方,也是每位淡江人拍照、懷念的景點。廣場中央有座四片繞圈之「竹卷」,象徵古代的簡冊,於1986年竣工,由建築師林貴榮校友設計,從上俯視,它又像馬達中的轉軸,生生不息,四片竹卷也代表本校校訓「樸實剛毅」的精神。書卷以瀟灑的姿態佇立,不論是藍天、黃昏或夜晚,都呈現出不同的迷人景致。
附註二十四:
海豚吉祥物里程碑座落於宮燈道頂端的圓環,為名雕塑家王秀杞先生的作品。海豚是經由全校同學票選出來的吉祥物,牠是海洋生物中最活潑聰明的哺乳類,天生遨遊四海的能力更是驚人。其基座上鐫刻本校張創辦人建邦博士勉勵淡江人的四句話:「立足淡江,放眼世界,掌握資訊,開創未來」。
附註二十五:
淡江大學校園內有一條宮燈大道,石鋪步道的中央佇立著一座座的白色宮燈,兩旁種有花木綠地,春季時杜鵑花盛開,漫步於此格外浪漫,沿途還有宮殿式建築用於教課,瀰漫著濃厚的復古風情,是淡江大學中最為著名的景色,吸引許多民眾到此休閒運動。
宮燈教室碧瓦紅牆,古典宮燈建築,興建於1954年間,是目前淡水校園興建永久校舍的起點,與其比鄰的是仿宋代庭園設計的「覺軒」。它象徵淡江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抱負與理想。
附註二十六:
位於克難坡的頂端廣場的驚聲銅像是張創辦人的父親。本校創辦之始,驚聲先生牽著張創辦人的手,指著這片土地說:「這裡就是我們的校園!」不幸,1951年1月29日驚聲先生因積勞成疾,病逝台大醫院,因感念不已,張創辦人特為立銅像紀念,時先總統嚴家淦先生為行政院長,在其基座上題撰「功在作人」四字,以表揚驚聲先生在教育上的犧牲奉獻。
附註二十七:
「五虎崗」係本校淡水的永久校址所在。大屯山脈,蜿蜒而下,至「虎頭山」分為五條尾稜,本校適居第四。特塑五虎環抱,中空造型之銅質雕塑,為名雕塑家王秀杞先生的作品,置於紹謨紀念體育館前。象徵淡江人「虎虎生風」,強壯勇猛的體魄與精神,其基座上刻有本校張創辦人建邦博士撰寫之「五虎崗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