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11月22日星期日 天氣:晴
蟲爸一家人於今年的農曆年間到位於金山的湯語雙泉用餐摸彩抽到免費雙人住宿券一張,蟲媽決定今天出發用掉它-多付$500元加一張床…,蟲爸規劃玩二天一夜,第一天的行程是走草嶺古道(附註一),
05:00起床,05:30出發到位於興隆路的永和豆漿店買早餐和中餐,在車上先把包子吃掉…,蟲爸從木柵走106縣道往平溪的方向,在十分右轉台2丙往福隆的方向走到底,右轉台2線,07:10到達位於福隆車站附近的福隆停車場,
福隆停車場設有公廁
先到附近逛逛,來到台2線,這裏最多的商家是便當店,上午七點出頭居然有店家已經開始做生意了…,
過馬路來到福隆車站,這一帶的便當店更集中…,
福隆車站左側設有火車造景,
福隆車站的最右側是公廁,
來到福隆遊客服務中心
讓大家休息一會兒,
蟲爸打算搭08:00第一班接駁公車-單程票價$15元,可投現、刷悠遊卡、一通卡…,
班次如下,
接駁公車的終點站是遠望坑口,路口有一座福德祠
我們開始走遠望坑街,這條路臨雙溪
路旁不時會出現民宅,
雙溪轉到馬路的另一側,
邊走路邊休息,
這裏設有公廁,
蟲爸一家人左轉岔路,
路邊設有小型停車場,
來到一座大涼亭,
讓大家在這裏休息,
這一帶屬遠望坑親水公園
遠望坑親水公園位於遠望坑口進入草嶺古道約1.1公里處的左側小型河谷平原,原本為農地,現已改建成親水公園。溪流兩旁建有木製步道、橋樑及涼亭,遊客可在漫步其間,欣賞大自然風光,亦可觀賞溪裏成群的臺灣溪哥魚和苦花魚。
附近居民開闢了菜園,
這一帶林蔭濃密,
有一處休息區,
拱橋跨越溪水,
拱橋的另一頭不知通往何處,
右邊木棧道末端設有大型涼亭
回望涼亭區,
剛經過的菜園邊緣設有農舍,
路旁的甕狀造景很有特色,
木棧道的末端是棚架區,
可能是因為時間還早,棚架區空盪盪的…,
回到遠望坑街,這一帶設有大型停車場-遠望坑街08:00才開始管制車輛進出…,
停車場旁設有休息區,
休息區矗立大型涼亭,這裏是草嶺古道福隆端出入口-指示牌被拆掉了…,
岔路出現,蟲爸一家人跟著人群走,
跌死馬橋以前為木製,因為下過雨後木板濕滑,曾有馬經過時跌落橋下,因而得名,從遠望坑口到此約走了1,000公尺…,
這一帶是平路,
路旁的竹林,
岔路出現,蟲爸一家人選擇左轉,從跌死馬橋到此約840公尺…,
步道變窄,緊鄰溪水,這裏屬於大榕樹區
這段步道位於林蔭中,
讓大家休息一會兒,
階梯路開始變陡,今天的草嶺古道遊客如熾…,
邊爬山邊休息才是王道,
這段路陽光直射,
路旁是雄鎮蠻煙碑,雄鎮蠻煙碑(三級古蹟)係清同治6年(1867年),台灣鎮總兵劉明燈為了鎮壓山魔所題。此碑位於草嶺古道半山腰,寬336公分、高119公分,每字寬55公分、高70公分。後人有詩讚美雄鎮蠻煙碑:『雄』危聳旁其卯星,『鎮』迫龍更抱心胸,『蠻』氣霏霏龍吸雨,『煙』兌亨亨虎吞風-從大榕樹區到此約800公尺。
續行步道,
蟲媽累壞了,
野餐區到了,從大雄鎮蠻煙碑到此約700公尺,
野餐區旁設有廁所
我們在這裏享用午餐-早上買的豬排飯糰加上從家裏帶出來的零食…,
吃飽飯散步消食最好了…,
這棵榕樹很有造型,
來到芒花區,
後方就是埡口,
續次篇文章:
附註一:
草嶺古道連接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與宜蘭縣頭城鎮大里山區的步道。屬古代淡蘭古道北路一部分,亦為目前僅存的路段之一。草嶺之名得自海拔較高處道旁山嶺芒草生長茂盛,幾乎不存其餘樹種。古道長約8.5公里,途中有雄鎮蠻煙碑、虎字碑等古蹟,於埡口及宜蘭縣部分可遠望龜山島。在失去運輸用途後,古道近年來已成為熱門景點,目前由交通部觀光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負責經營管理。
草嶺古道據聞古代由平埔族逐步闢建,方便連絡雪山尾稜兩側的交通。據台灣省通志記載,一位台灣原住民平埔族闢建了台北與宜蘭間的山路,後來的人也都循著這條路線,出入往來兩地,這就是最早見諸文獻上的淡蘭古道。淡即淡水廳,以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為其起點。蘭則為噶瑪蘭廳(今宜蘭縣),貫通山區的這條道路就叫做淡蘭古道。由艋舺前往噶瑪蘭,必須經過三貂嶺與草嶺兩座山脈,因此,淡蘭古道又可分為三貂古道與草嶺古道。 又有一說淡蘭古道是由嘉慶12年(1807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所開。
清朝同治年間,於同治5年調任台灣的台灣鎮總兵劉明燈,就任一年後,在他走過的淡蘭古道上,先後留下了金字碑、雄鎮蠻煙以及虎字碑,即使劉明燈對當時的台灣貢獻與影響不多,但也因這些古蹟而被歷史所記載。1881年左右,淡蘭古道是唯一由清政府認定的官道,沿途設有隘寮(募集壯丁保護行旅安全,類似現今保鏢)、遞舖(傳遞信件貨物的轉接站)、驛站,十分方便與安全。因此台灣先民到宜蘭開墾時,大多都是經過淡蘭古道;而官方巡視與交通頻繁,亦造就淡蘭古道上許多古蹟。日本文化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1897年10月8日看到虎字碑,寫出以下的文字:接近嶺頂時,新路與舊道會合了。這裡有一塊大石,約六尺長,石面平滑,刻有草書體的虎字,筆勢雄渾,右側刻有同治六年冬,左側也刻有臺鎮使者劉明燈書等幾個字。這是由台北進入宜蘭的越嶺道在修復的時候,所建立的歷史紀念物。附近沒多遠的地方就是嶺頂,也就是基隆郡與宜蘭郡的分界線。宜蘭線鐵路1917年開始興建,1919年3月24日,位於平原的宜蘭-蘇澳間先行通車。同年5月5日,八堵-瑞芳間亦告峻工,但由於草嶺隧道工事尚在進行,此段尚不能直通宜蘭線,暫稱瑞芳線」。宜蘭線全部通車前,草嶺古道仍為兩地間的交通要道。旅客需至鄰近車站下車後,更換草鞋徒步過山。直至1924年隧道完工,列車得以直通運行才漸趨沒落。草嶺周邊古道經歷約130年的演變,功能早已式微,今日僅存三貂嶺古道、草嶺古道與隆嶺古道三段,其餘路段已被鐵路、公路所取代。古道途中設有涼亭、解說牌及公共廁所,於古道大里端有一處遊客服務中心,提供古道遊客休息與服務。若中途不休息,步道(遠望坑→大里車站)依腳力約2~3小時可完成。