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8月27日星期二 天氣:晴
上午07:00到餐廳吃自助式早餐,今天的菜色略有變化-和昨天相比,蟲爸覺得自己吃得很有節制-蟲媽不以為然…,
回房間休息一會兒準備退房,和武陵農場說再見,
循指標來到梨山(附註一),
把車停在路邊白線區-小型停車場已停滿車,來到停車場旁的造景石碑,
梨山遊客中心的前身是梨山賓館附屬的「清心閣」,原本是作為販售飲料、底片與紀念品的地方,現在改建為梨山遊客中心。遊客中心外觀為紅瓦中式建築,與旁邊的梨山賓館相互呼應。
路底是廁所-整修中,
後方是梨山賓館的住宿區,
遊客中心提供梨山風景區的旅遊資訊、景點介紹、泰雅服飾體驗、簡易醫療服務、交通路況查詢、旅客意見反應等服務,文創與體驗區則展示當地原住民文創工作者所創作的手工藝品,櫥窗內有擺設在地農特品模型與高山茶包裝樣品,讓遊客更充分認識梨山當地農特產物。
梨山遊客中心為提升服務品質,自101年起,創新設置「未來郵局-山水傳情,意郵未境」之服務,櫃台前尚有提供梨山在地風景名信片,讓遊客遊賞梨山之餘,還能透過明信片的傳遞進而創造出愛與關懷,顯現梨山在地人情味之濃厚的文化特色,讓前來造訪梨山的遊客們留連忘返,不禁令人想再次回味梨山這片美淨之地。
戶外走廊展示區內藉由照片與文字之介紹,引導遊客認識梨山地區的自然風情與人文特色,主要有梨山四季變化之景色、耶穌堂、梨山文物陳列館、谷關湯饗等
遊客中心二樓所建置的瞭望臺是供造訪梨山的遊客們欣賞梨山賓館的古代宮殿式建築之美,也能遠眺臨對著梨山的中央山脈與雪山群峰,
旁邊是梨山賓館(附註二)
梨山賓館的右手邊設有觀景區,
左手邊也設有觀景區,
來到門廊,
下方是雪松造景,
旁邊是梨山的行政區,後方攤商區營業的攤商不多,
來到楓之谷-1956秘密花園的造景區,
另一處造景區,
回望梨山賓館,
另一側攤商區就熱鬧多了,
蟲媽買了$400元的水蜜桃@20元,$300元的小梨子@15元,$200元的小李子@3元-當作這幾天午餐後水果
來到心型造景-這裏設有座位區,
下方是公廁,
上完廁所先試吃剛買的小李子-味道比想像中的好…,
來到行政區尾端的全家便利商店
蟲媽在這裏補給中餐所需食物,
順便吃個冰棒-應小蟲蟲要求…,
下一站是福壽山農場(附註三),上福壽山農場得在崗亭區買票-各區域出入口只驗發票,來到天池,這裏設有停車場,
入口處設有內外衛崗亭,
廁所在崗亭下方,
步道旁是警衛宿舍,
路旁有賞景平台
這裏可以看到福壽山農場,也可以欣賞山景,
讓大家休息一會兒,
這是一條賞景木棧道,
天池海拔高度2,614公尺,
天池擁有終年不竭的池水,傳說只要繞著天池走左三圈、右三圈,就能實現願望;還有一座罕見的天然浦團,下方磁場特別強烈
天池旁的達觀亭,是昔日蔣公避暑辦公之處,內部保留部分陳列,並開放做為小咖啡廳,達觀亭為一棟十字形格局之二層樓房。一樓部份,有玄關、侍衛傳達房、中庭、書房、暫憩房供蔣介石先生修心、思考國事,中庭只有簡單擺設,裝潢簡樸明亮,書房已改為場史館,暫憩房尚有二張臥床一張坐椅,後門廳有場史介紹與相關圖照,二樓部份有景觀陽台及議事廳,四面都是落地玻璃窗,視野清晰,四周並設有座椅,可供蔣介石先生於天候不佳時,在室內漫步之用。
達觀亭旁設有休息區,
這一帶林木蓊鬱,
來到森林區, 後方有一座平台,
附近是基石,
有一座瞭望台,
在瞭望台上可以欣賞山景,
從另一個角度觀賞天池,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一:
梨山(泰雅語:Slamaw)地處中央山脈,是由多種族群所混居而成的聚落,包括原住民(泰雅族)、客家人、閩南人、榮民(或軍眷)等;另以梨山為中心,由梨山、松茂、佳陽、環山等四部落所構成生活圈,涵蓋了整個和平區的東半部(梨山里、平等里),合稱「大梨山地區」。梨山屬於溫帶氣候,以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盛產水梨、水蜜桃、蘋果等溫帶水果而聞名。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後成為中橫東西二段與宜蘭支線的交會點,一躍而為台灣中部開發最早也最負盛名的高山風景區,與苗栗獅頭山、彰化八卦山合稱「參山」,由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規劃管轄。
梨山風景區原指位於台灣臺中市和平區東部,地處中部橫貫公路中間站的梨山一帶風景區。民國90年3月,在交通部觀光局主導下,將範圍向西擴展至谷關、和平地區,向東北擴展至環山部落、勝光部落,面積達31,300公頃;梨山區域平均海拔為1900公尺,地理環境位於梨山風景區內,鄰近雪霸國家公園與太魯閣國家公園。水果類盛產水蜜桃、梨、蘋果及甜柿;蔬菜部分則以初秋高麗菜及大白菜、青蒜聞名全台,近年來之特色產品有梨山茶、娃娃菜、番茄、青椒、奇異果等。
附註二:
梨山賓館位於臺8線中橫公路海拔1956公尺處,是臺灣最高的宮殿旅館,地處梨山地區的中心位置,作為當地標誌性建築,也是認識臺灣必遊的景點之一。民國48年(1959年)受已故總統蔣中正之命開始興建,於民國54年(1965年)落成,為當地最早興建的旅館,也是早年蔣公巡視臺灣時居住與接待國外賓客的主要行館之一,其古色古香的外觀已成為中橫的地標。
梨山賓館與台北圓山、高雄圓山飯店皆出自同壹位建築師楊卓成之手,被稱為台灣三大宮殿旅館,藍天白雲下、綠樹掩映中,紅牆黃瓦、歇山式屋頂、雕樑畫棟,依山勢次第落成的大殿、本館、行館、分館、別館等,無不彰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特色。歷經921大地震、72水災的洗禮,梨山賓館漸漸失去了昔日風華,如明珠蒙塵,漸漸少為人知,後經觀光局整修,已於民國101年(2012年)重新開業。前方海拔3000-3800多公尺的劍山、佳陽山、大劍山、雪山、桃山(國父峰)群山氣勢磅礴,遙望環山部落、思源埡口風光旖旎,背靠2600公尺福壽山,風水寶地梨山賓館已風華再現,如台灣最後的秘境,
附註三:
福壽山農場位於台灣合歡山與雪山群峰間,海拔高2,100公尺至2,614公尺,場部設於中橫公路之中心區梨山後山(閂岡山(主場部)、松嶺(福壽山莊蔣公行館)、平岩山(天池、達觀亭)、華崗(高海拔度假村、合歡溪步道)一帶)。為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經營之公有事業。與武陵農場、清境農場合稱為台灣三大高山農場。日治時期該地稱為松嶺、更猛山(Saramao,沙拉茅山),為通往霧社各部落的交通要道(今力行產業道路)。
鑑於台灣平地之利用已達飽和,經濟部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後為今農委會)委託臺灣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組成高山園藝作物調查隊,調查中橫沿線的資源,與開墾高山農作物之可行性。此報告的影響所及,包括中橫的開鑿(主線與支線)、沿線農場之設立。福壽山農場設立之目的,即是想在中高海拔地區,從事溫帶性農牧事業,順便開發梨山一帶的山地資源。福壽山農場與中橫的開闢有直接的關係,但農場卻在民國46年6月1日成立,最初名稱為「梨山榮民農場」,早於中橫開通的時間,若就當時開路的進度來看,預計民國46年底才會到達梨山。為何農場的設立會早於中橫的開通時間,當時退輔會主任蔣經國指示,先召行榮民於農場內種植蔬菜,以供應開路人員所需,順便開發福壽山農場之土地。此時農場隸屬於臺灣省公路局梨山工務段所轄,直至民國48年6月15日才歸退輔會管理,安置退除役官兵從事生產、輔導就業。由此可知,福壽山農場之成立與中橫有密切關係,而其目的以安置榮民為主,開發山地與溫帶性農牧事業為輔。民國46年秋天,退輔會從各療養大隊中,遴選身體強健適合高山地區工作之待退士官兵,並召募自願前往山地農墾者一百名,每人攜帶三天乾糧,徒步由谷關出發,花費三天才抵達適合耕種的廣大草生地,並選定為農場場地。待退士官兵初期,分為五組,以資歷深者為隊長,向五個地方帶開,並命名為周、漢、唐、宋、明五個農莊,每莊推選正副莊長各一人,主要是督導各莊榮民生活與生產事宜,並搭建簡陋房屋居住。來農場開墾的場員大部份單身,所以用農莊的方式集體安置、集體管理,以類似管理軍隊的方式來安置榮民。除此之外,軍官與有眷屬之榮民,則用另一種方式管理,他們成為「個別農戶」來開墾,由政府撥發土地,實行個別經營,為安置這些個別農戶,農場設立「松柏村」(位於梨山車站上方)來安置他們。在土地分配方面,有眷者0.75公頃,無眷者0.5公頃,土地集中處由農莊裡的單身場員開墾,分散在各地之土地,則由有眷之個別農戶開墾。農場亦提供土地規劃、興建道路、灌溉設施與農業貸款等協助,幫助榮民開墾維生。
最初開發福壽山農場,就是看中梨山地區的中高海拔的特殊環境,依其氣候、土質條件,來栽培溫帶果樹供榮民經營維生。初期生產計劃是以溫帶果樹為主,夏季蔬菜與畜牧的經營為輔。溫帶落葉果樹為高經濟作物,但台灣本身種植的能力與經驗皆不足,加上種植的榮民大部份缺乏專業技術,故初期經歷許多次失敗,但在榮民的努力之下,加上農復會經費的支助,以及台中農學院園藝系、病蟲害系、農業試驗所與農復會技術人員,經過眾多農業專家協助下,終於有初步成果,桃子、李子與梨子皆為1960年代初期成功結果,為場方與榮民帶來大量收益。在夏季水果方面,亦是經過失敗的經驗累積,才發現在夏季栽培甘藍、白菜、菠菜與洋芹菜等,不僅市場接受度高,因為水質良好與日夜溫差大,種植出來的蔬菜品質亦相當良好。唯一失敗的是畜牧業,不管是引進新品種,或者用不同方式飼養,都沒有好的成效,因此場方放棄畜牧業,但溫帶水果和蔬菜的收益,卻為福壽山農場與榮民帶來豐厚的收入。相較於退輔會其他二個高山農場(武陵農場與清境農場),福壽山農場在種植溫帶水果與蔬菜上較為成功,在收入較穩定的情形下,農場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因此農場的發展較為穩定,安置的榮民亦相對穩定。由於福壽山農場的影響,梨山地區便成為台灣溫帶水果與高冷蔬菜的代名詞,原住民與後來遷入的居民前仆後繼投入相關產業。為安置榮民所設立之農場,竟然會帶動溫帶蔬果產業之發展,成為台灣農業史上一個特別的範例,這可能是退輔會所意想不到的結果。
農場初期以純農業生產,近來因社會不斷變遷,傳統農業已漸沒落,為因應時代潮流,發展旅遊觀光與農業生產之多角化經營發展,自82年起規劃發展觀光休閒,以特殊之高山自然景觀,吸引遊客來場遊憩,先後興建有旅客服務中心,小木屋、宋莊、福壽館等住宿區及天池露營區,並逐年自籌及爭取經費辦理設施更新、整建及景觀美化,如旅客服務中心之整建,松盧、宋莊、福壽館等住宿區之設施更新、整建及鴛鴦湖周邊景觀美化、露營區及天池之景觀美化,期給予遊客最佳之服務品質。近來為配合國土復育政策,辦理整體規劃,保留部份果園及茶園做為品種觀察試驗及生態教學,其餘均辦理景觀造林及原生樹種造林,配合綠美化,全力發展農林並貌之生態旅遊區,使本場以嶄新之面貌發展一新紀元。民國102年11月1日政府組織改造生效,本場全銜改為「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福壽山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